摘 要: 针对学生写出虚假、空洞、没有灵魂、缺乏鲜明的个性的“灰色作文”这一现状,尝试从生活和阅读入手,引入“绿色”作文的源头活水;张扬学生个性,打通“绿色”作文的关键通道;开启多元评价,使“绿色”作文青春长驻。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开辟绿色通道,抒写绿色怍文。
关键词: 绿色作文 绿色通道 张扬个性 真情实感
河水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空气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大海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学生的作文污染了,小学的语文教师也有责任呼唤绿色。现在的孩子一写作文就头疼,即使咬断笔头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得不深思:何不给作文教学来一场“革命”,让它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孩子们在绿色的土壤中放飞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写出充满绿色情怀的文章呢?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引导学生抒写绿色作文。
所谓绿色作文,就是以童心写童真、叙童情、表童趣的“无污染”作文,其基本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真实性,即表达自己真实的愿望,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展现真实的自我,展示纯真的童心、童趣。二是独特性,每一个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是千姿百态的,即使同一个经历,不同的个体,体验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作文应该展示不同的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三是童趣性。小学生作文应该反映精彩的童心世界,内容充满儿童情趣,语言淳朴率真,童言无忌,说自己想说的话,尽情地放飞心灵,写出童真、童趣。
一、生活和阅读——“绿色”作文的沃土
1.拥抱生活,为绿色作文引进活水。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开创一片自由的生活,让他们有自己主宰的时间,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太多,一次简单的自我介绍,一次独立购物的经历,一次活动的体验,学校班级里同学的变化,家中最熟悉的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校长的一次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餐桌上的闲聊,课间同学间的活动,等等。总之,学校中的所见所闻,家庭的生活小事,街头议论、读书心得、电影观感等,都是学生们可以信手拈来的写作内容。
“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鲜活生动的场景带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使学生文思泉涌,语词的仓库被开启,生动的描写跃然纸上。老师要教会学生即时捕捉灵感,那么,写作的素材——“绿色”作文的土壤,就会越来越肥沃,写作兴趣也会随之逐渐浓厚起来。
2.加强阅读,为绿色作文引入灵感。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写东西就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语句也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到一定程度时,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就可以做到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圆满,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我们就不愁作文没有灵魂,没有血肉,没有个性,我们的作文将会是原生态的,无污染的,绿色的作文。
二、张扬个性——“绿色”作文的关键
“个性”是“绿色”作文的关键,它体现了个性独特的观察、思考与创造,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绿色作文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差异性,写作能力及其作文必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因此,写作要呼唤个性,培养个性,展示个性。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能别具—格,绽放出个性光芒,那才会具有绿色作文的生命力。
1.提倡个性化的构思。
“个性”是“绿色”作文的基础,它体现了个性独特的观察、思考与独特的创造,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如本学期初,我让学生写《爱的故事》这一命题作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之下,学生构思了许许多多有关“爱”的故事。其间,一位学生非常大胆地构思了独特的爱的故事——死对头之间的爱,它描述了在一个荒岛上,蛇与老鼠互帮互助,从仇人到朋友的故事,而且故事情节合理生动。这样的构思打破了学生固定的思维格局,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我们应多用赏识的目光去欣赏孩子这种独特的想象,让他们抛弃一切世俗的、僵化的观念,在宽松的作文氛围中,创造出新颖的作品。
2.鼓励个性化的语言。
朱自强先生在《小学语言文字教育》一书中写道:“儿童的思维是文学性的思维,儿童的语言也是文学语言遍布的语言。”的确,当看到月亮被乌云遮住,他们往往想不到要下雨了,而会说:“啊,月亮也怕被雨淋着!”这种充满文学性感觉的语言,会一直延续到儿童期。艺术的本能在小学阶段的儿童身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我们要让学生讲自己的话,就要注意到儿童的这种缪斯天性。所以,作文教学中只有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才能真正解放儿童的思想,让他们写真话,写自己的话。
三、多元评价——“绿色”作文的法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及展示式评价相结合,这改变以往只有教师单一评价倾向,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让学生在评价展示活动中或体验成功或取长补短或激发欲望。如此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享受习作的乐趣、情趣,更有信心和兴趣去写绿色作文。这样学生的习作心情永远绿色,绿色作文的生命将青春长驻。
1.因人而异,教师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
2.畅所欲言,自我评价。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因此,在作文评价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打破了教师一个人评价作文的传统作法,促进了主体性的发展。
3.激活思维,开展群评。
教师将学生的作文用多媒体出示,让全班学生读后进行评议,写出评语。这种评价方法,激活了全体学生的思维,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作文评价的需要。
4.寻求亮点,家长参评。
教育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打破校内、校外的界限,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体现在作文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请他们对孩子作文进行评价。家长参与作文评价虽不能从写作技巧上给予学生多大的帮助,但是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使校内外的教育得以延伸。但这只适用于家长自身素质高的孩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有真文章者,必有真人品。”在习作教学中,开辟绿色通道,激活孩子们的生命活力,使作文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心灵史记,让孩子们写出“清水出芙蓉”般的“绿色作文”,写作教学定会出现杜牧所描绘的那种可喜景象:“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果满枝。”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在隋等.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