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3-12-29 00:00:00赵继颖王永欣滕建华
理论观察 2013年3期

[摘 要]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就业工作。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性别、年龄、受教育状况、主要从事行业、收入、找工作的途径、择业时考虑因素、创业面临的突出困难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就业能力的提升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培养其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系统的过程,从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095 — 03

农村劳动力作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动力,其总量的增长、行业配置和整体素质的高低及配置利用是否合理,关系着农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关系建成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还很大。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1〕。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新生代农民工的提升,不仅是其实现职业向上流动和快速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因素,而且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与转轨进程的同步进行具有特殊影响,尤其是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调查

利用直接问卷法,笔者于2011年12月—2012年5月间,以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对他们就业情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出1500份问卷,回收1350份,有效问卷1260份,通过调查显示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基本情况。

1.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性别状况

从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中发现,男劳动力的比例占46.4%,女劳动力的比例占53.6%,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占的比例高于男性。

2.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状况

调查资料显示,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分年龄段看,17-20岁占24%,21-30岁占65.2%,31-45岁占10.8%。2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年长农民工所占比重在下降,说明农民工年龄结构在不断变化,农民工的“无限供给”状况也在随之改变。

3.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状况

随着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推行,在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2%,初中文化程度占27%,高中文化程度占15.0%,中专文化程度占1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4%。调查资料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和大专以上为主,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趋势。

4.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行业分布

在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中,从事技术类的比重最大,占29.0%,其次是餐饮业占28.1%,家政服务业占13.8%,销售业占15.5,建筑业占13.6%,。从调查数据看,变化较明显的是技术类业,农民工从事技术类行业的比重在逐年递增,这和农民工受教育水平逐年提升有紧密联系。

5. 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情况

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20.7%,600—900元的占9.3% ,900—1200元的占18.8%,1200—1500元的占18.1% ,1500元以上的占13.8% ,2000元以上的占19.3%。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有所增加,而收入情况将直接影响劳动力就业。

6. 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何种方式找到工作

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途径主要有5种,其中通过政府组织的占8.6% ,通过劳动市场组织的占16.7%,通过中介组织介绍的占13.3%,通过亲友同乡介绍的占24%,自己找工作的占37.4%。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通过亲有同乡介绍和自己找工作占的比例最大,这也是目前转移劳动力就业的最主要途径。

7. 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

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时首先考虑工作地点的占10.2% ,择业时首先考虑收入及福利待遇的占62.1% ,择业时首先考虑工作强度的占8.1% ,择业时首先考虑个人爱好及未来发展的占15.5% ,择业时首先考虑工作环境的占4%。通过调查,发现择业时主要考虑收入及福利待遇的占的比例最大,而考虑工作环境的占比例最小,这是引导劳动力择业的指挥棒。

8. 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创业面临最突出的困难

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创业面临最突出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占31.9%,技术问题占20.2%, 市场信息问题占19.5%,政府扶持力度占17.1%,经营管理能力及理念占11.2%。

二、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重要力量,其就业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会决定整个国家未来的经济竞争力。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整体就业质量低。而影响他们就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因素是该群体自身能力较低,政府也需要完善各种相关政策,社会支持网需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系统的过程。

20世纪中后期,就业能力才开始在西方被广泛探讨并使用,其关注重点是劳动者态度、劳动力市场干预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后,各学者间展开了对劳动力需求面与供给面决定因素方面的争论。约克、奈特等人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任何一个工作的能力。笔者认为:就业能力应该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包括文化素质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水平和健康状况等等。相应地,就业能力还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择业能力、从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新生代农民工应该面对这些现实状况,增强自身提升就业能力的主动性以便获得就业能力的稳步提升。要真正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发展能力,需要政府、社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营造有利的社会生态环境。针对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提出提升该群体就业能力的相应对策。

(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提升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要做好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积极准备。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应该选择正规教育获取知识。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小,学习经历旺盛,其通过正规教育学习能够获得更大的就业能力提升空间。考虑到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会高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来提升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在工作之余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该群体可以充分利用其所在城市免费开放的图书馆或读书阅览室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并主动寻找教育、培训的机会,以此来武装自己,提升自身人力资本。该群体还应该自觉培养城市文明习惯、加强品格修养和工作实践能力的锻炼,以便在将来的生活中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并实现职业向上流动。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就进一步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原则和目标、统筹规划、规范资金管理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强化培训能力建设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用人单位要对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风险、职业病防范、职业健康保护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预防风险和应对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二)构建社会支持网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并且融入到城市,对城市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由于受到家庭负担较重、居住和工作环境较差、金融和社会网络支持较薄弱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他们的求职、就业及职业流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城市中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的隔离加剧或他们与本地居民的阶层分化更明显。农民工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积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社会网络比较狭窄、教育层次较低、职业地位较低、社会层次也较低。因此,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乡社会支持网,可以改变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职场的压抑性环境,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职业意识,提高社会资本。第一,维护新生代农民工输出地原有的支持网,保证他们在家乡应该享有的基本权益,消除他们的“无根感”。第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支持网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弱化,减轻城市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负面影响。第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内部社会支持网的建设,定期开展该群体公共活动,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联络。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增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接触和交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的途径之一。另外,应持之以恒推进新市民运动,保证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教育同步、就业同步、权益保障同步。〔2〕这样才能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以城市市民主人翁的精神对待工作,提升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幸福感。

(三)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要以贯彻中央《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为契机,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央政府各相关部门应重点就新生代农民工最需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社会保障、户籍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制定专项规划,并督促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地方专项规划。建立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使之享受与城镇职工同城化待遇,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统一政策、制度和统一管理。各级财政应将涉及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权益维护、治安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有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2.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相关部门协作的社会化维权工作体制,赋予工会更多的资源和手段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按照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就医和社会保障等基本生活条件改善,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各地根据实情、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尝试在就业培训教育、住房改善、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教育新的机制与方法。加强农民工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进各项工作在相关机构和地方的常规化和规范化。完善农民工信息统计监测调查制度和农民工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农民工就业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程度,以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地区之间农民工工作机构的协作机制,使之在劳务对接、权益维护、信息沟通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 考 文 献〕

〔1〕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 6.htm.

〔2〕 严翅君.警惕:新生代农民工成“职业枯竭”早发人群〔J〕.江苏社会科学,2010,(01):125-131.

〔责任编辑:郭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