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文体样式,一支笔、一把伞这样的题材是“物”,一棵树、一抔土这样的题材也是“物”,一支歌、一种声音这样的题材还是“物”。但是这三类“物”常常出现在不同层次的作者笔下:第一种多数是中小学生涉及,第二种多数是成年人涉及,第三种则带有比较强的文学色彩,往往为作家涉及。高考美文写作“借物抒情”型散文首先要在题材上由第一种向第二种、第三种跃进。
通常而言,借物抒情散文有两个方向,一是叙事性,一是冥想性。“叙事性”主要通过一两件事来描述有关人与“物”的关系,从而抒发人对“物”的感情;“冥想性”则主要通过作者对“物”的观察、感悟,抒发对“物”的感情。无论哪种,所借之物都要有文化意蕴,否则,抒情的深广度就不足。
我们以冥想性借物抒情散文写作为例,将构思过程分为三个环节:描写“物”之情态——联想“物”之内涵——回到眼前之“物”。
(1)描写“物”之情态。开篇呈现一个画面,在画面中展示所写之“物”的美。
(2)联想“物”之内涵。通过联想,揭示所写之“物”的文化内涵。
(3)回到眼前之“物”。首尾呼应,最后回到开篇所写之“物”,将作者情感蕴含其中。
本类型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三处:
(1)“物”有所“值”。既然是“借物抒情”,那么所借之“物”自然成为关键。具体“关键”在什么地方?就在一个“值”上。这里的“值”有两种含义:一是有历史文化的内涵,二是有能寄予感情的价值。前者主要指这个“物”要有文化品位、文化品质、民族特性,后者主要指这个“物”要是作者确实能动“情”的“物”。
(2)联想丰富。冥想式抒情散文的高手是徐志摩,徐志摩冥想式抒情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联想。我们要写好这样的散文,联想自然也就成了关键。如何成功运用联想?第一,要有关于这个“物”的丰富的素材,这要平时就作大量的积累,不是考场大脑凭空想出来的;第二,要有一个合理的逻辑规划,不是大量的素材堆砌到文章里就完事的,表达的时候需要一个顺序逻辑。
(3)描写逼真。有了“物”,有了“情”,也有了“知识”和表达的逻辑思路,还差什么?吸引读者的“力”。吸引读者的“力”有很多,逼真的描写首选。尤其在开头,先用逼真的描写把读者“卷”入文章是本类型成功运用的第三个关键。
炎凉
张晓风
我有一张竹席,每到五六月,天气渐趋暖和,暑气隐隐待作,我就把它找出来,用清茶的茶叶渣拭净了,铺在床上。
一年里面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极好,人躺下去,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叶小筏子上。清凉一波波来拍你入梦,竹席恍惚仍饱含着未褪尽的竹叶清香。
生命中的好东西往往如此,极便宜又极耐用。我可以因一张席而爱一张床,因一张床而爱一栋屋子,因一栋屋子爱上一个城……
整个初夏,肌肤因贴进那清凉的卷云而舒缓自如。触觉之美有如闻商士说法,凉意沦肌挟髓而来。古人形容喻道之透辟,谓一时如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由上而下,轻轻撒落──花瓣触人,没有重量,只有感觉。但人生某些体悟却是由下而上,彷彿有仙云来轻轻相托,令人飘然升浮。凉凉的竹席便有此功。一领清簟可以把人沉淀下来,静定下来,像空气中热腾腾的水雾忽然凝结在碧沁沁的一茎草尖而终于成为露珠。人在席上,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牧羊,他们故事里的羊毛毯是可以飞的。中国人种地,对植物比较亲切。中国人用植物编织席子不飞──中国人想,飞了干吗呀?好好地躺在席子上不比飞还舒服吗?中国圣贤叫人拯救人民,其过程也无非是由“出民水火”到“登民衽席”。总之,世界上最好的事莫过于把自己或别人放在席子上了。初夏季节的我便如此心满意足地躺在我的竹席上。
可惜好景不常,到了七八月盛夏,情形就不一样了。刚躺下去还好,多躺一会,席子本身竟然也变热了。凉席会变热,天哪,这真是人间惨事。为了环保,我睡觉不用冷气,于是只好静静地和热浪僵持对抗。我反复对自己说:“不热,不算太热,我还可以忍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哼,谁怕谁啊……”念着念着,也就睡着了。
然后,便到了九月,九月初席子又恢复了清凉。躺在席上,整个人摊开,霎时变成了片状,像一块金子捶成薄薄的金箔,我贪享那秋霜零落的错觉。
九月中,每每在一场冷雨之后,半夜乍然惊醒,是被背上的沁凉叫醒的──唉,这凉席明天该收了。我在黑暗中揣想,竹席如果有知,也会厌苦不已吧?七月嫌它热,九月又嫌它凉,人类也真难伺候。
想来一生或者也如此,曾经嫌日程排得太紧,曾经怨事情做个不完,曾经烦稿约演讲约不断,曾经大叹小孩子缠磨人……可是,也许,有一天,一切热过的都将乍然冷却下来,令人不觉打起寒颤。
不过,也只好这样吧!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
分析:
本文借竹席七月嫌热、九月嫌凉的特点,进行了深刻剖析,由此想到人生悲喜无常,顺其自然即生活。“炎凉”二字得拆开看,“炎”即人生的匆忙与压力,“凉”即生活的失意与萧条,而其间的端正好,才是人生的称心如意,然此终究短暂。文章在最后点题——“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将文章主题升华,惊醒读者在该忙碌时辛勤劳作,该休息时坦然面对,不留遗憾。
(1)描写“物”之情态。文章第一二小节描摹竹席的情态。“物”本身没有什么情态,情态因人而生,所以写出感觉最为重要。文中作者写出了一年之中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人躺下去,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叶小筏子上。清凉一波波来拍你入梦,竹席恍惚仍饱含着未褪尽的竹叶清香”这样的句子读来让人神飞,不得不走进文中。
(2)联想“物”之内涵。通过联想,揭示所写之“物”的文化内涵。文章的联想思路非常开阔,由凉席想到神话、中国农业文化、思想文化等方面,极具发散性。
(3)回到眼前之“物”。首尾呼应,最后回到开篇所写之“物”,将作者情感蕴含其中。一片联想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写好景终短,天一凉席子就该收卷了,并由此与人生联系起来。文章真正抒情的部分仅在最后两段,但这两段短小精悍,让人顿悟人生哲理,一记即中心坎,十分精到。
忧与爱
江苏一考生
(1)茶与水的相遇,实在是一种前世今生的缘分。
(2)我拂开茶叶盒的盖子,用指腹撮了一把茶叶撒进圆滚滚的茶壶,细长干硬的茶叶撞击白瓷的壶底,如碎玉落进深涧。滚烫的开水大口呼吸着涌进茶壶,仿佛迫不及待去拥抱一个早已注定的誓言。茶叶以近乎疯狂的姿态旋围、舞动,一瞬间充斥了茶壶中的天地。
(3)爱茶,不仅仅是喝茶。新茶,老茶,看似神圣虔诚无比的茶道,关于茶的一切。
(4)爱茶,大概源于茶的普适性。黝黑粗壮的汉子大碗喝茶,爽口解渴;相知多年的朋友聚在一起,共饮一壶,那些自不必说的情分或人生感怀,都沏进小小的杯里;与世无争的雅士,禅居深寺的老道,品茶,自得其味,一杯清茶,便氤氲了天地人。
(5)我小心地挪开茶壶的盖子,茶叶已完全舒展,清绿的水面上浮着泡沫。一切归于寂静,我仿佛听到了一声细细的叹息。
(6)谁在叹息?谁在手捧着温热的茶杯,满怀忧愁地叹息?
(7)既爱,又怎能不忧?
(8)不论是中国的茶道还是日本的茶道,都讲究四个字:和、静、清、寂。只是在穿越了千百年古道茶韵的今天,谁又能褪去铅华,闭门喧嚣,再为自己沏一盏茶?
(9)他们互相炫耀,自己茶叶的尊贵,茶具的精美。他们从冰箱里取出装在塑料瓶子里冒冷气的茶饮料。不由地担忧,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将如何保持其充满古意的纯粹?
(10)想起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写:“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希遇羲皇,亦可匹俦秘阮。”真的,“茶不求精”,只要“壶亦不燥”即可,品茶即是品人生,又怎能不令人担忧,虚夸和浮华污染了那一壶清茶,最终遮蔽了曾经向往真实的人生。
(11)爱茶,却也忧茶。那份清澈澄明的热爱永远不变,那种沉甸甸的忧愁也真实存在。忧与爱不论如何交错,最终无言,就都化进杯中,啜饮,细品茶中的苦与甜。
(12)我端起桌上的茶杯,茶已凉了,有半卷的茶叶半沉半浮在中间,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沉沉的空气中冻结,露着一半热爱,卷着一半忧愁。
分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运用本类型的考场佳作。全文三个要素处理得非常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作了精巧的设计。
(1)描写“物”之情态。文章第一段就用很抒情的语句推出所借之“物”——茶。接着,第二段对泡茶的过程进行逼真的描写,把读者卷入文章。
(2)联想“物”之内涵。从第三段起,作者展开对茶的联想。第(3)-(4)两段荡开去,揭示茶的精神魅力。第(5)-(7)三段回到现实,点出主题“因爱生忧”。第(8)(9)两段将今人的浮躁与茶之精神进行对比,第(10)-(11)两段总结提升。
(3)回到眼前之“物”。第(12)段结束联想回到眼前,以描写收尾,留下思考的空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声音能引起心灵的共鸣(威·柯珀)
无论什么声音,总是有人爱听的,正如最难吃的点心对有些人来说也是可口的一样(本·琼森)
声音听起来应当像意念的回音(蒲柏柏)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不同的声音之中,你对声音有什么感受、看法?结合上面的材料,自拟标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邂逅一场旋律
鲁心怡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在某一刻,某一个街角听到一段熟悉的旋律,然后突然就停下匆匆步伐,静静聆听,在音符跳跃间越过时光的鸿沟,拾起心底最温暖的记忆。
旋律,是一座桥,架在时间这条长河中,连接着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时间点的回忆。
记忆中的旋律是外婆随口哼唱的黄梅戏小调。绵延悠长,软软地贴在耳畔,让所有表面的浮躁一点点褪去,留下深层的安然。外婆爱在干活时随口哼唱,似是只要唱起小调,所有劳累的活儿都会变得如旋律般轻松。而小时候的我会坐在一边看着外婆干活,听着那些小调,慢慢地跟着哼唱几句。是在这场旋律中,童年记忆泛着微黄的页角,成为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页。
外婆说,我小时候学会的歌中那首《流浪者之歌》她印象最深,每次提起,她总会微笑着,眯眼看我,仿佛我还是那个唱着《流浪者之歌》飞奔回去吃饭的小孩。而我,却早已经在时光中忘记了这场旋律,就像她也不再哼唱那些小调。
或许,彼此的旋律搭成了彼此的桥,我们从这一边迈向了另外一边,时光呢喃,只留下了对方的旋律在自己心底。然而,这已经足够。
我也曾为了避雨走进一家CD店,耳边响起的竟然是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妈妈最爱的一首歌。忘记了等不到雨停的焦急,忘记了无伞的忧虑,我静静听着,回想起无数个午后,妈妈在家中一边听歌一边忙碌的场景,心中早已在一片喧嚣中觅到一方净土,变得淡定安然。
妈妈喜欢老歌,那些充满岁月气息的旋律常伴左右,我之前却从来没有注意。直到有一次,我喜欢的乐队翻唱了《我只在乎你》,这首在某个午后从妈妈的电脑中安静溢出的歌曲。我兴奋地丢下笔冲到了电脑前,却见妈妈在阳台上忙碌着,专心地侍弄花草,时不时也随着旋律哼几句。突然发现,之前一直处在自己的世界,竟然错过了那么多与妈妈相处的时光。我望着妈妈忙碌的身影,若有所思。旋律,伴着这幅温馨的画面,留在了我脑海中……
旋律,会在不经意间呈现出你忽视的美好,在你不安时从心底迸发出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你的世界。
不同时间点的自己,不同时代的人,因为一场旋律走在一起,通过旋律这座桥,越过时光的鸿沟,了解彼此,将最温暖的回忆化为花瓣,一片一片飘落在心底最深的角落。
也许,下一秒,你邂逅了一场旋律。
分析:
本文借“旋律”为桥梁,通过三个片段回忆旋律这种“物”连接不同时代的人和不同时间点的自己。作者将本类型的结构化到每一个片段之中。3-4段:我与外婆——黄梅戏小调;6-7段:我与妈妈——老歌;8-10段:结尾主题升华。本文有如下亮点:①三代人的沟通体现“旋律”的永恒价值:代沟之间有着对相同旋律的钟爱,有着相同的人性美,使文章更有岁月底蕴。②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她总会微笑着,眯眼看我”、“在阳台上专心忙碌着,侍弄花草”等。③引入不同歌曲体现人文气息。《流浪者之歌》《我只在乎你》加强文章文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