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小智大愚

2013-12-29 00:00:00袁峥
考试周刊 2013年12期

摘 要: 本文在对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结合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着重分析小说中人物诸葛亮的性格、行为、能力,探讨诸葛亮所谓的“智慧”给蜀汉集团带来的影响。提出诸葛亮“小智大愚”的观点,指出诸葛亮的智慧只是停留在微观的层面上,其人物本身并不具备站在宏观层面上审时度势的气魄和能力,他并没有那么“神”。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诸葛亮 小智大愚

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通过虚实相间的描写及倾向性的情感塑造,把诸葛亮塑造成为“智”的化身。然而在我看来,诸葛亮的智慧只是停留在微观层面上,他没有站在宏观层面上审时度势的气魄和能力,他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

一、小聪明不断,缺乏全面的眼光。

蜀汉自始至终是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为薄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蜀汉势力的起步晚,起点低。核心统治者刘备虽有“汉室宗亲”、“皇叔”的“虚名”,但毕竟家道中落,出身于市井。刘备趁“黄巾之乱”依靠三百乡勇起家,充其量只能算个揭竿而起的农民武装,往往依附于各个政治集团,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刘备在三顾茅庐觅得诸葛亮辅佐前,好不容易占得新野这一地作为容身之所,却被诸葛亮的“火烧新野”付之一炬。这场战役虽然延缓了曹操军队的进攻,实际上却是“饮鸩止渴”,将唯一的根据地拱手相让。这里面虽然有曹操大军压境的客观现实,但在当时看来并不是只有“玉石俱焚”这一条路可走。新野是樊城的门户,更是荆州,甚至是江东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有利,只要刘备求救,那么无论是荆州的刘表还是江东的孙权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是断不可能不援助的,因为二者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新野被曹军占领了,荆州就危险了,江东更会暴露在曹操的视野范围内。经过新野一战,刘备元气大伤,为以后的长坂坡惨败埋下伏笔。

二、在制订蜀汉政治集团整体势力扩张计划上存在明显失误,部分策略值得商榷。

赤壁之战胜利后,刘备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构想,进取西川,取益州,夺汉中,使蜀汉事业发展到了顶峰。然而关羽败走麦城失荆州后,刘备兴兵复仇,经历夷陵之战的惨痛失利后,蜀汉的实力已经大大地削弱了。诸葛亮临危受命,在白帝城受刘备托孤,全面执掌蜀汉朝政,采取了一些休养生息的措施,七擒孟获平定蜀汉南方,使蜀汉政权稍稍得到稳固,然而这些都是为“伐魏”所做的准备,紧接着诸葛亮六出祁山,和魏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姑且不论诸葛亮的动机是否真的就是为了报先帝知遇之恩,兴复汉室,但仅从双方实力对比上来看,纵使诸葛亮智慧超常,也占不了多少优势,反而拖垮了蜀国,以至于他死后不久蜀国就灭亡了。真正的智者应该做到知己知彼,客观地看待敌我双方的实力,抢占地盘满足发展自身的需要无可厚非,但发展经济笼络人心比这些更重要,诸葛亮在世时尚可以凭借人格魅力依靠蜀汉老臣们的支持勉强维持,然而死后立刻青黄不接。就算是攻占地盘,也应该从夺回荆州开始。荆州是刘备发家的地方,蜀汉在荆州经营了二十几年,对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且难度相比较与曹魏火拼要小得多。荆州是蜀汉心脏成都的门户,是天下的粮仓,对蜀国国家安全的作用不言而喻,不拿荆州,使得蜀汉始终处于腹背受敌、内外交困的局面。况且对于志在进取中原的诸葛亮来说,荆州的水陆交通更为便利,从荆州进军中原远不必翻越祁山。蜀汉始终在夹缝中求生存,诸葛亮难辞其咎。

三、凡事亲力亲为,忽视对蜀汉政治体系的建设,忽视人才培养。

诸葛亮自加入刘备阵营以来,凡事亲力亲为,刘备死后,更是到了“极端”。他“南征孟获”、“安居定五路”、“六出祁山”,凡事都亲自率军前往,亲自过问蜀国的每一件政事,这样做的表面现象是国家井井有条,可暗地里却是强弩之末,危机四伏。作为一个丞相,一名政府机构的首脑,他的职责在于在宏观上把握国家的方向,制定国家的大计方针,同时辅佐培养幼主,变“输血”为“造血”,构建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变“人治”为“法治”。诸葛亮在这点上有违刘备托孤,只是凭借一己之力扶蜀汉大厦之将倾,忽视对后主刘禅的培养,作为一名丞相,他常年在战争前线,不上朝,对待后主也只能一味劝谏,因而效果并不明显,刘禅最后也终究没能“浪子回头”,以至于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作为丞相却要亲自率军出征也从侧面折射出蜀国人才的缺失,这里面有刘禅“寡德”的因素,也有诸葛亮作为蜀国实际当权者忽视人才培养的不足。

四、封建气息浓重,带有封建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刘备夺取西川,占据益州后,刚刚取得了事业的初步成就,诸葛亮就劝说刘备登基称帝,成为魏蜀吴三家中第一个称帝的。称帝使蜀汉政权迅速成为众矢之的,加速走向下坡路。称帝也不利于群臣保持警惕的态度,称帝后必然要大封群臣,给众人加官晋爵,满足了部分官僚生活奢靡腐化的欲望,不利于政权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诸葛亮抱着盲目的忠君思想,匆忙和曹魏交战,妄图夺取中原,不自量力,把蜀国一步步拖垮。

总而言之,孔明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有着聪明的才智,却洗不掉身上固有的封建气息。他的才智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的缺点是不可能被同处于封建时代的小说作者及人民群众发现的,封建时代的广大人民把内心对于仁君忠臣的美好愿望寄托在了小说《三国演义》的主人公刘备和诸葛亮身上,他身上的缺点被缩小,而闪光点却被广大的读者无限放大了,这是当代读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的。单凭诸葛亮拯救不了蜀汉政权,诸葛亮不适合做一个统领全局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