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特区”广州往事

2013-12-29 00:00:00列孚
综艺报 2013年21期

上世纪50年代,一场国际足球友谊赛在广州越秀山体育场举行,偌大的看台万头攒动,忽然,人声鼎沸,有不少人站起来向体育场大门方向热烈鼓掌。此时,只见一位身穿白西装、打着领带的高个男子正走进场内,笑着向四周招手。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香港粤语片著名小生张瑛。

张瑛不过是方言电影明星,远不及当时赵丹、孙道临、刘琼等名气大,对内地观众而言,后者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张瑛。在广州出现这种如同今天的青少年见到周杰伦或刘德华般热烈景象,实在让人觉得蹊跷。原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上映的香港粤语片远比国语片多,当地观众对粤语片明星更为熟悉,因而对香港明星有更深的感情。这正是广州与内陆大城市不一样之处。当时除了张瑛外,像吴楚帆、张活游、白燕、紫罗莲等粤语片明星均为广州观众的偶像。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先后有《珠江泪》《败家仔》《豪门夜宴》《家家户户》等大批粤语片在广州上映。所以当张瑛这样的明星出现在越秀山球场时,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事实上,内地与香港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合拍片。当时可与香港合拍的内地制片厂只有北影、上影和珠影。其中珠影可与香港合拍除戏曲片以外的影片,即所谓“时装片”。其时香港与内地合拍的电影几乎均为戏曲片,如京剧《野猪林》《杨门女将》、越剧《红楼梦》《追鱼》等。珠影则除了与香港合拍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王为一执导)——只有粤语版而无国语版,在内地只能在粤语通行的广东、广西两省区发行、公映,这样的特例,在当时的中国极为罕见。

《七十二家房客》拍摄于1963年,没想到,10年后香港粤语片复苏,靠的就是该片的重拍——出品公司是邵氏公司,而版权是由当时与珠影合拍该片的新联公司无偿提供。邵氏公司重拍《七十二家房客》起用的都是电视剧和原来粤语片的演员,轰动一时,让消失了一年多的粤语电影重新出现,直接促使粤语电影复苏。

比较今天的情形,广州无疑是当时中国的“电影特区”——连北影、上影都不能与香港合拍时装片,珠影却可以;珠影与香港合拍的影片,只有粤语版而非全国公映,只在粤语区域公映,比起今日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安排)条款更为宽松。广州是当时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惟一的大城市(当时深圳不过是广东宝安县人口不过两万的小县城),是广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广州一时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