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3-12-29 00:00:00许红丽
考试周刊 2013年12期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大大调动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因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曾把兴趣看做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但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已经初步形成的中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对已学了数年,甚至有些厌倦的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学记》讲道:“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学生因为对某一教师有敌对情绪而对他所教的科目产生厌恶心理,因为喜欢某一教师而提高对其所教科目的兴趣。鉴于这个原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所提出的种种疑问总能做到循循善诱、百答不厌;生活上我总是尽可能地表达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之情。让学生感到我既是他们尊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使他们愿意与我接近,从而乐意学我所教的语文学科。

二、营造优雅、怡人的课堂氛围

优雅的氛围有助于人怡情养性。在语文课堂上若能营造出优雅、和谐且又气氛融洽、宽松怡人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髓,不但会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更会使其在精神愉悦中探寻并获得较大的收获。然而这样的一堂语文课,这种优雅、怡人的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生动多样的授课方式。

1.深厚的文学功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要想把一篇文章用最短的时间深入浅出地讲深讲透,以便学生以此为范本自学其他文章,这不但需要教师自身对文章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和深刻的微观理解,还要能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让学生感到你不仅是个博学之师,而且是位语言大师、表演大师。这样,学生就会因为佩服你而信赖你,进而在你刻意营造的优雅、怡人的课堂氛围中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后达到“不教”的目的。

“语文”的“语”就是表达,“文”就是写作。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就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授课时,就不应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应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有意识地营造优雅的学术氛围,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之产生强烈的表达与写作的愿望。我在讲授小说时,就适当选讲了小说创作的一些常识,如一些小说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小说的语言及小说艺术手法的鉴赏,等等。多数学生对此极感兴趣,不但课上积极做笔记,而且课下找来大量相关书籍进行阅读、摘抄,有一部分学生排演了课本剧,甚至有学生还创作了微型小说。

2.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应有起有伏,平铺直叙只会让读者感觉像在喝白开水,单调乏味,其实讲课也是如此。据心理学家调查研究,人们听讲时的注意力每隔10分钟左右就会有所松弛,何况我们授课的对象——中学生,要想让他们认真听完40分钟的课程,仅凭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不行的,还需要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由演员变为导演。教师要能在保证教学时间的同时,营造出优雅、怡人的课堂教学氛围,并不时在课堂上掀起一个个高潮,把学生松弛了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3.生动且又多样的授课方式

正如春节晚会上我们希望看到新面孔一样,学生也同样希望每节课给予他们不同的感受。如果是“千课一面”,天天都是一副“老面孔”,每节课总是作家、作品、背景、字、词等老一套,那么无论你的技巧如何娴熟,语言如何生动,天长日久,学生也会厌烦的,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变换授课方式以使课堂生动、多彩。比如,学散文时,我会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来个配乐朗诵;讲诗歌时,我会放一些同名曲子;学戏剧时,我会放让学生来段即兴的舞台表演……以生动且又多样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巧妙、艺术的课堂提问

提问的得当与否,很能显示出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的提问除了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课文中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之外,一定还要注意难易适中,因为这关系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回答、答对了自然是越学越有兴趣。所以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不能让学生轻易解决掉,又不能让学生丧失信心,即跳起来才能摘到苹果。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教,不能跟学生的学在一个平面上移动,教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这其中也包括提问,如果太容易,便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如果太难,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探究意识

要想让观众真正地对一个角色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来扮演这个角色。基于这个认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在学习诗词单元时,我让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诗词进行赏析讲解。一个原先对语文不甚感兴趣的同学,因讲了一首李清照的《声声慢》而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后来,我又让她到另一个班进行讲解,同样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自此以后,这位女同学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分角色朗读到课前三分钟演讲,从舞台(讲台)表演到当小老师给大家分析讲解文章,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好,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五、巧用温暖、感人的鼓励语

对于中学生来说,鼓励有时并不见得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假如鼓励语运用不当,还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逆反心理使有些同学对此已经是不屑一顾了。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巧妙地运用温暖、感人的鼓励语。使用鼓励语时要注意声情并茂、幽默风趣,最重要的是要真诚。例如,有一次,我在启发引导后向一位男同学提问,他圆满地回答完问题后,我衷心地说了一句:“呀,你真了不起,怎么和哲学家想到一块了!”话音刚落,就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原来这个学生的名字中刚好有一个“哲”字。简单的一句鼓励语,不但加深了师生感情,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这远比一句毫无感情色彩的“回答正确,请坐下”,“很好,请坐”等效果要好得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教育的根,教师的鼓励语要想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要既温暖、感人,又真诚、恳切,让真情流露,以声传情,注情于声。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实践证明,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方法只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点心得体会。其他方法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共同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