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高等教育体制中的核心问题,本文述评了几种经典的分析三者关系的理论。
关键词:大学 政府与市场 协调三角形 三角四块模式 三重螺旋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从中世纪大学诞生之日起,大学与政府、市场的关系都是其发展变迁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也是各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制度不同,发展的轨迹不同,各国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高等教育制度形态,也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大学-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作为生产和传播知识的大学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与政府、市场的关系日趋紧密和复杂。因此,不同的学者不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构建分析框架,试图对三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其中的一些理论已成为研究高等教育结构的经典。
阿什比的动力学比喻
英国学者阿什比以动力学的原理来比喻政府、社会与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动力学在分析力的作用时, 认为有一个0点, 以三条一端画上箭头的直线表示作用于该点的三种力, 并以每条线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他在分析各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的过程中, 以上述三种力分别表示来自市场或公众需求的压力(社会力量), 来自国家政策或国家人才需求计划的压力(政府力量) 以及来自大学体系本身内在逻辑发展的力量(高校力量)。0点向什么方向移动, 取决于这三种力量合力的大小。阿什比教授认为, 长期以来, 在美国, 来自社会的力量最大;在苏联, 来自政府的力量最大;在欧洲一些国家, 如英国和德国, 则来自大学体系本身内在逻辑发展的力量最大。(徐辉,1994)
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
美国社会学家伯顿﹒克拉克认为主要有三种权力模式影响着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 国家权力、学术权威和市场。为了清楚地描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根据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瑞典、苏联的大学与政府、市场关系的实际状况,构建了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三角协调模式”。这一模式“已成为解释现代高等教育系统运作,特别是进行多国高等教育体制比较时所使用的经典模式”(史静寰,2006)。
在这个分析模型中,每个角代表一种形式的极端和其他两种形式的最低限度, 三角形内部的位置代表三个因素的不同程度的结合。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有偏向, 其在三角协调模式内部所居的位置, 代表的是上述三种力量不同程度的结合。比较极端的包括前苏联( 偏向政府权力) 、意大利( 偏向学术权威) 及美国( 偏向市场),其他国家则在这三股势力的消长之间各有其位。(伯顿﹒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 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续等译,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159- 160.)
尽管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区分了影响高等教育的三个向度,有助于人们理解三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但却没能说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如何影响着各国的高等教育的变迁,也没有探讨政府和市场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威廉姆斯模式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 政府失灵,市场力量和新公共管理兴起的背景下,各国政府逐步放松了对高等教育的控制,转而以监督为主,放权于大学,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在此背景下,英国学者加雷斯﹒威廉姆斯(Gareth L. Williams) 依据高等教育经费的分配,以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为基础,把政府、市场和大学的关系细化为六个细部模式,分别为:三足鼎立、政府作为监督者、政府作为促进者、政府作为供应者、政府支持消费者、政府作为消费者。
范富格特的“三角四块模式”
荷兰学者弗兰斯﹒范富格特(Frans Van Vught)在对11国的高等教育政策进行国际比较后,以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为基础,构建了“三角四块”分析模型。该模型不仅论证了大学、政府和市场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关系,区别了“起促进作用的国家”和“起干预作用的国家”,还着重分析了三种力量的作用机制,把起缓冲作用的“中介机构”构建在了该模型中,实现了对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的发展。(弗兰斯﹒范富格特、王承绪等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
亨利﹒埃兹科维茨和罗伊特﹒劳德斯多夫的“三重螺旋模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机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来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社会的“轴心”。但是,在推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知识资本化、市场化,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过程中,既不能单靠大学的力量,也无法独自依赖市场,而是需要政府、大学和市场三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在此背景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亨利﹒埃兹科维茨(Etzkowitz) 教授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科技发展学院的罗伊特﹒劳德斯多夫(Leydesdorff) 教授利用生物学中有关三螺旋的原理提出了构建大学、政府、市场三者关系的“三重螺旋模型”。该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应当相互协调,以推动知识的生产、转化、应用和升级,促使系统在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协同进化。大学、政府和企业的交互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三方不存在支配与依附的关系,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模型构建,以共同的利益需要为纽带和基础。(马永斌,2008)
参考文献
[1] 徐辉,毛雪非.论现阶段我国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4,(2).
[2] 史静寰.构建解释高等教育变迁的整体框架[J].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6(6).
[3] 伯顿﹒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 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续等译,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159- 160.
[4] 弗兰斯﹒范富格特、王承绪等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
[5] 马永斌. 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