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语文《雷雨》(节选)的教学

2013-12-29 00:00:00李兆民
考试周刊 2013年12期

摘 要: 文章认为,面对语文基础比较薄弱、阅读理解能力较差的中职生,教学《雷雨》(节选)一文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戏剧,重点理解剧情和人物形象。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雷雨》(节选) 教学方法

《雷雨》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这部剧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剧作共有四幕戏,其中第二幕戏选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材。教学这篇经典之作,老师如果没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没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则以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只会浪费时间,让学生和经典作品擦肩而过。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整体比较薄弱,尤其是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大多较差,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教学这篇课文,学生就会不得要领。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阅读提示、观看视频、设问讨论、角色扮演和分组辩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欣赏戏剧的方法,了解全剧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重点理解选文中的戏剧冲突、人物形象及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阅读提示,掌握欣赏戏剧的方法

《雷雨》(节选)是中职教材中的一篇戏剧文学。教育部于2009年颁布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让学生初步掌握欣赏戏剧的方法”,因此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欣赏戏剧。我们面对的是中职学生,他们在平常的阅读中很少接触戏剧文学,引导他们欣赏戏剧不能要求太高,太高的要求只会曲高和寡,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应从简单的入手。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单元提示,让学生了解欣赏戏剧的基本方法:1.戏剧因受舞台表演的限制,因此要把握戏剧的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都高度集中的这一特点;2.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要重点把握戏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3.戏剧中的人物对话会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因此要多揣摩人物对话,通过对话理解人物性格。在介绍这些方法时,我注意用举例的方法予以说明。学生如能把握好这几点,欣赏戏剧就有了方向和目标。

二、观看视频,了解全剧的故事情节

有了方向和目标,接着就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课文内容是原文节选的部分,如果只读课文内容,学生就很难弄懂整部作品的意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读法,会让学生看不透树木。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先看森林,揭开森林的面纱,从而读懂树木。但是如果把原著让学生从头读起,学生没有阅读意愿,就很难静下心把它读完。因此,我找到了《雷雨》电影的视频,电影版的《雷雨》虽然是在原作基础上改编的,但是保留了原作的内容大意,而且把主要情节和人物演绎得生动形象。

视频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提高学生探究整部作品内容的求知欲。学生观看电影的兴趣极高,通过观看,他们很轻松地就对这部经典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从整体上把握了整部戏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又对课文的节选部分所发生的故事记忆犹新,所以花两节课的时间欣赏这部电影是有价值的。

三、设问讨论,把握全剧的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形象

观看了整部电影后,学生意犹未尽,对剧情和人物念念不忘:忘不了周朴园的专制自私,忘不了侍萍的善良坚强……更忘不了几乎所有人物走向毁灭的结局。学生扼腕叹息,议论的声音此起彼伏。见到这种状况,我感觉学生入戏了,于是趁热打铁,连续向他们抛出了一连串问题。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技巧,当一个问题解决完就能顺藤摸瓜地诱导出下一个问题,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依次提问学生: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哪些人物?

2.这些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3.哪些人物之间存在矛盾冲突,这些矛盾是如何产生、如何演绎的?

4.剧中几乎所有的人物最终都走向了毁灭,你觉得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5.这个罪魁祸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们结合剧情谈谈对这个人物的认识?……

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逐一地被学生破解,课堂上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热情高涨。因为大家观看完视频都看懂了剧情,有了自己的理解,都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抒发出来,你一言我一语,他们欲罢不能,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他们从课堂热烈的讨论中轻而易举地就把握了整部戏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形象,这样就从整体上完成了欣赏戏剧的基本要求。

四、角色扮演,重点理解选文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欣赏了整片森林后,对森林有了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接下来读懂树木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同学们对整部戏的热烈讨论接近尾声时,我及时提醒他们要言归正传,回到课文内容。课文内容是原文的节选部分,这里主要人物纷纷登场,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性格突出。在他们热情未褪时,我问他们愿不愿意将节选的这幕戏搬到课堂上,将讲台当做舞台,再现一回剧情。学生非常乐意,胆大的同学纷纷举手要上台表演,胆小的同学也很想再当一回观众,一起重温故事情节。由于学生看了电影,熟悉了剧情和人物,因此不用刻意做准备工作,几位演员带着课本自信地走上讲台,他们借助课本流利地对话,较好地将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逼真地再现给了台下的观众,成功地上演了戏剧的情节。

耳闻目睹完后,学生很快就理清了这幕戏中的戏剧冲突和主要人物形象:一共有两场戏,时间和地点分别都是“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的客厅里”,第一场戏上演了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如在梦中,在周朴园的追问下,侍萍沉痛地诉说着自己三十多年来的悲惨遭遇,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在冲突中着重刻画了周朴园的自私、冷酷、虚伪;第二场戏上演了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父子相见,却是誓不两立的人,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冲突紧张激烈,你横我怒,互不相让,在冲突中着重刻画了周朴园的残忍与奸诈。

一堂课下来气氛热烈,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都群情激昂,学生的心情随着剧情的演绎起伏不平,对主要人物周朴园的愤恨之情,对鲁侍萍和鲁大海的同情之情跃然课上,而且学生还很快就理解了戏剧中时间、空间、人物和场景高度集中的特点,学会了欣赏戏剧冲突和揣摩人物对话。另外,通过分角色演戏,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良好的表演效果又让他们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提高了兴趣,台下的同学对经典作品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五、分组辩论,探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后,他们对文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颇有兴趣,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对这话题进行探讨:“你认为周朴园三十年来对侍萍的怀念是真情还是假意?”抛出这道问题后,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没有感情;有的认为有感情;也有的认为曾经是有感情的,后来的回忆则是虚伪的,等等。我就让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坐在同一组,分组辩论,不管持哪种观点,都要让学生用事实说话,从课文中举出实例加以证明,并能驳倒对方的观点。学生辩论完,虽然得不到标准答案,但他们的思维迸发出了火花,对人物和事物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学生既锻炼了认知和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

探讨了这个话题后,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很深了。当然文中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研究,我就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以写作的形式对有兴趣的地方畅所欲言,内容不限,完成后上传到班级的微博共同分享。

总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花的时间是比较多的,但觉得很值,因为学生的读、写、听、说、思、议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与其蜻蜓点水式地多学几篇课文,倒不如潜入水中深入地学习几篇经典作品,既提高了中职学生的文学修养,又锻炼了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袁本福.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2(7).

[2]石淑芳.《雷雨》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2(42).

[3]郭爱云.《雷雨》人物形象及悲剧命运分析[J].作家,2011(18).

[4]赵晓燕.曹禺话剧《雷雨》的话语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