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思想现状调查与教育研究

2013-12-29 00:00:00邹芳芳
科技资讯 2013年11期

摘 要: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样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是民办高校中的先进分子,他们的思想关系着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民办高校的党务工作者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从理想信念教育入手,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党员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党员思想教育平台,将民办高校的党员教育工作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

关键词:民办高校 学生党员 思想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221-02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样肩负着高校培养人才的责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也是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2006年12月中组部、教育部党组提出了《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民办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抓好学习培训,通过培训班、党课、报告会和研讨会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好党员的学习教育。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曾在2010年12月第十九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重视民办高校党的建设,推进党建工作全面覆盖。大学生党员是高校中的先进分子,在高校学生中起先锋模范作用。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对民办高校健康发展,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思想现状

1.1 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总体思想觉悟高,但理论素养不够

据调查,大多数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思想觉悟较高,59.7%的学生党员对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对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的占25%,根本不相信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占15.3%。92.3%左右的党员能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只有8.7%的学生党员表示不关注。其中表示反复学习过党章和党的最新成果的占87.7%。可见,民办高校的学生党员思想觉悟较高。因为民办高校学生多是由于高考没有考不上公办高校退而求其次或是三校生,文化课不好和理论水平较低,对党的历史和最新理论成果领会并能转化成实际行动者很少。

1.2 入党动机基本端正,但趋向多维

通过表1可以发现,有59.4%的民办院校大学生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且态度积极,但是通过表2可以发现那些志愿入党的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带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仅有11.2%的学生有正确的入党动机,其余88.8%的学生选择的是有利于个人成长和事业的入党动机,有1/3的学生选择的是入党能为自己毕业找个好工作,尽管这种入党动机很务实但却反映了他们对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有1/4的学生是看别人入党,自己不入不好,好像自己思想上不积极要求进步。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的看待入党问题,存在一定的盲从性和随大流心理。

1.3 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

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数量少,存在“入党前积极,入党后积极性下降”的趋势。2010年我国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人,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0.2%。[1]据我们的调查,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占民办高校学生总数约10%。党员发展规模的相对滞后于普通高校学生党员数的平均水平。在调查中发现,近70%的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比例低于5%,其中有15%的院校低于2%。[2]

由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55%的学生认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中表现一般,有34.8%的人认为,有的还不如普通学生。学生党员本应在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应该是学生中的一面旗帜。但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党员入党后和入党前的表现都差强人意,缺乏责任感。有的党员入党后表现和入党前反差巨大,不热衷于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不能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甚至出现不如普通群众的现象。

2 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思想现状的原因分析

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出现上述情况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国家大环境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队伍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国家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的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一些西方的不良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渐渐侵蚀着思想并未成熟的大学生。党内个别党员的腐败和犯罪事实严重的影响了我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大学生虽身处象牙塔,但并不封闭,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大事要闻和政治动态。思想和心理并不成熟的他们极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渐渐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个人本位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学生党员队伍中也不乏这样的分子,影响了党员的先进性的发挥。

2.2 学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不够到位

民办高校由于自身体制和师资队伍的限制,对学生党员管理不够重视,相应的党组织不健全,现有的党务工作人员大多为兼职,基本上都是由导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任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较大,辅导员又忙于日常管理,无暇把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做到细致入微。

2.3 党员思想觉悟有待提高

我国的民办高校成立时间短,在众多公立高校中缺乏竞争性,更谈不少名校可言。民办高校学生因为未考入公办高校,无论是文化成绩和思想都跟公办高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民办高校学生因为未考入公办高校在同龄人中存在自卑心理,渐渐放弃了原来的理想和追求。很多学生党员入党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的现实考虑,并不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入党以后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低,明显表现出“入党前一个样,入党后又一个样”。无论学习、生活都无法起到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种思想作风渐渐在学生中引起一些不正常的跟风,使本来思想进步、准备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望党却步”,也使一些普通群众对党员的评价不高,对党的组织作用产生质疑。

3 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1 夯实理想信念教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歌德曾说过:“我们的生活就象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教育是第一位的。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时对青年提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党员而言,他们是校园中的优秀分子,是一代人的楷模,只有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奋斗的精神追求,才能抵御各种诱惑,永远保持共产党人高贵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亦明确指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民办高校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时时把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实现党员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各种组织生活会、讲座、座谈会、实践活动等加强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把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纳入到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

3.2 拓宽教育渠道,发挥实践教育的补充作用

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的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的民办高校学生出生于90年代后,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虽然系统学习过党的理论,但没有亲身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硝烟战火和建国初级的艰苦奋斗。他们对党的历史没有深刻的理解,从理想信念上讲也很难上升到信仰的高度。民办高校必须强化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眼见、耳听、心领、神会。参观诸如革命圣地和革命纪念馆这样的“红色教育”可以让学生党员从鲜活的人物事件中感受党的历史,体验党员精神和典范;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能让他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就,认同改革开放的伟大和意义;到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支教,可以让他们体验生活,感受少数地区的风土人情,继承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总之,实践教育更有说服力,是理论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能够帮助学生党员正确对待现实问题,明确是非标准,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3.3 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增强学生党支部的活力

民办高校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基层抓起,将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将党的组织生活形成制度化,加以规范化。首先,要选择学校中理论素质高和思想素质过硬的教师担任各党支部的书记,确保学生党支部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其次,将支委会制度、党课制度、民主评议制度以及汇报讲评制度等形成规范,定期开展,确保党支部的活动有效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最后,要在学生党员中开展争先创优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争做优秀党员、先进分子的校园文化氛围。

3.4 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打造舆论的主阵地

网络时代的到来,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带来机遇,网络现代化使思想教育的内容极大丰富,在大学校园通过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对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教育,能够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引领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

我们要在研究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等影响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积极的一面,主动建设,占领网络教育这个新的阵地。民办高校党组织可以发挥网络交流的平等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在校园网上开辟学生党员专栏,也可以通过博客、BBS、MSN、QQ群等渠道。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等特点撰写博客,通过个人空间等方式,宣传学生党员中的先进事迹,宣传党的最新理论以及将个人的思想与学生分享等。师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大平台共同讨论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和政治走向。

参考文献

[1]陈匡名,张小健.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思想状况与党建工作理念创新[J].教育观察,2012(10):100.

[2]章清.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历史沿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2):27.

[3]李冬娜.高校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现状及其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