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传统文化是老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开放和学习的同时,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举动,让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作者通过实践认识到,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写作资源,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作文教学 源头活水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依托,也是中华民族身份的标志,更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富而又宝贵的精神遗产。作为龙的传人,让世界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保护、传承其精华更是我们的义务。但是改革开放后,尤其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随着经济的强势席卷而来。这让一向保守的国人先是不知所措,而后却竞相拿来,民族传统的文化,让他们觉得苍白无力,没有新鲜感,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对洋明星、洋电影、洋动漫、洋节日的狂热追求,似乎已到让人莫名其妙的程度。他们迷恋于迈克尔杰克逊的舞姿和歌声,却不屑于读屈原的《离骚》;他们痴迷于奥特曼的无所不能,却不齿于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他们热衷于外国大片的惊险刺激,却不知《孔子》、《屈原》的厚重独特;他们捧“红”了圣诞节的苹果,却冷落了除夕夜的饺子;他们忙于二月十四日的情人节,却不曾知晓七月七日的乞巧节……虽然韩国对端午节的申遗是一场误会,但我们也应该反思。因而,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语文老师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份光荣的使命。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以语文课堂为平台,以传统文化为素材,以作文、读书笔记等为载体,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民俗美、文化美、历史美、人物美。
一、追根溯源,分步骤分阶段,查找搜集资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能写出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内容,学生就一定要熟知这方面的文化,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凭学生个人的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步骤分阶段地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三种获取资料的途径:(一)走近群众生活,或实地考察,或走访本地文化名人,读社会这本书。(二)利用网络,上网阅找资料,读网络这本书。(三)查阅相关图书资料,读“历史”这本书。
语文教师还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目标,高一学生刚入校,有双休日,课余时间较充足,但科目多,他们对新生活还得有个适应过程,综合这些实际,前半学期老师可就乡土文化,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地域文化,后半学期可结合必修课本后“梳理探究”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奇妙的对联”、“姓氏源流”等话题。我校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组织了这些活动,一年下来成绩突出,内容真是丰富,囊括了这些话题的各个方面,学生搜集到了:延川的剪纸艺人,布堆画艺术,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名人故事,革命遗址,婚丧变迁,信天游的特点,曲艺发展,作家路遥的故事,女诗人李娓娓的故事,彭祖庙的遗址,等等;不同姓氏的起源,复姓知多少,刘姓中的名人,等等;对联的起源,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写法,趣味对联,等等。这次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家乡的文化变迁,感受到了姓氏文化的奇妙,领略到了对联的魅力,有了这么丰富的内容,学生何愁作文没素材?
高二学生分科后,课程少了,但任务重了,可给他们布置一些少而大的话题,可选必修二课后的“年节风俗”,可针对必修四第一单元的内容,布置搜集“戏曲文化”的任务,可在学习选修时,选取学生喜欢的话题,如“谈谈流行歌曲中的修辞”、“说说儒家的仁”等。就戏曲传统文化,我们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交回的内容同样丰富多彩。他们搜集到了不yOuj3dasVrcFss33J91d4iAxox0igZ6FBnOmj/eIgF0=少资料,如戏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脸谱的知识,戏曲的行头,戏曲的角色行当,等等。
高三学生学习时间较紧,但一定要让学生熟知几个文化名人,为高考写作打基础。结合学生和学校图书馆的实际,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传记作品中的杜甫、毛泽东、沈从文、杨振宁,读本中的蔡元培、马寅初等文化名人。学生在单调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忙里偷闲,既可丰富生活,又能获取精神食粮。这样有目的有步骤地将活动开展下去,能让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取丰富的写作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集中整合资源,化零为整。
搜集资料,只是写作教学的第一步,因为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较为零散。得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把这些零散的内容整理起来,使他们对这些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搜集完“年俗文化”后,我引导学生,开展了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一)考考你,春节习俗知多少;(二)比比看,年俗故事展风采;(三)动动脑,探究年俗有深意;(四)勤积累,春联古诗大看台;(五)说说看,家乡年俗知多少。这样的五大教学板块,每个大板块中又有许多的小板块,如,第一大板块中就包括:春节的俗称,春节的起源,正月初一的古称,民间过年的期限,过年的传统活动。这样由小到大,由零散到系统,不仅帮学生搜集了作文素材,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作素材丰富了,就会有写作的冲动,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开始写作。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指导他们把每次活动的内容,都整合在一起,以备后用。其次,鼓励学生在平时积累资料时,养成写随笔或日记的习惯。再次,开展完语文实践活动后,动员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从不同角度去写放胆文、个性文、创新文。最后,学校可举办全校性的传统文化知识与作文竞赛。利用这些丰富的活动形式,几学期下来,我们的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就我所教的两个班中,张朵、孙文等同学,搜集了厚厚的两大本资料,而且能把这些内容分门别类并标上页码;在平时练笔中,高文婷、高琼同学的随笔,文笔流畅,内容丰富,构思巧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秀同学的《李姓中的名人》,采用了新闻特写的方式对历史上重要的李姓名人作了介绍;庞华同学的《对联与名人》、史海丽同学的《戏曲脸谱常识》,条理清楚,构思巧妙;在全校性的地域文化作文竞赛中,贺芳同学的《陕北葬制》,刘芳同学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到陕北来》,冯婷同学的《禹居大禹山及石狗弯的来历》等作文脱颖而出,获学校一等奖;在第三届“步步高杯”全国作文竞赛中,杨攀同学荣获三等奖,并应邀免费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在“新人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奖赛中,霍哲和贺翠同学荣获一等奖,惠超和常青同学获二等奖,折停停同学获三等奖。学生能取得这些可喜的成绩,不能说与学生找到了作文的源头活水没关系。
四、表扬优秀,鼓励后进,增强写作信心。
做任何事情,都有做得好的,做得差的。写作文也一样,我们不能只宠好学生,冷落差生,要给不同学生同样的关怀和鼓励,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创作的愉悦。我每次作文讲评时,在表扬优秀的同时,也不忘找出五六篇有明显不足的作文,捕捉文中的闪光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哪怕他们只是写好了一句话,用好了几个词。至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课后会把他们单独叫来,给他们面批面改,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并启发他们反复推敲,尽可能地挖掘他们写作的潜力。在我的鼓励下,杨琦、高琼等同学作文信心倍增,进步很大。在肯定普通作文闪光点的同时,我还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推荐学生优秀的作文发表,如校文学社,县级文学杂志《山花》、《延安日报》、“花样年华”副刊都为我们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写作氛围,帮助他们树立作文信心,引导他们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如能坚持何愁学生写不出好作文?
把传统文化渗透到作文教学中,能给作文教学注入更多的“新”元素,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轻松自如地写出好作文,既解了燃眉之急,又能锦上添花。以上内容是我教学中的心得,供大家探讨,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