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心巧克力》“纯色”爱情

2013-12-29 00:00:00李星文
综艺报 2013年21期

放在日本,《甜心巧克力》也许是一部寻常的爱情电影,但在中国就显得有些另类——大银幕上盛行的是一种由重口味笑料和极致煽情配方而成的“麻辣烫爱情电影”,该片则是一部舒缓甚至散淡的“纯爱”电影。

今年以来,小妞电影大爆发。从年初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到年中的《被偷走的那五年》等,女主人公环肥燕瘦,花色多样,但均离不开嬉皮笑脸的毒舌,情色暗示的金句,以及可怜巴巴的女主人公。前两项是逗人笑的,后一项是招人哭的,不让观众哭哭笑笑,似乎就不是一部合格的“浪漫爱情喜剧片”。

筱原哲雄导演的《甜心巧克力》反其道而行。两个日本小伙子和中国女留学生的故事,在北海道的小城夕张和繁华大都市上海之间交替进行。夕张人烟稀少,就是三两人游动在苍茫天地间。上海的地标建筑倒经常出现,但都是空镜,剧中人并没有和熙熙攘攘的外部发生实质性交流。外部空间是疏离的,他们一直在努力打理内心世界。时空也是静止的,他们现在做的事一直是十年前《北海道往事》的续篇。100分钟看下来,没有急管繁弦,只有浅斟低唱;没有撕心裂肺,只有黯然神伤;没有大吵大闹,只有相对无言;没有拿时事和性开玩笑,只有寻常的邂逅和无声的会意。

中国正处在一个集体寻求致富的狂热年代,即使电影中的爱情,也总被房子、车子、票子、孩子等现实问题所缠绕。这既是时代精神格局所限,也是商业电影对观众的刻意摆布。虽然纯真的爱情总会战胜物质侵蚀,但回头看看就能发现,影片的主体部分一直为身外之物纠结,为之哭,为之笑,为之恼,为之闹,那个闪亮的结尾太像灵魂出窍的不真实旅行。所以,面对《甜心巧克力》这样一部压根儿不涉生计,也不急吼吼叙事的电影,就如同在暑气逼人的七月喝了一杯冰镇汽水。久石让泉流般的音乐,为影片更增清冽。

风格上的小清新,对中国火急火燎的影市是有益的补充,但就冲击力和感染力来说,《甜心巧克力》还不能令人满意。首先,情节的铺设不够精妙,导演精心布置的底牌,在30分钟后就能隐约猜到—— 一个意外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其次,因为散淡和留白,爱情的起承转合有些“怪咖”。面对木场和星野再明显不过的好感,林月选择了后者,但木场和林月随后“不偶不友,亦偶亦友”的十年相处,太让人费解。这种基于日本情爱文化的设计到了中国,出现了明显的“悬浮”感。虽然感情世界的第一定律是“测不准原理”,但爱情电影尤其重视同感、通感和痛感,这三方面都不能有所作为,必然会影响影片的到达率。其三,就表演而言,池内博之扮演的木场深情稳重,福地钓介扮演的星野阳光活力,但林志玲到了需要情绪反应时往往木然以对,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这部影片让人想起岩井俊二的《情书》,以及旅日导演蒋钦民的《初到东京》——为什么日本的爱情电影都渗透着纯净的气息,都能超然于物质之上而专一关注心灵,而我们的爱情电影却总是扎在烟熏火燎的世俗中不能自拔?答案暂时还没有,这需要我们一起慢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