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由传统的只注重传知解惑轻视思想教育向既教书又育人,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方向转变。而中学历史学科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素材。
关键词:历史教学 渗透 高中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89-01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社会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更需要从小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是门综合性学科,其价值在于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通过古今中外历史的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我们应结合教材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凸显历史学科功能、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挑战。
1 学习中国近代历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近代历史表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尽管国际社会风云突变,但我们的方向始终不变,信念决不动摇。
2 弘扬民族精神,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1 勤学、好问
勤学、好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杜甫“读书破万卷”“才会下笔如有神”,苏轼“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孔子“疑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学问相联,学贵在问,勤学好问,这样才会有所提高,有所超越,有所作为。
2.2 勤俭、廉洁
勤俭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明代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革命前辈徐特立身居要职,却毫不特殊,衣服补了穿,破了又补,吃饭以小米面为主,家属医疗费和办公用品自己花钱,当人大代表每月50元补贴如数退还。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勤俭廉洁的美德得到升华。学习历史就是要我们在现实中既知耻、廉洁,又懂得如何身体力行。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2.3 尊长、明礼
尊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武帝 “安车蒲轮”。李大钊曾说过: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朱老总母亲去世时非常悲痛地说:“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快乐的生活”。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大邦,我国从来就有知书明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待人彬彬有礼,真诚相待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当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小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以提高中华民族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
2.4 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明代戚继光要做一个“身先士卒,临敌忘身”之士,还表达了“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志向。日后他荡平东南沿海倭寇成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清末名将左宗棠给自己写下条幅:“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神交古人。”垂暮之年收复新疆,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主权的完整作出了贡献。一代伟人毛泽东途经长沙写下《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毫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
有志者事竟成。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奋发立志的思想非常重要,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虽说人各有志,但这只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宿,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远大高尚。
2.5 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也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他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跟随时代的潮流,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分不开的。惨遭车裂的商鞅,虽牺牲了生命,却使秦国后来居上,超出东方六国,成为兵革强大,诸侯畏惧的天下雄国,为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法,人言不足恤”,与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何等的针锋相对。
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民族。汉唐盛世的出现,明清时期沟通中外的先行者徐光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的毛泽东,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今“全球化”把各民族紧紧连接在一起。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尤其是民族的创新能力。给青少年渗透创新意识、改革精神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历史告诉我们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又要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否则将会重蹈覆辙,被动挨打。
3 开拓视野,突出世界意识,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经济、政治全球化趋势明显。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不能缺少中国。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区域集团正是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具体体现。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世界的多元化。要承认他国的发展和历史,求同从异促进和谐发展。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渗透,要联系实际循循善诱,使学生受到启迪,逐渐形成较强的世界意识,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中国古代史》全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李大钊传[M].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4.
[4]戍边英雄传[M].长征出版社,1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