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澳跨境工業區轉型與粵澳合作的思考

2013-12-29 00:00:00思鸣
澳门月刊 2013年2期

1月25日,澳門和珠海、廣東的諸多媒體報導了一則消息:由澳門商人投資經營的“珠澳跨境工業區洽群進口街”已於1月24日正式開業。事件本身並非驚天動地,卻引起了有關人士的高度關注。我們不妨透過現象深入剖析,進而引發一些有益的思考與議論。

珠澳跨境工業區的轉型

“洽群進口街”是澳門商人鐘志松投資的項目,實際上是一家經銷進口商品的商場。其載體是一棟建築面積6000餘平方米的五層大廈,位於跨境工業區珠海園區的停車場側。三樓是進口街的保稅倉庫,主要經營鮮奶、糖果、餅乾、飲料、速食面和調味品等300多種進口商品,產地以澳大利亞、新西蘭、丹麥、德國、馬來西亞和香港為主。投資商表示,恰群進口街將致力於構建三大平臺,即港澳企業開拓內地市場的展示展銷平臺、境內批發商的進口商品集中採購平臺、內地消費者購買進口商品的信心保障平臺,通過三大平臺努力實現境外商品和內地市場的無縫對接。

商場開業是一件極為普通的商業事件,然而,恰群進口街的開業卻具有特殊的意義,所以值得格外關注。其實這一進口街並不是珠澳跨境工業區的第一家商場,早在2012年8月間,一個冠名“跨境工業區進口商品展示展銷中心”的商貿企業已經在珠海園區開業,只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次恰群進口街的入駐將更好地起到帶頭羊的作用,預示著更多的商貿企業將進駐跨境工業區。據悉,捷通貨運貿易有限公司、南光物流有限公司、百暉有限公司等三家澳門企業也已簽約籌備進駐。

主營進口商品銷售的企業大批進駐園區,是珠澳跨境工業園的轉型升級的重要標誌。珠海園區有關負責人透露,這是“珠海探索跨工區珠海園區升級轉型模式”的嘗試,“試圖透過籍自身和海關特殊監管區的優勢,轉型經營進口商品銷售,盤活區內大量空置廠房,鼓勵企業開拓展示展銷、商貿批發、網上交易等多種經營方式,旨在將珠海園區打造成專營全球進口商品的特色街區”。這一觀點近期得到進一步證實。就在恰群進口街開業的同一天,1月24日,珠海保稅區黨委書記、珠海保稅區及珠澳跨境工業區珠海園區管委會主任顏洪一行到訪澳門廠商聯合會。會見中,顏洪主任指出,珠澳跨境工業區的進口街項目是保稅區,是推進珠澳跨境區由加工製造向商貿服務轉型升級的嘗試。進口商品受到海關和國檢全程監管,跨境區管委會還專門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吸引消費者,管委會已聘請香港公司重新規劃珠海園區,實現由工業向商貿的轉型。

推敲上述新聞提供的有關信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2003年12月9日奠基、誕生了將近十年的“珠澳跨境工業區”正在經歷“轉型升級”的歷史性轉折。

基於上述結論,可以引申出幾個重要的“改變”。

第一,園區名稱的改變。迄今為止,園區的名稱還沒有改變,仍叫“珠澳跨境工業園”。顧名思義,工業園理當以經營工業項目為主(不排斥適當經營商貿等相關項目)。然而,目前的架勢是向商貿轉型,無疑會過渡為以商貿為主的基本格局。那麼,是否應當將“跨境工業園”改稱為“跨境商貿園”呢?名不副實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第二,建立園區初衷的改變。十年前珠澳跨境工業園區成立時的盛況歷歷在目,人們對於當時和隨後的宣傳報導仍然記憶猶新。當年建立珠澳跨境工業區的建議是澳門服裝製造業人士提出來的,其初衷是“應對全球紡織品及成衣配額制度取消對澳門造成的衝擊,防止澳門本地成衣製造企業大規模北移,影響本地就業”。經澳、粵兩地領導會晤溝通,正式提出相關設想,幷於2003年12月5日由國務院發出《關於設立珠澳跨境工業區的批復》。倘若今後園區轉變為以經營商貿為主,無疑將改變其初衷而“改弦易轍”。

第三,園區性質、功能的改變。國務院的《批復》中強調,“珠澳跨境工業區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發展工業為主,兼顧物流、中轉貿易、產品展銷等功能”。從最初進駐園區的企業來看,與珠海園區簽約的13個企業的性質主要是紡織成衣、製藥、精密機械、食品加工和倉儲物流等產業;進駐澳門園區的23家企業則分屬紡織成衣、製藥、健康食品、信息業、博彩工具製造、化工、混凝土生產等產業,幾乎看不到商貿企業(特別是商品銷售企業)。今後若轉變為商貿為主,園區的性質即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跨境工業園成立之初,其功能定位也十分清楚:“珠澳跨境工業區將對珠海工業西進戰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帶動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生產技術的更新換代,促進珠海優勢產品的出口,通過出口貿易額的增加拉動整個珠海經濟的發展;而對於澳門,珠澳跨境工業區則有助於拓廣澳門企業的發展空間,使其更方便地聯繫國內市場,以帶動澳門第二產業的發展,振興澳門紡織服裝業,優化澳門產業結構,對博彩業獨大帶來的深層發展隱患形成必要的緩衝和預防。”今後倘若轉變為以“展示零售、貿易批發、網上交易”進口商品為主要經營方式,園區的功能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粵澳合作的深入思考

儘管目前跨境工業園區的有關領導像當年宣傳建立園區的初衷一樣地信心十足甚至慷慨激昂,我們卻不得不發表一點也許是膚淺的評論,表達一些可能是過慮的擔憂。其核心是要對跨境工業區的定位與功能,乃至粵澳合作的若干問題進行必要的反思與深入的思考。

關於跨境工業區的性質定位。

在2011年3月簽署的《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中,可以找到關於珠澳跨境工業區性質定位的新精神。《框架協議》第三章“產業協同發展”第七條“營商環境”中,有第五款對珠澳跨境工業區作出專門闡述:“在現有政策框架下,推動珠澳跨境工業區轉型,重點發展高端物流、展覽展銷、中轉貿易、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建設現代物流商務園區。”這一權威性的文件將跨境工業區轉型的方向定為“高端物流”、“展覽展銷”、“中轉貿易”、“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並沒有將“商貿”和“零售”作為重點。現在的管理者卻打算在園區重點發展零售、批發、網售等業務,珠海方面有個跨境綜合管理局局長助理甚至在介紹園區發展規劃時表示:“希望將園區打造為零售娛樂的休閒中心”。這樣的轉型是否符合《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精神,值得引起足夠的重視。

關於跨境工業園的經驗與教訓。

珠澳跨境工業區從批准至今已有十年,究竟是成功還是不成功?必須做出認真的總結。多年來社會上廣泛流傳“珠澳跨境工業區名存實亡、超過八成空置率”的負面報導,可能這就是珠澳跨境工業區有必要“轉型”的主因及必要性。希望當局有關部門認真總結十年來的經驗與教訓,向澳門與珠海市民作出可信的交代,也體現出對歷史負責的社會責任感。

關於粵澳合作的基本原則。

在《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中,闡述了粵澳合作的三條基本原則,其中第一條便是“平等協商、互利共贏、優勢互補,推動廣東科學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安排雙方的合作項目,包括跨境工業區的轉型改造,都要從兼顧雙方的利益出發。如果珠海園區被打造成專營全球進口商品的特色街區,而且強調具有“內地市民進出不用辦理證件”的便利,試問,這樣的轉型對於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與可持續發展能夠產生多大的影響?對於澳門企業和澳門市民又能帶來多大的好處?我們不得而知。

粵澳合作的主體應當是“粵”、“澳”雙方。跨境園區的規劃、建設,引進項目的篩選、安排,理應經過雙方充分的溝通和協商。在園區建設過程中,也應當充分發揮澳門方面的積極作用。可是我們看到,連這樣一個地跨珠澳、聯通兩地民心的紐帶工程,管委會對其轉型改造都要另請高明,“聘請香港公司重新規劃珠海園區”。難道香港人比澳門人更瞭解珠澳合作?難道只有香港人才能勝任珠澳跨境園區的改造規劃?這樣的選擇似乎有點看不起澳門人了吧?

關於粵澳合作的創新。

《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中還闡述了粵澳(包括珠澳)合作的另一原則:“先行先試、重點突破、逐步推廣,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探索粵澳合作新模式”。在CEPA和其他一些文件中,也有類似的精神。廣東省省長朱小丹近日在該省十一屆人大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特別強調:“廣東要深化粵港澳臺和國際合作。落實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深化CEPA先行先試,推進粵港澳率先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我們希望這一精神不只是停留在文件中或口頭上,而要化作實際行動,催生實際成果,產生示範作用。珠澳跨境工業區的未來究竟如何?澳門人願以滿腔熱忱予以高度關注,並以主人翁的積極態度參與其中,與珠海同胞一道,在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上努力探索,共同開創嶄新的事業。

(作者為澳門城市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