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教材教师三要素的教学改革探讨

2013-12-29 00:00:00海青
科技资讯 2013年11期

摘 要:本文以学生、教材、教师为主线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水利工程施工》课的教学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的章节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研究,并找出其内在的关联性,把个别章节的内容巧妙地进行联系,结合学生的现状进行了改进、采取了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的教学构想并进行了实验和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收获大小与对教师认可度成正比,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向更大的概括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 以人为本 学生的收获 教师的认可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79-0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各类学校教育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在生源方面也面临着不足的困惑。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在这方面的问题凸显,要想在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把教学质量提高到新的层次,而在不知不觉中教学质量不单是教师课堂教学好坏的问题啦,更多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收获的多寡来衡量对教师的认可度啦。这也是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如何使高职高专教育得到不同生源学生的青睐并更广泛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事情,本文从《水利工程施工》课的教学为切入点,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分析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水利工程施工》课今后的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 现状三要素分析

在本文中将高职高专水利专业学生、《水利工程施工》课、水利专业教师作为三个要素对其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1.1 高职高专水利专业学生现状分析

从水利专业高职生本身而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首先,基础差,厌学;单从录取分数线来看从20世纪末四百多分的录取线逐渐降低录取分数线到目前的120~220之间[1]。可见我们录取的学生自然基础差、自然厌学。其次,学生所处的环境变啦,据2012年上半年的报道看,使用手机上网的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3.88亿,这超过了过去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终端的数字。此外,也有报告显示,截止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了2.9亿人,环比增长了15.1%。[2]这表明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的重要生活内容。深入调查网络的页面内容的话我们发现二级以下页面的2/3~3/4均为广告内容、娱乐内容、购物内容、游戏内容等,这对当今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抵御来自网络的诱惑,树立更坚定的学习信念。最后,学生所面对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这一点从近几年北大、清华等高校生频繁跳楼的例子可以从反面证明。从心理上讲,通过高考后低分生自身就有一种自卑感,找不到平衡,没考上名校而来高职高专就读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社会生存压力更大。究其原因这部分学生均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且大部分又沉迷网络的经历,社会就业形势不好带来的压力。所以我把高职高专生所处的这样的环境叫做“内受网络诱惑、外受社会困惑”的时代,简称“内忧外困”的时代。这对本课程教学在新的形势下提出了更高的适应性要求。

1.2 高职高专《水利工程施工》课现状分析

对水利工程施工专业来讲《水利工程施工》课是一门专业性强、实践性要求高的核心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对前期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的程度可直接体现在《水利工程施工》这门课上。若对前期课程的掌握的程度不好,学生就面临着两种选择,即学生重新翻阅以前的相关知识或查阅相关的知识规范,这样对本课程的教学十分不利,也会给学生今后从事施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另外随着施工机械和新材料的迅速发展对本课程的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具体而言,(1)从教材的内容而言需要增加新型工艺和设备方面的内容;(2)从技术内容而言,一种技术成为成熟的技术需要时间的验证,成熟后再出书;(3)从出版的频率而言,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周期1~2年。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学生所学到的《水利工程施工》的部分知识内容已经需要更新。

从社会人才需求而言,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一线中、高级工角色的需求量尤为明显,所以《水利工程施工》课得教学就扮演着既有理论更有实践经验教学的角色,这种需求要求“理论教学更微妙地渗透逐渐增强的实践经验的教学”。

1.3高职高专水利专业教师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高专水利专业教师大部分趋于年轻化、高学历化,随着基础建设政策倾向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力投资,20世纪的水利行业人才大部分已经承担着专家、学者的义务,大部分有经验的教师都转行了。来自就业方面的教育驱动使优秀本科生不愁就业,且待遇较优厚,而就业不好的专业和擦边专业的研究生选择高职高专及以下学校就业的形势突出,这使水利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师岗位学历层次和专业产生了偏差,这使高职高专《水利工程施工》课教学工作变得以课本为中心的简单模式。其次,满足学历层次和专业要求的教师越来越少,这种旧的教学体系的延续一旦有教师缺口就使教学环节出问题,影响正常的教学。再者,社会经发展的推动作用使在岗教师转岗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基于以上三要素的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

由以上三点可知学生在高职高专的人生阶段需要:(1)破除初、高中甚至小学的时养成的11~12年的不利于学习和生活的习惯;(2)同时抵御网络和生活带来的各种诱惑;(3)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其次,《水利工程施工》课的教学要求紧跟时代的发展内容及时更新,增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学习能力,学习内容要有贯穿性。再者,教师要改变观念改变教法,更多注重学生的收获,学生的收获程度来改变教学的进度和计划、教学方法等。这三项工作的完成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为了解决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提出如下方案,仅供参考。

2.1 引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随着受教育对象的改变教师要主观能动地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学生的收获程度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教学研究部门的监督职能要由监管变为新形势下教学研究中心,建立广泛的教育交流平台,学生和教师要共同成为学习和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建立广泛合作的协调互动互补的有机体。这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充分互动,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当作对教育的实践来对待,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教师的教学是在学生的主观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完成教学;二是角色的转变,学生要把过去的被动学习模式改为主动学习,互相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完美的人格。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不同个体的特征分析和研究上,已准备其提出的问题在相应角度的指导工作;三是教学的评价要改变,评价方法是采用精英学生10%、普通学生80%、差生10%的评价方法,我把这个评价法叫做“精普差法”。也就是众数占80%的评价法,这80%的学生才是我们的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和教学目标。

2.2 高职高专水利专业《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

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推动作用,高职高专水利专业《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有必要注入新的先进技术的内容的同时教学方法上也要求有所改进。

一是教学团队理念的转变,“教好一门课并不难,而是90%的学生都掌握才是目标”的理念。为了达到这个理念教师要有集体合作精神,管理上实行承包制。例如,招生30个学生,教师实行承包,从专业课到专业课的教师每人承担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任课教师有情况可以反映给指导教师,学生有情况也可以反映给指导老师。这样来建立的人才培养团队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也会成长,教学工作自然有成效。这样也改变了课堂教学为核心,学生学习情况监督不精确的问题。

二是教学过程要改变,以工程项目施工的具体任务的完成为教学目的,再把在一个工程措重复扎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要由相关课程的教师分别承担,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把以往的分课程的教学改变为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知识体系,这样解决了《水利工程施工》课中的内容变的更具体更感性更适用的教学,如此一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不良的问题的已解决,同时教师也给学生弥补教材落后的问题而努力,学生也排除了空间构架不清而思维跟不上的缺陷,收获的更多啦,有了收获感,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度提高啦,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不参加培训也能直接胜任工作。

这里阐明一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不良的问题,例如: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设计方面来讲,是把本身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多个课程来授教的、例如:《建筑材料》中水灰比的计算和设计讲到施工配合比的设计后就没有下一步啦,实际上室内的计算结束后问题并没完全解决,到现场的施工和质量监测等工序要搭配上,把设计变为实物才算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而在施工中就点到混凝土的配合比就开始讲解施工的工序等内容,这样一来实际上两年前所开的专业基础课和现在的专业课在时间上有了两年的间隔,从知识的储存和更新的规律来讲这部分《建筑材料》的内容已经被遗忘了。这就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不良的问题。

而正确的教师团队能够解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不良的问题和内容适用方面的问题。

三是建立学生学习小组,以组内互动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相互监督和督促,成立一个小团队来完成每次的学习和教学内容,让学习好的基础扎实的同学自然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同学,一个组内根据个人特色分配任务共同学习。这样的小组一直延续到毕业,这将极大地鼓舞创业团队的形成和建设。

四是采用学生收获评估法,对学生《水利工程施工》课的学习情况最后以独立解决单一工种在3个不同作业流程中的使用情况来衡量。教师对学生在每个课题中的表现从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目标、情感表现等方面打分,学生对每个环节的教学进行打分确认对教学的认可度,同时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回顾和反思。

3 结论

这样做的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应。(1)凝练了教学内容,配置教师到位,集成了专业内容,“以内容为导向、课题为核心”进行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牵引教学;(2)培养了学生问题学习方法,让学生每节课都带着问题来学习,处理一个问题克服一种苦难而学习,思考中学习,克服了“只为学习而学习”或“为考试而学习”的单纯学习的习惯;(3)这样的改革是教师自然寻找社会服务的项目来完成教学的目的。

4 不足之处与讨论

不少学生表现为“在校前进一步,回到家退两步,到社会退三步”[3],这表明我们的受教对象变啦。目前我们面对的是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地域环境的多样化带来的复杂的教育对象—— 90后,他们的特点是享受着时代发展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也在无数个诱惑中徘徊着的个体,他们的差异千差万别,针对这样的差别教学方法也要求有区别,所以教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另外《水利工程施工》课的教学改革而言,这是多年经验积累的过程,所以难免有不适应的方面,但从文中提到的几方面去讨论难免有不妥之处,这儿只希望同行参考,希望有一个交流。

参考文献

[1]文琪.2010年全国高校录取分数线统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http://gb.cri.cn/27824/2012/11/19/2225s3931171.htm.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社会转型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