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以台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新举措为基础,构建以环境机制、转化机制、动力机制、导向机制、调控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形成机制,从“做减法”、回归生活、新媒体、新教育四个视角,探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机制;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29 — 02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任务之一。理想信念教育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反观社会,大学生普遍出现理想信念危机。笔者认为,问题关键在于了解理想信念现状,构建理想信念形成机制,系统看待整个问题,寻找解决途径。
一、 台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根据对台州高校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理想信念出现许多问题。
1.理想信念摇摆不定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成才意识,但喜欢从自我意愿出发,忽视现实条件制约。他们对成才有着独立的见解,但不善自省,容易迷失方向。他们盼望独立于世,但心灵脆弱,缺乏坚韧心性。他们遇到困难时,容易自我怀疑、否定,最终陷入迷途。
2.教育实践欠生活化
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但如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理论灌输,教育理念和方式缺乏新意,形式主义盛行。学生感受不到理想信念的实践性,失去追求先进理想信念的兴趣,理想信念失去生活化基础,成为一种“高不可攀”的存在,为学生所排斥。
3.集体意识严重缺乏
大学生主体意识很强,注重个人独立性与自主性,团队意识淡薄。优越的环境,使他们更倾向于索取和占有,而较少奉献和分享。他们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忽略他人和社会价值。这种意识具象于行动上,表现为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服从集体。
4.价值取向趋向功利
部分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忽视精神上的追求,“三观”定位严重扭曲。许多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纯,功利趋向明显。职业选择上,大学生普遍追求高收入职业,很少考虑专业对口等因素。更有甚者,抱着“理想,有利就想”的心态,把“前途”定义为“钱途”。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机制的系统建构
环境机制、转化机制、动力机制、导向机制、调控机制共同构成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机制,它们相互作用、影响,促进理想信念形成。
1.环境机制——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生态圈”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中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作为社会人的缘由,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依赖环境。首先,一定环境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渗透。台州学院围绕“澡身浴德·修业及时”校训精神,开展“明德修身,立志成才,共建和谐”主题教育年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其次,环境是大学生验证、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不愿意相信书本上所讲的“大道理”,而更愿意相信“实践出真知”。他们通过个体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建构理想信念。
2.转化机制——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催化剂”
理想信念不是自有的,它需要经过能动性地转化才能形成,而转化又分为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且是不可分的。首先,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需要内化。大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意识活动,逐步将社会的价值标准、思想观念、道德原则等转化为理想信念。其次,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需要外化。大学生将内化阶段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在意识的影响下付诸实践。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通过就业、价值观等指导,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辟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外化程度。
3.动力机制——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发动机”
马克思提出,人总是想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马斯洛指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可见,人是有成为完整人的需求的。一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动力来源于自身的需要。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都想成为他人崇拜的对象,那么就需要一种衡量、判断的标准。台州学院设立“十佳大学生”、“十佳道德标兵”、“十佳育人先锋”等奖项,以此引导学生积极进取,推动优良学风建设。另一方面,社会需要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大学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受到社会引力的影响,高校竞相设置社会所需要的专业,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4.导向机制——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方向盘”。
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理想信念的本质会发生一定变异,需要一种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作为标准。标准可以是高校的目标引领性活动,如始业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打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523”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其一是“一生一案”模式。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其二是“1+N”课程包。“1”即学生掌握一项核心技能;“N”即以全面发展为基,主攻管理方法和人文素养等。其三是分析“领班”岗位。学校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每个岗位撰写一份有价值的报告,为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5.调控机制——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矫正器”
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调控,就是对大学生思想的干预,需要一套完整的机制保证调控过程及时、有效。台州学院建立了一套学生管理教育预警制度,主要内容有:学校为学习成绩突然下滑、补考门数较多或因旷课、违纪等原因而几近处分的学生,整理一份反映学生综合状况的档案,并由学校通知学生。对于受预警学生,相关院系安排老师与学生结对,进行“一对一”交流,找出问题原由,制定今后计划。对学生的日常情况做好记录,进行动态、跟踪管理。通过学生管理教育预警制度,调节学生思想发展方向,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有效干预,促进健康的理想信念的形成。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路径
当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笔者寻找到了几条路径,希望可以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以“做减法”为手段,探索理想信念教育新方法
在理想信念教育上,笔者借助庄子的“做减法”,即去除外物对人的影响,适当放弃功利性追求,重现人的朴素本性,实现纯洁理想信念的回归。首先,甄选教育内容,简化教育方法。我国建构的序列化目标,庞大而又复杂,学生只看目标,却找不到衡量标准。不同的方法和内容出自不同的理论体系,反映不同教育要求,相互矛盾的内容所产生的教育作用会相互抵消。笔者认为,应认真判断方法是否可行,对内容进行甄别,去杂从简。其次,顺应学生本性,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抹杀学生个性。庄子提出,维持学生的不同一状态,顺应、保护、关注学生自然本性,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存”环境。再次,降低衡量标准,分解过高目标。树立教育高标是有意加大教育难度,人们为了不受惩罚,会用虚假理想信念自我伪装,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为教育机构不想改、学生不想碰的“黑洞”。笔者认为须降低理想信念目标门槛,使绝大多数学生只经过一定意志努力就可轻松达到,恢复、提升学生自信心。
2.以回归生活为基点,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新发展
当前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制度化、技术化、课题化的理性说教的教育形态,脱离生活实际。笔者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打破桎梏,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即人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首先,形成氛围,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环境。整合学校、教师、家长、媒体、企业等方面的力量,建立从家庭到学校、到单位、到社会的教育“一条龙”。其次,注重实效,推动教育课程回归生活。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有理想信念的人,而不是培养研究专家。教育课程应将理想信念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反思生活经验,融通课程与生活。再次,端正立场,从人的需要和生活出发。理想信念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需要从人的需要和生活出发,厘清教育内容、方法。最后,联系实际,寓理想信念教育于实践。高校实行普遍性实习制度,普通的实习岗位已不足以调动积极性。高校可提供“限量型”岗位,如见习经理等,实行责任负责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3.以新媒体为载体,搭建理想信念教育新平台
新媒体是指微博、聊天工具、数字电视等新型媒体形式。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平台。其一,在形式上要注意发展创新。开展工作时,注意与时俱进,保持敏锐的头脑,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以及潮流趋势,适时推出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新事物”,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其二,在内容上要结合现实工作。工作内容围绕现实进行根本性创新,通过新媒体的形式深化现实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效果。其三,在内涵上要增加文化含量。新媒体教育内容的内涵需要不断”换代升级”,组建队伍时刻搜寻有文化含量、富含青春气息、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利用“微博”等进行宣传扩散。其四,在力量上要加强统筹整合。关于思想教育的网站众多、形式各异、内容繁杂,可以通过网站的整合,打造网络理想信念教育“航母”,产生教育“集聚”效应。
4.以新教育为内容,构建理想信念教育新突破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突破点在教师,教师要实行新教育——时新的教育理念、方法。首先,升华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师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师生身份不是绝对固定的,两者各有所长,可以发生转换。对教师而言,教师要想获得学生尊重和肯定,须加强自身素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相互接受、信任、尊重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和感悟教育。对学生而言,学生可以发挥自身“正能量”,融入到新型师生关系中去,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社会学习理论者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模式是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模仿而习得。常言道“正人先正己”,做为教师,身负教书育人之责,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影响极为深远。教师可借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出示范暗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健康的理想信念。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林伟,陈昌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政治社会化视角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7).
〔3〕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77.
〔4〕资料来源于台州科技职业学院〔Z〕.
〔5〕徐茂华,邹霞,王云帆.关于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03).
〔6〕谭维智.庄子道德教育减法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
〔7〕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7.
〔8〕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0-241.
〔9〕彭绪琴.当代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69.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