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实质是民主的核心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和运用。本文在分析了课堂教学民主化的理论内涵和非民主化的基础上,讨论了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进程中的民主化改革思路。
关键词:课堂民主化 理论依据 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204-01
教学民主化不仅仅代表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树立了一种衡量教师人格和素质的标尺。课堂教学民主化是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特权地位,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当今“师道尊严”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专制式教学中,深入探讨课堂教学“民主”改革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堂民主化的理论依据
以苏联当代教育实践家教育革新家阿莫纳什维利为核心人的合作教育学思想倡导:民主、公平、关心、体贴学生,对学生富有同情心,与学生休戚与共,这一切是教师的行动指南,坚决摒弃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权力主义和强迫命令及其种种表现形式;使学生乐意参加到师生共同教学教育过程中来,成为教学过程的自觉、积极的参与者,使学生得到与教师交往的快乐、认识的快乐、发展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西方社会较早就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民主”的主张。他们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并能有效的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参与的积极性的特点。在教学中他们反对压抑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
现代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符合学生发展观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教育者探索新型的授课方式、教育思路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和人生观,以此来塑造新时代的建设者。
2 传统教学非民主化探析
2.1 传统教育的人才观非民主化
长期以来,人们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的硬性标准,无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行灌输知识。在指导思想上,只要会学习、能学习、学好习的学生就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所谓的人才。非知识性能力培养、思维习惯的引导、道德标准的强化、团队合作精神的倡导这些都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丽神话。这种落后的人才观泯灭学生独特活泼的天性、兴趣,乃至健康为代价的,使教育只能培养出一批“不学经史子传,唯有题海苦练”的缺乏创造力的“书呆子”,从而导致未来社会的发展受到这些不能为其所用”的“人才”的严重制约。
2.2 传统教育的学生观非民主化
在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学生是被压制和被塑造的、缺乏独立性的“小大人”。学生被视作教师的附属品,在教育中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监督鞭策下最大可能的完成事先设定好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师中心论”使得学生缺乏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进取精神严重的被抹杀;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优异的思维品质,将难以成长;这种诟病已久的落后的学生观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合作”教学理念大相径庭,成为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
2.3 传统教育的课程观的非民主化
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是以“教”为中心,用“以教定学”,教师支配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学习内容的选择主要考虑文化遗产的传承,教学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教师自身的特点。课程目标是唯知识论,把预设的知识量传输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唯书为上、服从知识权威;教学环节过于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霸王式”“斥责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管理大都是在“紧张、严肃”的气氛中进行的。非民主化的课程观造成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滞后。
3 课堂教学民主化的新思路
3.1 人才观的更新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教育是叫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新型人才观要充分的体现教学民主化理念,在新的形势下,一改以往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泛化的人才理念,即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身体健康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具有健康情感态度和健全意志品质的社会公民,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未来社会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3.2 学生观的更新
韩愈在《师说》中有言:“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教学的民主思路首先是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平衡。在民主化教学中,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只是拥有知识上的先知优势,新课标意义下的新型学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去挑战和质疑教师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思维和活动的空间极具拓展,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才能被全面激发。
3.3 课程观的更新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在教学民主化的平台上,新课标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从三维课程角度,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书本本位的观念。
课堂教学内容应具有选择性。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在合作教学理念下,老师们高度注重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完全排除对学习的强制手段。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具有机动灵活性。适当的变换教室的布置,采用一些必要措施,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教学民主模式的平台中,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向社会,领进大自然,以此来打破严重阻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规范,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
课堂民主化教学评价应尽量多元化。课堂民主化的教学评价目的是把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的进程或结果与拟订的学习和认识任务需要达到的目的相对比较的过程,以便确定是否接受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教学评价的民主化会促使教师从多维角度去发现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最终促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
4 结语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氛围、师生间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教学目标。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对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是我国未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3]王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教育研究,2001(2).
[4]杨元业.论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