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中学数学成绩低的原因及对策

2013-12-29 00:00:00胡文斌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农村中学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一是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数学很抽象,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步入社会后用处不大;二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自己努力不够;三是缺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从而喜欢上数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已逐渐普及。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投入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摒弃一支粉笔、一个三角板、一个圆规的旧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这样既体现了数学并不抽象,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又让学生知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大量的现实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述相遇问题、追击问题、函数等知识时,可以应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让学生从显示的画面上就看出相关的关系,而不再需要老师启发学生怎样找相等关系;在几何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既能减少老师画图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又能通过图形的旋转、变化使学生找到切入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都要重视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认为数学很抽象与现实生活联系不上的想法,同时也能让他们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体验到教学活动的成功,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但是现有教材的应试针对性强,显得枯燥无味,而每次考试的题目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因而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想放弃,这对于数学教师来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要让数学课堂更丰富多彩,教师必须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思维的氛围,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驱动力。学生没有数学学习动机,就像汽车没有发动机。学生有了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就有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三、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把“实际”与“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应用意识的最终目的,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增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渗透、交叉、反复、螺旋上升、逐级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无目的发展为有意识、有目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代数在三角、几何中的应用,图形在代数中的应用等,只要充分挖掘教材,学生就能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应用意识也得到培养。
  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变为“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必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体验成功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精髓,教育是爱的共鸣,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现阶段的学生是敏感的,只有真正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及时帮助学困生弥补数学知识的缺陷,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有成功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先要求他们把书上的例题和简单的练习题弄懂会做,不必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每次考试完可在评讲后允许他们再考一次与考试题目类似的试卷,只要有进步,就说明他们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应提出来表扬,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用爱心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励他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