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绘画与法国印象派绘画的渊源

2013-12-29 00:00:00赵尚文
考试周刊 2013年12期

摘 要: 印象派是艺术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运动。一些艺术史学家们认为日本艺术,尤其是浮世绘艺术推动了印象派运动的发展,但他们忽视了中国艺术在这个时期的作用。事实上,日本艺术中吸收借鉴的中国元素肯定对印象派有所影响。本文从历史社会环境出发,探究法国印象派、日本绘画、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联系,并把法国印象派、日本绘画、中国古代绘画的构图因素进行对比,论证中国艺术与印象派的渊源。

关键词: 印象派 浮世绘 中国艺术 版画 历史事实

印象派绘画在19世纪后半期于法国产生,印象派绘画一词来源于莫奈的《日出·印象》。起初印象派画作并不被人们看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与嘲讽,但不可否认它的确推动了绘画技巧的改革。印象派画作的特点是着眼于对自然景物的表现及对光影的体验和感受,实际上则是放弃了传统绘画的准则。法国印象派受到了日本绘画尤其是浮世绘艺术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日本绘画完全由日本本土产生而不受其他任何国家、任何艺术形式的影响。但是这种说法却忽视了中国艺术的作用。日本是很善于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技术的,长时间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强大邻国的存在,中国不可避免地在各个方面影响日本。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绘画艺术间接地影响了印象派艺术的发展。

直到19世纪初期法国的绘画艺术依然受到官方学院派的统治。学院派重视规范,包括题材的规范、技巧的规范和艺术语言的规范。同时它以古典主义绘画理论为依据强调素描,贬低色彩在造型艺术中的作用,并以此排斥艺术中的感情作用。然而同样是在19世纪初期,一股改革的春风吹进了绘画界,尤其是在题材的选择和对色彩的处理方面,欧仁·德拉克洛瓦甚至奠定了新的绘画方式的基础。同时出现的巴比桑画派鼓励画家走出画室在大自然中作画。由于对学院派的教条感到厌倦,在巴比桑画派的影响下,四个年轻人(包括印象派绘画之父莫奈、雷诺阿、巴齐耶和西斯莱)决定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学习绘画,印象派绘画的雏形就此产生。然而在学院派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印象派画作并不被人所接受,甚至拒绝它们进入到官方沙龙进行展览。年轻的画家们于是在1874年组织了一次他们自己的画展以此来向官方沙龙挑战。在此画展上莫奈展出了他的《日出·印象》,印象派就此得名。

此时的法国,资产阶级和平民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大部分的印象派画家都来自于这两个阶层。这就使得他们在绘画选材上不同于传统绘画。传统绘画以神话和有关于宗教历史的罗马艺术为创作基础,而印象派绘画则以自然和大众的日常生活为主题进行绘画。印象派画家强调一次性完成画作,这就要求作画时光线要相对稳定,因此他们要迅速完成画作,这就使其作品看起来比较像速写图。另外,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而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而学院派则重视线条,规范和精致描绘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西方艺术日本化指的是日本艺术对西方艺术家的影响,此影响首先就作用于法国艺术家身上。1853年美国总统要求日本政府对外开放日本群岛,1854年日本群岛正式对外开放。伴随着经济活动的进行,日本的艺术产品木版画和书籍涌入了欧洲和美国市场。许多著名日本艺术家的版画作品出现在用于包裹瓷器的包装纸上,这就使日本木版画有机会出现在巴黎街头的各个小咖啡馆和酒吧里。从1864年世博会开始,日本每次都有作品在此展出,“日本风”开始盛行,而日本题材也开始被广泛地运用于诗歌、戏剧、绘画等各艺术领域。法国艺术家更是有机会近距离地欣赏日本艺术,由此影响了印象派画家,使其从中获得了启发和灵感。如前所述,日本艺术深深地吸引了巴黎艺术家尤其是印象派画家,而最能吸引印象派画家的艺术形式则是浮世绘。印象派画家之所以对浮世绘艺术感兴趣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印象派画家厌倦了学院派的教条主义,想用新的绘画技术进行创作,正在此时,日本的木版画进入了法国,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学院派的艺术,其运用的色彩、线条和构图形式等都对印象派产生了影响。其次,大部分的印象派画家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和平民阶级,所以他们感兴趣的绘画主题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浮世绘的题材同样侧重于对市民生活进行描绘,其题材包罗万象,同样是一种资产阶级的艺术形式。例如歌川广重,擅长用秀丽的笔致及和谐的色彩,表达出笼罩于典雅而充满诗意的幽抑气氛中的大自然。其描绘的自然景象,总是和人物、城市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富于诗的魅力。凡·高作品的特有标记便是大胆的轮廓线、鲜明的色彩,而这种技巧便是从歌川广重的作品中学来的。

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木版画是其联合产物,因此木版画的发展最早出现在中国。中国木版画出现于868年,比欧洲要早大约540年;彩色木版画在16世纪末流传开来,并于17世纪达到顶峰。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各个方面影响日本。如中国明代通俗白话小说对日本江户时代的庶民文化的兴起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明末清初的通俗小说戏曲传奇画本中有大量的插图,其普及为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最原始的样本和实物图像。“浮世绘”兴起于日本的江户时代,而17世纪初正是我国明朝末年春宫画广泛流传的时代,当时中国和日本通商频繁,春宫画就在这时传到了日本。这种带有中国春宫图的书籍在当时的日本非常流行。例如,浮世绘之父菱川师宣创作之初只是临摹改良已存在的木版画,长期以来他一直研究中国书籍里的木版画尤其是明清小说里的插图。他美化了色情插图,发展了浮世绘的绘画主题,创造了单幅浮世绘画作。但若追本溯源,浮世绘还是来源于中国春宫图,或曰秘戏图。

我们可以将中国明清版画对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中国的雕刻艺术推动了日本雕刻艺术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浮世绘的创造发展。其次,关于创作主题,浮世绘的很多人物场景都来自于中国明清小说,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最后,构图形式方面,浮世绘中的风景作品的构图形式大部分来源于宋朝画家马远和夏圭。此形式的特点是,所画实物只占据画纸的一小角,这就使得天空放大,引起一种远景的幻象,从而让观画者产生无限的想象。

综上所述,印象派绘画的产生受到日本艺术尤其是浮世绘的影响。而浮世绘又源于中国木版画和中国绘画。中国明清版画对浮世绘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中国元素也同样影响印象派绘画,尤其是在构图形式和线条方面。但是很长时间以来,艺术史学家忽略了中国艺术对于浮世绘的作用,而认为其只源于日本的独立艺术形式,这就大大削弱了中国艺术对世界的影响。在人类艺术文明的发展中,不同艺术形式是相互影响的,不会存在一种艺术形式可以独自产生并单独发展,法国印象派画作、浮世绘与中国艺术的渊源与传承关系正是艺术交流史上的有力见证。

参考文献:

[1]贝纳·顿斯坦著.平野、陈友仁译.印象派的绘画技巧[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高云龙.浮世绘艺术与明清版画的渊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刘晓璐.日本美术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戚印平.日本江户时代中国画谱传入考[D].新美术,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