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M135i VS大众GOIFR
坏小子,脾气大,动不动就控制不住自己,发起飙来不管不顾。这样的性格放在一个人身上,估计谁都不会喜欢。但要是放在车身上,就会让不少人为之痴迷 我已经想不起来“钢炮”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成为高性能小型车的代名词,最早这个名词似乎是大众高尔夫GTI的专属。不过现在,钢炮已经不再是某一款车的专属了,大众有了更强的高尔夫R,宝马也将自家的M基因注入1系。当这两辆身披蓝色外衣的小钢炮出现在我面前,已经与高尔夫R有过多次亲密接触的我,毫不犹豫地抢走了宝马M1 35i的钥匙。
4.9秒并不激烈
在M1 35i之前,宝马在国内限量推出了1M,那是一辆非常正统的宝马M。当我刚刚坐进M135i的时候,我对这辆车也有着对1M相同的期待。虽然只用了一个涡轮为3.0L直6发动机提供被压缩的空气,但4.9秒的O~100km/h加速时间让我对油门到底的感觉非常渴望。
开往山区的城市公路上,我很快适应了宝马M135i温和的脾气。我确定用温和这个词没错,因为在我不需要它全力以赴的时候,它让我开起来很轻松。在标准模式和ECO模式下,我不需要刻意地、小心地控制油门,以防稍微不小心地踩深一点,它就会窜出去。正常在路上,感觉不到它与标准版1系有什么差别,只是提速更快了一些。从后视镜里看看跟在后面的高尔夫R,回想起之前与高尔夫R的亲密接触,没有驾驶模式选择的高尔夫R在市区路况下的表现,肯定让开车的同事有得受。
到了山里,与宝马M135i真正的合作开始了,重新调整了一下坐姿,将行驶模式切换到SPORT,一切就绪,油门直接到底。M135i的反应很快,它充分了解到现在已经不是在公路上闲庭信步,是需要它爆发极限的时候。车已经冲了出去,但车尾还是不安分地在左右晃动。450Nm的扭矩自发动机1300rpm开始,就全部输出到后轮上,225宽的轮胎在此刻就显得不够宽大。这样的状态持续了1~2秒,M135i随着车速的迅速提升,后轮也找回了抓地力,身体开始被按在座椅靠背上,再一低头看时速表,车速已经超过了100km/h。如此快的提速却没有让我有强烈的压迫感,这点倒是有些意外。
在反复几次油门到底的起步后,那种5秒内破百的压迫感还是不强烈。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感觉不敏感了,因此在高尔夫R上去找找感觉。高尔夫R是一辆坐进去就感觉很战斗的车,那张造型稍显夸张的桶形座椅功不可没。挂入S挡,熟悉的尖啸声伴随着强烈的推背感再次让我确定了我对速度依旧很敏感。高尔夫R虽然0~100km/h需要5.7秒,但从起步开始,4MOTION四驱系统就让4个车轮紧紧的抓住地面,动力几乎没有一点浪费地贡献给了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从涡轮介入的一刹那开始,高尔夫R就进入疯狂状态,再加上桶形座椅更硬的靠背,让我身体所承受的离心力似乎被放大了。 将宝马M135i和高尔夫R放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起步,高尔夫R从静到动的过程堪称完美,四驱系统让高尔夫R一瞬间就弹了出去,而宝马M135i却要把部分时间浪费在让打滑的后轮找回抓地力上。只要控制得当,后轮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地面,就会很快赶上已经弹出去的高尔夫R。两辆车基本都处于并驾齐驱的状态,4.9秒和5.7秒这两项数据表中的参数似乎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从动力上看,无疑宝马M135i的直列6缸3.0T发动机更强悍,峰值扭矩要比高尔夫R的直列4缸2.0TSi发动机整整高出120Nm,只看发动机,宝马M135i无论在排量、功率、扭矩方面都占尽优势。但高尔夫R的4MOTION四驱系统让两辆车之间的距离被拉进了不少,它让高尔夫R几乎没有动力损失,四个轮胎都不失去抓地力,在起步阶段优势很明显。一旦在车速超过100km/h后,宝马M135i的动力优势就会更加凸显,高尔夫R很快就会被甩在身后。不过这样的时速,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公路上,似乎都是不合法的。
4MOTION让操控更给力
上路弯道多,正是考验一辆车操控如何的好地方。宝马M135i出色的动力搭配后驱,在山路上显得更加活跃。每一个弯道都可以顶着油门快速过弯,一旦后轮稍有打滑,出现转向过度,DSC系统就会迅速的介入干预,让后轮重新找到抓地力。出色的底盘调校,让宝马M135i在过弯时车身获得足够的侧向支撑,在1系底盘基础上重新调校后,M135i的悬架响应更快,方向盘指向性更精准。普利司通的S001轮胎作为上一代膜舰级性能胎RE050的继任者,在山路上的表现非常出色,甚至都很少出现响胎。
而高尔夫R在山路上的杀手锏依旧是4MOTION四驱系统,发动机的动力通过FSD差速器合理地分配给四个车轮,每逢弯道,远离弯心一侧的车轮都会获得更多的动力,让高尔夫R非常稳健、从容的驶过每个弯道。它的过弯极限速度也更快,如果是跟M135i跑山,那么在直道上被落下的距离,在弯道上就会得到弥补。虽然身体会被牢牢的固定在桶形座椅中,不会产生多余的晃动,但更快的过弯速度,让身体所承受的G值也更高,那种感觉对于性能流的驾驶者来说,正是他们最期待的。高调绝非张扬 两辆性能出色的钢炮,从山下一路蜿蜒来到山顶,那种畅快的感觉让我欲罢不能。下车后看着面前陪着我们疯跑的宝马M135i和高尔夫R,看不到太多的凶相,似乎在它们看来,这一路上的每一个弯道,也都不过如此。
宝马M135i虽然并不如根正苗红的1¨那样富有冲击力,但它的外形要比标准版1系更高调。前脸线条经过进一步刻画,使得原本普通1系上略显呆滞的面孔变得更具攻击性。车头下方的格栅加大,隐约可见内藏的中冷器,保险杠右侧有开放的通风孔,为机油冷却器散热。另外宝马高性能版本通常会取消前雾灯,这在M135i上也得到体现。
18寸的轻量化轮圈里,蓝色带有M标识的制动卡钳格外显眼,与车身的蓝色形成呼应,银色的后视镜罩又与车身形成反差。双边单出排气搭配黑色的运动后包围,虽然不及正统M车型4出排气那么霸气,但也让M135i看上去非常运动。 高尔夫R现在看起来,已经非常熟悉了,大众R家族特有的比斯开蓝色车身,更大的前进气格栅,更低的车身,中置双出排气,黑色的后视镜罩,18寸轻量化轮圈,这些如果在两年前看,一定会让我觉得高调得有些张扬了。但现在看,甚至都觉得高尔夫R的造型有些低调了。 两辆车的内饰基本都逃不过“家族式设计”这个词,除了在细节材质上的变化来凸显他们的运动基因,比如大量使用麂皮材质来包裹座椅、车顶等部位,其他方面依旧保持各自品牌的特点。只不过高尔夫R增加了造型夸张的桶形座椅,要比宝马M135i来得更加纯粹。 虽然都是各家旗下的钢炮车型,但宝马M135i与大众高尔夫R的特点各不相同,也都有很明确的自己的立场。在速度上,宝马M135i显然是更快的那一辆,0~100km/h仅4.9秒,在50万元以内几乎找不到对手。而且配备的驾驶模式选择,也让其完全可以胜任日常驾驶,在市区开起来不会很痛苦。而高尔夫R则运动得更加纯粹,暴躁的脾气加上并不是很舒服的桶形座椅,更适合偶尔开车出去撒野,要是每天上下班开着它堵在路上,那必将是一场噩梦。
宝马M的辉煌
与大众的R代表的高性能不同,宝马M不仅历史更悠久,性能更彪悍,而且宝马是由赛车运动衍生出来的街道高性能车。1978年在巴黎车展亮相的BMW M1可谓宝马M家族的鼻祖,但真正基于宝马量产车系列的M车型则是1986年的M6。随后M5、M3、Z4M、X5M、X6M等车型相继推出,让宝马M家族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壮大。现在,宝马M已经成为集高性能、安全、豪华为一体的专属符号。
大众的R家族
大众R家族的历史并不长,在1 991年第三代高尔夫VR6开始算起,到现在不过22年,但这22年却让R历经了两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是第四代高尔夫R32开始,大众高性能车正式以字母“R”与代表排量的数字组合命名,这期间推出了高尔夫4R32、高尔夫5R32、帕萨特R36、途锐R50这四款车:第二次是201 1年高尔夫R和尚酷R推出后,大众高性能车型正式由单独的字母“R”来命名,不再有代表排量的数字。目前仅有高尔夫R和尚酷R在售,未来还会有甲壳虫R、帕萨特R、OC R等车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