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

2013-12-29 00:00:00陈建南
考试周刊 2013年12期

自主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用的最基本能力。学生只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自主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学生的一种实际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要多自主学习。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偏于课文结构分析,以“满堂提问”代替了“满堂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琐碎没有思考价值,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基本上以念代答,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改变耗时低效、劳而少功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我们就必须淡化课文的分析,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抓住“读”这个根本,给予学生自主“读”的时间和空间,变繁琐的分析为扎扎实实的自主学习指导,尽量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多读、巧读,使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掌握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和兴趣是自主学习最需要的心理品质。有了情感和兴趣,才能引起大脑中优势中心的兴奋。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从培养兴趣和情感入手。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在心理学上叫驱动力。它对推动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成效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乐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始终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放在第一位,而新课的导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重要一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教《孔乙己》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以得到明确的回答。”这样巧妙的导入艺术,大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兴趣,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为自主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交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1.抓课题,自主学习全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与内容或中心有很大联系,引导学生抓住这个联系,自主学习全文,凭借直觉思维,可以较快掌握课文内容。这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骆驼寻宝记》这一课时,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学生毫不犹豫地提出“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其他动物吗?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而后解答为什么以“骆驼寻宝记”为题,这样使学生把题目与文章的内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自主阅读能力。

2.抓重点词句,指导自主学习。

教学一篇课文或一段文章,不能让学生平平淡淡地念过去,而是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诵读,深刻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白鹅》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白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我要求学生反复自主学习第四段,并抓住“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从容不迫”、“踏着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这些词语反复研读、诵读,用心体会,就可以理解作者就是用这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来的傲慢。

3.抓问题,启迪自主学习。

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导火线和催化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巧妙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四课《鹤群》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鹤群翔空原本是自然景观,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充满着诗情画意呢?”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课文后,终于弄明白: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作者从“鹤群的队形”写到“鹤群的空中姿态”,从渐入视线时“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到映入眼帘的“恰似飘摇鱼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观察细致入微,并且连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飘逸灵动的图画。

鹤的队形在变幻,流动的画面尽情地演绎着这些精灵的轻灵与优雅它们戏耍清风白云,傲视千山万水,在不经意间就赋予了蓝天壮观和奇丽。鹤姿曼妙,鹤音悠扬,清亮的啼鸣竟也是婉转流畅的音乐。作者的内心定是萌生了喜悦和赞叹的,要不怎么仰望到脖颈酸痛呢?

这样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边读边深思熟虑,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4.抓台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茶馆》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主学习常四爷的台词,说说常四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学生通过抓台词的自主学习后,弄明白了常四爷是老舍笔下被刻画得颇为生动细致的人物。虽然同样是“吃俸禄”的八旗子弟,却不同于胆小怕事、只知喝茶请安侍弄黄鸟的松二爷,这个人物有着鲜明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意识。他不满于富户人家为一只鸽子而械斗,痛心于洋货倾销、国家的银子外流,对清朝的腐败和命运深感担忧。从茶馆里两起乡民卖女的悲剧中,他预感到“大清国要完”因而招来横祸被捕入狱。他性格刚强而又富于同情心,当二德子向他逞凶时,他言辞锋利地回敬对方,明里讥讽二德子,暗中指责腐败政府,一针见血,咄咄逼人。危难时刻他也不像松二爷那样被吓得魂不附体,语无伦次,而是临危不惧,挺着腰板离开茶馆。他看不惯刘麻子所做的卖人交易,施舍给卖女儿的村妇两碗面。直到后来他参加义和团,与洋鬼子拼杀,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些都显示出常四爷光彩照人的形象。然而刚强一世的爱国志士,最终变得穷困潦倒,他一生的美好愿望与顽强奋斗都成为泡影。这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悲剧。他的悲剧说明在旧中国社会,理想遭践踏,美好被毁灭。剧本通过常四爷这个人物,揭露了旧时代政治的腐败,反映了爱国有罪、报国无门的荒唐现实。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结合课文内容自主研读台词,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本,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形式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尽情地读,指导学生人人动口、动脑,多自主学习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做到以读代讲。让学生自主弄懂课文的中心和重点,探知课文的篇章结构、写作线索,体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感悟文章的艺术境界,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