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乐学善学

2013-12-29 00:00:00戴欢伟
科技资讯 2013年11期

摘 要: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笔者借助多年所积累的教学案例,从有效的问题情境应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现实性和发展性等原则为切入点,通过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方法及技巧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学善学。

关键词:创设 问题情境 激发 乐学善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70-02

在刚刚结束的乐清市全员赛课(学校赛课)评比的课堂展示中,我校有一位教师上的内容为《合并同类项》,上了讲台后冲着学生笑了一笑,然后从信封里倒出一堆硬币放在展台上,问学生:“谁用最快的方法告诉大家这里有多少元钱吗?”学生齐声说:“数一数。”其中有位学生很积极地举手说:“老师我来数。”接着老师示意这位学生上来演示,学生很快的把8个1元放一起8元,12个5角放一起6元,20个1角放一起2元,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等于16元。”老师又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马上回答:“我把20个1角归为一类,因为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1角。再把12个5角归为一类,8个1元归为一类。”老师马上就表扬说:“像这同样的我们把它划为一类,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同类项。”一个非常简单的情境,就好象在平静的水面投进一块石头,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使其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节课的情境引入使我感触非常深刻,切实体会到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将会带来深远的意义。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乐学善学的意义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欲求不得、欲言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内化建构。

1.1 创设情境是知识建构的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它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客观抽象的知识同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1.2 创设情境是认知冲突的需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认知冲突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会有深刻的体验,知识容易遗忘,较难形成学习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3 创设情境是成就动机的需要

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即学生对教师在某种情境之下提出的问题,他愿意去做,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比如学生对问题有好奇的倾向,想探究、操作、理解其奥秘之处,一旦成功,他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果多次获得成功,他将会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乐学善学的主要方法

2.1 创设操作情境

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爱动的心理,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创设适当的操作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动手操作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为新知教学做好必要准备。

案例1:在浙教版八年级上《认识不等式》的教学中,最后解决问题的环节中笔者将远离学生生活的例题重新创设了情境。

例:据医学专家测定:一般地,正常人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为60~100次(包括60次,100次),人才能正常生活。设某一个人每分钟脉搏跳动为x次。

(1)自我体检:叫一位有手表的同学当计时员,同学们要在1 min的时间测得自己的脉搏的次数,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判断自己的脉搏次数是否正常?

(2)用不等式表示正常人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范围,并把它表示在数轴上?

(3)你能把自己的脉搏次数表示在数轴上吗?结合数轴给自己的脉搏次数是否正常作出解释?

在一分钟让学生自我体检测得自己脉搏的次数,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判断自己的脉搏次数是否正常?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把不等式知识与我们生活融合在一起,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就把本节课题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得到升华—— 应用于实际。本情境的创设真正体现出教师才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提高学习的兴趣。

2.2 创设游戏情境

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十分自然地巩固新知,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的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案例2:在浙教版七年级上《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设计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情境。

方法:(1)、现在老师有20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分发给一些同学。

(2)老师随意叫一位同学,这位同学站起来并面对全班同学高举自己的卡片。

(3)其他19位同学观察自己手中的卡片和站起来这位同学卡片上的单项式若认为它们是同类项的,也请站起来。

(4)请其他同学做裁判,看看有没有找错朋友。

学生就会带着愉悦的心情,非常主动地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可见对一个抽象问题进行游戏化,在充满情趣的问题情境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带着高昂的情绪投入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从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2.3 创设故事情境

数学故事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案例3:浙教版九下《2.1简单事件的概率》,在新课导入环节中引用数学故事:1654年,有一个法国赌徒梅勒遇到了一个难解的问题:梅勒和他的一个朋友每人出30个金币,两人谁先赢满3局谁就得到全部赌注。在游戏进行了一会儿后,梅勒赢了2局,他的朋友赢了1局。这时候,梅勒由于一个紧急事情必须离开,游戏不得不停止。他们该如何分配赌桌上的60个金币的赌注呢?他们最后决定请帕斯卡和费马。没想到这两位大数学家也被难住了,他们竟考虑了整整三年,最后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同学们凭你们的聪明才智,老师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够帮助这位法国赌徒梅勒如何分配赌桌上的60个金币的赌注。

对数故事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对数学的强大功能,从而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重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2.4 创设探究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把学生巧妙地引入问题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然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案例4:在浙教版八上第二章第6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中,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索勾股定理。(如图1)

(1)观察图1中的甲、乙,并填写下表见表1。

(2)你发现了图1中A、B、C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关系了吗?

在此基础上探索得到勾股定理。对于第(1)问根据计算填写表格,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通过观察第(1)问所得到的数据,中等以上的学生都能根据图形猜出勾股定理关系式,但是由于结论的得出是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它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学生自发地积极地去尝试、去探究它的真实性,这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谓水到渠成。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创设尝试探究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尝试探究,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获得、过程经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这正是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的目的所在。

创设有意义的、高效的数学学习问题情境,使传统数学走出“课本”,走出“课堂”,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通过各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揭示事物的矛盾,引出学生认知的冲突,才能激发学生乐学善学,积极探究,从而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有效的教学主阵地。

参考文献

[1]张英杰.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高效数学情境[J].中国数学教育,2007,12.

[2]郭岗田.关于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育,2006,3.

[3]张福群.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J].龙岩师专学报,2004,7.

[4]刑成云.情景交融,和谐生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7,12.

[5]俞剑波,郑勇.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艺术[J].中学数学教育,200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