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建筑测量》教学质量

2013-12-29 00:00:00孔卫春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摘要: 纵观高职院校《建筑测量》课程体系,不难发现其中还不够完善,不少高职院校仍使用相关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致使在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为了让高职院校的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让学生在工作之后真正感到学到的东西有所用处。就此,本文就有效提高《建筑测量》教学质量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建筑测量》教学质量探讨
  
  一、引言
  当前,高职院校《建筑测量》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面对这一局面,如何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建筑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摆在学科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专业学科教师必须对教学中的各类情况和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积极梳理、研究、分析,从而积极应对。本文从学科教学的实践出发,从制定教学实践目标着手,紧扣建筑测量教学质量这一目标,紧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教学重点和关键点,切实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此展开探讨。
  二、科学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1.以夯实基础为重要教学目标。《建筑测量》教材中的理论内容比较深奥,对此必须充分考虑教材的基础,并在其基础之上综合考虑教材的系统性,并针对具体内容提取基本知识点,同时特别注意对精选内容的筛选和摘取。对于学生暂时不能理解的,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和对知识理解接受能力进行酌情处理。例如:对于“高程测量”、“角度测量”等基础知识,则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理论讲解功底,促使学生确实扎实掌握。而对于“地形图应用”、“建筑场地上的施工控制”等难度较大的理论计算,则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2.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学生对学科的理论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科学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之时,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加强他们的操作能力训练,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些认知实习、体验实习和操作实习。例如:在“高程测量”、“角度测量”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先示范,在介绍完经纬仪、水准仪等设备的测量科学原理和构造之后,一步一动地示范该设备的具体操作过程,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三、适应教学主体进行科学施教
  1.必须适应教学主体区分层次施教。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显然学生群体中存在个体差异,存在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因此,必须适应这一特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特别是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接受知识的能力参差不同,教师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客观地对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有所区分。例如:就提问而言,可以将一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知识点问题向那些学习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提问,这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的能力培养,而且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习能力不够强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引领、示范效应,从而也促进他们的学习,起到“一石两鸟”的作用。
  2.必须耐心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存在难点,同样,也存在学习感到吃力困难的学生。对此,教师必须耐心积极地帮助学生消除在学习道路上的阻碍,对抽象生涩的内容必须想方设法将其具体化、形象化、浅显化。对于哪些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要适应他们很少主动请教教师的特点,积极主动地靠上去,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掌握他们对知识理解的困难点,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知识点和知识理论原理,克服学习困难。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并定期组织学习互助活动,比如:可以组织每周两次的学习互助活动,从而促进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