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势语在导游讲解中的辅助作用

2013-12-29 00:00:00孙萍
考试周刊 2013年12期

摘 要: 态势语是导游服务中重要的语言艺术形式之一,本文主要分析态势语的特征,研究如何在导游讲解中重视并规范态势语的运用,增强讲解效果。

关键词: 态势语 导游讲解 辅助作用

导游语言是导游员从事导游职业的主要手段,它直接影响接待效果和服务质量,是导游员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而态势语是通过人的表情、动作、体态等表达语义和传递情感的一种无声语言,也是导游服务中重要的语言艺术形式之一。导游员在与游客交流的过程中,其态势语和有声语言是被游客一并接受的,导游讲解是导游人员与游客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游客可以通过视觉,从导游的一个微笑和动作、一种眼神和手势加强对导游讲解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一、态势语的主要特征

态势语虽然可以传情达意,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态势语和有声语言还是有区别的。在功能上,态势语和有声语言一样,都具有符号性质,是一定的思想情感信息的物质载体,也有一定的语言功能。但是它与有声语言又不同,在物质形式上,有声语言是借助语音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而态势语则是借助表情、动作、手势、姿态的变化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触觉,从这点来说,态势语比有声语言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在表意方面,有声语言具有抽象性和明确性,态势语却不可能像词语和句子那样意思明确,有时很难真切地把握它的含义,只能大概地提示意义范围,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二、态势语在导游讲解中的辅助作用

态势语和有声语言在表达效果上是可以互补的,态势语的直观形象性可以把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化不具象的语言为可感的态势,弥补有声语言不能直接作用于视觉的不足;而有声语言的抽象明确性,又能弥补态势语不能准确严谨地展开思想,表意落不到实处的缺陷,所以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供比较明确的信息。另外,根据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人的大脑左半球接收的是对方的声音信号,即逻辑信号,右半球接收的是对方的体态信号,即形象信号。在口语交际中态势语辅助有声语言,就是两种信号共同刺激大脑皮层,影响接收者的思维,从而更有效地感知、接受和领悟信息,达到增强交际效果的作用。

态势语主要包括表情、体态、手势和眼神等非语言信息。在导游讲解中无论是导游景点、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知识,还是各地的风土人情,都可以借助态势语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态势语在导游讲解中重要的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充、强化言语信息

在导游与游客的交流过程中,导游员的神情容貌、身姿体态、举手投足总是伴随有声语言传递相应的信息。在通常情况下,动态的、形象的、直观的态势语与有声语言的协调一致,会同时作用于对方的视觉和听觉,从而拓宽信息传输的渠道,强化和补充有声语言的信息,使游客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例如:一位导游员在对日本旅游者讲解游长城的注意事项时微笑着说:“长城地势险要,要防止摔倒。希望不要在城墙上作奔跑式的跳跃运动。另外,也不要头也不回一股脑儿地往前走,一直走下去可就是丝绸之路了。有人走了两年才走到头,特别辛苦。”客人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可想而知,导游的提醒游客一定牢记心中。如果这位导游板着脸,严肃认真地宣布:游长城,第一要注意……第二要注意……游客也许就会置若罔闻,很难听下去。

(二)明确言语所指

导游在讲解中所涉及的对象仅凭有声语言是很难确定的,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加上指向性的态势语,就能把具体的对象与讲解的内容联系起来,使游客获得确切的信息。

例如:“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龙虎山了,……所谓左青龙,右白虎,请看左边(用手指左边)连绵起伏的三四座山峰看起来就像是一条龙的身子,右边的那个山峰就像老虎的头了,……”这段讲解就必须有指示性的态势语,因为导游和游客一般是面对面交流的,否则左边和右边的指向就是不明确的。

(三)强化情感的作用

在有声语言抒发情感不充分、表达内心体验不足的情况下,配合一些表情、动作等所传递的情感信息,在客观上对有声语言起到了补充、强化的作用。

例如:“龙虎山崖墓距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许多专家研究后认为,龙虎山崖墓年代之久远、数量之众多、位置之险要、文物之丰富,堪称‘华夏一绝’,生活在这里的古越族人,在崖壁上创造了这一惊世之作,其智慧的火花是何等绚丽。宋代诗人看到仙水岩崖墓后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昔人骑鹤上天去,不知人间有蜕蝉,千载玉棺飞不动,空江斜月照寒烟’。”

在这段导游词中,伴随着导游员激情讲解的应该是脸上喜悦、兴奋和自豪的神色,并且这种面部表情还要随着讲解内容一同产生和结束,这样才能激发游客的感情,最后才能打动游客。反之,如果导游员讲解时,脸上的表情平静,甚至木然,或者没有真情实感,矫揉造作,过于夸张,那么就一定会影响讲解的效果,甚至使游客不满或反感。

(四)心理暗示的作用

态势语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含蓄或间接地影响游客的心理。在导游讲解时,如果有游客经常打断你的话,肯定就会影响讲解的完整性,那么此时导游员就可以用目光与他对视,时间可以长些,次数可以多些,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暗示:“您别插话,等我讲完这一段可以和您单独讨论。”还有讲解时,如果用到提问法,当游客回答不上或者不确定答案时,现场气氛就会很紧张,这时导游员脸上的微笑和鼓励的目光,会带给游客信心和勇气。另外,在导游活动中,游客常常会向导游员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要求,通常情况下,导游员都应该尽量满足游客的要求,但是有时候,游客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或者不可能办到,那么导游员就必须拒绝。

(五)增强言语风格色彩

面对面的言语交际,既可“听其言”又可“观其行”,言语的风格色彩特别鲜明,这与态势语的辅助作用是分不开的。言语风格的创造主要依赖于语言三要素和词格、篇章组织形式等具有风格色彩的语言手段,但不可否认,态势语也可以烘托言语的气氛,具有一定的风格色彩。当说话人的面部表情、体态动作与言语协调一致时,言语给人的风格感就特别强烈。

例如:旅游车在一段坑坑洼洼的道路上行驶,游客中开始有人抱怨。这时,导游员说话了:“我们的汽车正在给大家做身体按摩运动,按摩时间大约10分钟,这是可以减肥的呦。”讲到这里,导游员故意停了下来,看着游客一会儿,然后,指着自己苗条的身材说:“这是最好的证明,因为我经常跑这条线。”

在这段讲解中,导游员首先巧用停顿,目的是把游客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再巧妙地运用体态语“打量一下自己苗条的身材”辅助有声语言进行论证,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把一件本来不轻松愉快的事化解掉,从而取得游客的谅解。如果没有态势语的铺垫,导游员的解释也很幽默,但是气氛格调就要大打折扣。

三、态势语运用的要求

态势语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导游讲解过程中能综合反映导游员的职业素质、文化修养及经验积累。同时实际运用过程中各种态势语是综合使用的,因此,态势语在导游讲解中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性。

(一)真情实感

态势语是能传递说话者对自己所表达内容的态度的,导游员在讲解中面带微笑、举止从容就显得信心十足,游客就信任你;相反,导游员表情呆板,体态做作,就显得自己心虚,游客也就将信将疑。动于衷,才能行于外,导游员要用一颗美的心灵尊重游客、关心游客,态势语才能表里如一、和谐统一。

(二)准确适时

态势语表达的准确,是指与有声语言表达要协调默契,符合导游自己的思想情感,能正确地传递出讲解内容。现实生活中,一个动作所传递的某种词汇含义和情感色彩,是大家约定俗成的结果。在我国,点头传递的是肯定、赞同的情绪,摇头传递的是否定、反对的情绪;挥手是再见的意思,招手是呼唤的意思;竖起大拇指是夸赞的意思,伸出小手指是藐视的意思……也就是有了这种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词汇含义,有时态势语就能代替口语。但是,它毕竟没有词汇意义明确,并且,有时态势语和其表达的含义也不一一对应,因此只有当体态动作与口语表达紧密结合、默契协调时,才能显示出它的准确的表意功能。

正因为态势语的词汇含义和情感色彩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它的使用就有一定的时空范围。对同一体态动作,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不同的时代可能就有不同的含义,所以,准确地运用体态语言,还要注意一定的社会习惯和民族习俗。

态势语表达适时,才能与有声语言配合默契协调。如果态势语的表达与口语的表达错位了,出现得太早或太迟,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三)优美适度

态势动作本身要协调自然,给人美感。导游员的态势动作,不应该像舞台动作那样过于夸张、喧宾夺主,也不应该畏首畏尾、生硬呆板。导游员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让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与自己介绍的内容相吻合,与自己的性别、年龄、职业和个性特征相符。同时还要考虑到讲解时的环境、游客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凡事“过犹不及”,优美的举止总是自然适度的。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质变,优美也就变成丑陋。所谓适度,即身体姿态、动作幅度、面部表情、眼神流转等,一般都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辅助有声语言达到充分表情达意为度,不宜过多、过大,否则会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削弱言语的力量,甚至当众失态,有失身份。

参考文献:

[1]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曾毅平.态势语在言语交际中的辅助作用[J].语文研究与应用,1991(10).

[3]张舒哲,高娴子.导游口语技巧[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4]张爱莹.谈导游专业教学中导游讲解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供需错位分析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孙萍课题编号:11YB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