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风东移

2013-12-29 00:00:00李晶
考试周刊 2013年12期

摘 要: 汉语对日语有着巨大影响。但鲜为人知的是佛教对日语的影响非常大,尤其在词汇领域,大量日语词汇都起源于佛教。可以说汉语与佛教共同孕育了日语。

关键词: 佛教 汉字 词汇 日语

日本在汉字传入之前本来仅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传入之后,日本人利用汉字创造出假名,方有文字。汉字对日本文字而言,贡献不可磨灭。同样令人惊讶的是,佛教对日语的影响非常深远。

据《日本书纪》记载,最早把汉字传入日本的是一个名为王仁的博士。他于公元285年(应神天皇十六年)从百济(朝鲜古国之一)进入日本传播汉字和典籍。

但是汉字真正大规模传入日本还是隋唐期间。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圣德太子派遣了大量留学生与留学僧入唐学习。而佛教虽说早在东汉就传入中国,翻译佛经的真正高峰还要属唐朝。代表人物玄奘三藏西游印度后带回了大量经书,于长安弘福寺进行翻译,至他逝世为止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可以说佛经大量被翻译与僧侣来华是恰巧处于同一时期的。很多僧侣在内地学习多年,将中华文化与佛教知识一并吸收,传回日本。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选用汉字表音,这就是万叶假名的由来。后来日本的僧侣为了抄写经书方便,把万叶假名化繁为简,创造了片假名。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弘法大师——空海上人更是对日语文字的创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说,日本文字既深受汉字影响,又深受佛教的影响。除了文字之外,日语还存在着大量佛教词汇,这些词汇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把他们当做外来语对待,彻底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不少词汇却还保留着鲜明的佛教色彩。

有一些词汇为中日共有,且意义基本相同:

如“世界”这个词汇,佛教经常讲的“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等,这里面“世”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时间的流逝,过去、现在、未来,即三世;“界”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分东、西、南、北、上、下等,“世界”两字就包含了整个时空。这是一个典型的佛教词汇常用化的例子。而现在我们所说的世界,既可用以指宇宙,又可用以指地球上的所有地方。“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是指每个世界的规模,按照佛经里的说法,1000个小千世界等于一个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等于一个大千世界。

再比如“平等”这个词汇,它实际上是梵语sama及upeksa的意译,意为“舍”,舍去一切差别就是平等。现代意义的“平等”表示人与人之间在法律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另外,“翻译”这词现在听来不像佛教用词,甚至不像古文词汇,但它的确源自佛门。《高僧传译经下》:“法显于师子国得《沙弥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翻译名义集》卷一说:“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刹那”:形容极短的时间,梵语ksana,意为“时极短者”,是比“弹指”更短暂的时间单位。《仁王经》卷上谓:“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相似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安心,导师,尊重,烦恼,觉悟,愚痴,障碍,信心,等等,这些词语的出处无一不是佛经。尊重,出自《无量寿经》:“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烦恼,出自《华严经》:“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障碍,出自《圆觉经》:“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信心,出自《金刚经》:“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极乐世界,意思是非常理想,脱离苦难的世界,这个词语更是见于诸多佛经,如《华严经》:“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又如《观无量寿经》:“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词汇的来源大致都是佛经被翻译成中文后被日本来华的僧侣传入日本的,在中日两国被同时使用,历经千年仍广泛出现在如今的语言生活中,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日本在吸收这些词汇的同时,也不是完全照搬照抄。有些词汇的含义已经发生了转变,这和佛教在日本的流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佛教在中国大陆地区流传后就法门众多,产生了众多流派。比如禅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等等。佛教传入日本后,结合本土的实际,产生了新的宗派。比如真言宗,净土真宗,日莲宗,等等。纵观日本佛教,教理上多源自中国宗派而发展,然而在修行实践上则趋于易行及通俗化,如真言宗、禅宗、净土真宗、日莲宗等的盛行。佛教词汇在这其中,意义自然也发生了转变。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成佛”这个词汇。成佛,佛教术语,菩萨因位之万行究竟而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之“成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佛教的说法,目前娑婆世界里仅有释迦牟尼一人。而日本民间常以死者得到超度,谓之“成佛”。这个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和佛教在日本的世俗化是离不开的。特别是明治维新后,1872年政府公布了“从今往后,僧侣食肉、娶妻、蓄发等悉听尊便”的“太政官令”,取消了一切政治制约,实行宗教自由化政策。日本佛教界被迅速染上了世俗的色彩。本来“成佛”本意来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在日本死后走得了无牵挂,就可以说是成佛了。另外,日语中存在不少中文中没有的词汇,比如大袈裟。袈裟巴利语kasa^ya或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在佛教之中,袈裟非常重要,据称穿着袈裟有“菩提上首”、“处众人天”等十种利益,是僧侣重要的法衣。在佛教早期,袈裟还是僧侣日常穿着之物,但传入中国后,而是成为一种用于正式仪式场合的庄严、华美的装饰用的衣服。日语大袈裟(おおげさ)是指夸张,过分之意。因为袈裟在唐朝已经是很隆重的法衣,非重要场合不着。袈裟再加上一个“大”字,有了小题大做之意。其他比如“一期一会”,“御驰走”,“马鹿”等词汇无不脱胎于佛教文化。

纵观历史,会发现语言文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日本文字在吸收中文创造文字的时候,也一并吸收了当时的先进文化包括宗教文化。没有汉字的哺乳,日本文字产生的历史估计会被大大延后,但如果没有佛教文化的滋养,日本词汇就不会像今天这般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林忠鹏.佛教的传入对日语的影响.

[2]王玉辉.佛教词汇与日本语言.

[3]张秀华.略论佛教文化对日本语言的影响.

[4]佛教成语.

[5]佛教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