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中推广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价值研究

2013-12-29 00:00:00张良玉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课题。作者采用文献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我国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在缓解社会医疗压力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构建积极老龄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与影响。
  关键词: 老龄化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价值研究
  
  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由此引发的社会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亿,老龄化率为12%,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18亿,占总人口的19.13%。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课题。
  1.辩证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起老年人,我们总是把他们和衰退、疾病等联系起来,视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也使得学者们担心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福利、医疗保健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人口老龄化确实增加了社会的负担。但我们在看到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老年群体不仅是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而且是可以创造出新价值的资源。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经过岁月的磨炼,在知识、技能、洞察力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智慧。如我国历经周、隋、唐三朝的医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在百岁高龄时尚能著《千金翼方》,对加强建设我国医药养生保健宝库再作贡献。对江南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费孝通先生,在九旬时被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并继续到各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资料显示,在美国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各种机构内工作,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参加有报酬的工作,而其他一部分人则为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提供非正式的急需帮助,这相当于300万全职工资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在中国退休而志愿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及通过其他渠道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老年人也比比皆是。
  2.老龄化社会中推广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价值研究
  2.1缓解社会医疗服务压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国家加强了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但此为治标不治本之策,加强身体锻炼才是减轻老龄化带来医疗压力的根本之策。
  我国的传统养生功法包含了我国古代养生家千百年来的养生思想精髓,广泛吸纳了中医、西医等理论,并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相结合,其各套功法和功理分别与人体各系统发病的病因病理相结合,具有防治疾病的针对性、显著性和科学性。如益气补肺功是预防和治疗伤风、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经络导引动功。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本着“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谓”的原则,应首先疏通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畅通其气血。但根据五行学说,除了疏通手太阴肺经之外,还要补脾。因为脾属土,肺属金,土为金母,土能生金,即补脾土可以益肺金,这就是中医虚则补其母治病求本的原则在导引养生功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益气养肺功中,专门安排了一节“单臂擎天”的动作,在整套功法中又特别强调上提脚跟,都是为了补脾。
  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通过追踪调查研究表明,“健身气功·五禽戏”对提高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科学的传统体育养生锻炼能够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提高免疫细胞机能。
  2.2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老年阶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但单纯的健身,不重视健全心理、平和心态,则很难达到健康、颐养天年的目的。我国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会角色,心烦意乱,抑郁寡欢,烦躁不安出现心理失衡。加之生理机能日趋衰退,反应迟钝,多病欠安引发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都会给老年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国唐代的著名医学界、养生家孙思邈就曾在其著作中指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提出养生要善于养性,要注意个人内心健康,主张动静结合,全面养生。而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正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无论是静功、太极拳、导引术还是五禽戏等,其动作柔和,松静自然,意气相合、动静交替,练习后身心畅快,精神振奋,提高了练习者的自信心,从而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2.3推动“积极老龄化”社会的构建。
  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积极老龄化”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提出的新观念,其不仅强调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状态,更强调老年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强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老年人更希望让他人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而非家庭的包袱。习练健身气功既可以强健老年人机体,又可使老年人领悟和体验传统文化,进而使之在有生之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未尽的价值。
  3.结语
  “老当益壮”、“老有所为”是所有跨入老年阶段的人的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具有调心、调息、动作柔美、简单易学等特点,非常适合老年群体习练,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健身需求,为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服务,进而为老龄化社会和谐社会事业的建设服务。正如有人所说:“我们不仅要给生命以岁月,努力实现寿命的延长目标,而且要给岁月以生命,努力赋予长寿以质量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6:35-65.
  [2]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6(6):29-33.
  [3]刘桐华等.论科学养生对缓解老龄化社会护理难题的价值[J]浙江体育科学,2000(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