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考语文复习成为“公式化”解题训练的批判与思考

2013-12-29 00:00:00王闯
考试周刊 2013年12期

中考在即,看到周围的毕业班同人正训练学生语文解题的“公式化”,网上也是,一大堆“语文考试技巧”和“中考解题宝典”……这样教,学生会认为学语文很可怕。先举几个例子(一些资料上原文引入):

例一:品味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一大考点,赏析重要句子的意义。对于此类句子,答题要抓住中心词,有的句子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这时我们不仅要分析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分析该修辞手法的作用。

可参考此种模式进行答题:

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方法,……(修辞的作用)写出了……(内容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具体分为: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例二:阅读理解题目中经常出现:一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例三:说明文阅读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试问,这样的语文训练有效吗?当然,短期内对提高考试分数当然有效,甚至立竿见影。其实语文不是数学,不能公式化照搬,遗憾的是,当下的语文教育与考试却正使语文走向“公式化”:

仿写句子有“公式”,赏析句子有“公式”,作文结构安排有“公式”,解读诗歌有“公式”,识别病句有“公式”,说明文中的“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分析有“公式”……公式教完后,就带领学生反复地对照公式做题,强化、僵化学生的答题步骤。

同时,教材、教参和试卷(包括参考答案)僵化,不按照公式答题的学生很少能得到满分,按照公式答题的学生,就算题目没读懂,都可以有分。语文教学本来是不需要要求学生反复做很多题目的,遗憾的是,现在的中考语文复习几乎成了学生结合“公式”的机械训练。

不少老师对此乐此不疲,颇有建树,门下弟子中考屡创佳绩,还美其名曰牢牢抓住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有好事者介绍经验说,从七年级就这样进行训练,三年了,终于训练学生解题有模式了……可是,这样的模式训练急功近利,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多少帮助。长期来看,绝对是对学生的一种思想的禁锢,模式的悲剧。

在语文教师这个庞大的群体里,有不少人凭着大学时的一点点“资本”,加上那一成不变的教参,在语文课堂上“招摇过市”。教师知识的极度“缺氧”,使得语文课除了苍白外还是苍白。但教育学生面对考试的“宝典”和“秘诀”却一套又一套,而那些所谓的“秘诀”其实也不过是从教参或别人的文章中“挪用”、“贩卖”而已。

如果从语文的本源说起,则“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必须指向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字、词、句等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入手,让学生在长期积累中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从最初的只能听到慢慢学会读和说,再到最后的写,一步步地掌握语言,并能自如地用它来表达情感。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正确、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注重阅读理解与仿写创作的深度,是对学生长期进行文学思维的训练过程。

新课标颁布已经有十几年了,不少人还在浅层次理解或片面理解“工具性”轻“人文性”这两种特性,或从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极端走向了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极端,再走回到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纠缠不清,不得要领……当然,语文人文性的教育可以使教学充满感性和愉悦的享受,使课堂轻松快乐不枯燥;语文工具性充满理性,它对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做法是什么呢?要有针对性,更要注意整体性。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应该针对不同特点的语文内容,在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适当侧重,如教学充满人文色彩的散文时,就可以多侧重人文性,让学生体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情和友情;在教学理性较强的文章时,就可以侧重它的工具性,让学生明白语言赏析的思路和作文的方法技巧。不管哪种内容都是可以找到将二者相结合的途径和契机的,不能偏颇一方,更不能一味地把语文工具化甚至“公式化”。

语文教学要远离功利、浅薄、娱乐、浮躁。语文教学离不开潜移默化的积累,离不开经典文学的熏陶,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只有那些善于用语文的学科魅力“征服”学生的老师,指引学生们自觉地走进语文的殿堂,语文教育才可能有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