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生的必修课

2013-12-29 00:00:00刘晓红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摘要: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最重要手段,更是学生提升自我的必然途径。在校期间学习任何知识都少不了阅读。语文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诱导学生慢慢走进老师设好的“思维圈套”,而应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教师要适当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独一无二的创作,最终能够独立前进。
  关键词: 文本阅读创作
  人生,慢行请欣赏。我们的视野有限,无法一览无余,但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阅读”是什么?一个公认的定义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我认为这是狭义的概念,广义上阅读的对象还包括我们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等世间所有的美丽。我爱“阅读”。幼时生活条件不好,仅有的几本书我用布包好生怕弄坏了,书本里的图画文字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才知道这个世界如此精彩。抱着无限的憧憬,听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声,我成了语文老师,发现阅读并不简单。
  阅读教学不同于社会生活中的自由阅读、闲暇阅读,阅读不仅要沉醉在博大精深的文本世界中,还要进得去且出得来,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是说要“深层阅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文本记录下作者眼中的世界,读者漫步其间,采撷一花一叶流连忘返,文字是彼此沟通的桥梁,正是在这种貌似的鉴赏中,我们忽略了理性的东西。例如文本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和采用的表达方式。阅读教学的职责是不仅朗读字句,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感性与理性结合,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和探寻美传达的途径。阅读中的诸多问题不是反复训练能解决的,语文的灵性与人文情怀就是在阅读基础上的积累和沉淀。
  如何上课?根据目前的情况,我把学生的阅读分为校内阅读和校外阅读,校内阅读在语文课上和阅读课上开展,校外阅读以日记和演讲的方式交流。2004年我校组织老师学习衡水的先进教学,第一次接触到全新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模式,受益匪浅。回来之后我们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改革,开设学生阅读课。同学们热情高涨,收获颇丰。我校成为包头市第一所开展课外阅读的学校,此后历届高考语文成绩全市数一数二。
  为了让学生上好这来之不易的阅读课,我花了好多心思而且不断改进。例如课前布置任务,课后交流讨论,展览阅读札记,形成完整的论文,组成小组开辩论会等。同学们不再认为读书是一种负担,而是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一种物质无法满足的快乐。有阅读课奠基,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开展起来轻松了许多。
  现今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创造性阅读教学、自主性阅读教学、对话式阅读教学。三种阅读教学方法各有利弊,但不管何种教学方法,相同点是都建立在文本上,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学生阅读课文,不应是慢慢走进老师设好的“思维圈套”,而应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作品的艺术性不好定论,但我认为应该是多角度的品评。当然作品不能是四不像的怪胎。教师要适当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并最终能够独立前行。
  “七分文章三分读”,必须反复诵读。诵读、默读、自由读、做习题的文本读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认真投入,用心诵读,学生便很容易受到文本的感染和教育。我有时播放一段配乐,有时示范朗读,有时谈谈我作为听众的感受。渐渐地,学生从情感上得到共鸣,感知其情其景,被自己打动。“读”是最朴素最本真的交流,老师不必讲背景,介绍作者,也不必纷繁复杂地铺垫一大套导言,明确篇目就读吧。自由畅快地读,而不是带着镣铐跳舞。
  学生都是独立的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创造力超乎我们的想象。有些老师总把学生视为对象,无知的对象,认为自己不讲学生就一定什么都不知道。可悲,可叹。管住老师的嘴,迈开学生的腿。从“读”这个环节开始,不要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没有负担地轻松开始。
  如今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不能一味沉浸在自我的小世界,而要大胆放开,倡导自主阅读,平等对话。我校率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包括自习自主、班会自主、课堂自主。每班分好合作小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起阅读,一起竞争。推陈出新,穷则变变则通。“合作”是思想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必担心自己的想法太幼稚会被嘲笑,不会因为太紧张说话磕巴。和同学一起探讨,思想渐渐成熟,表达慢慢顺畅。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自己赶路,老师跑太快学生跟不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效的阅读途径有必要坚持、发展下去。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不是复制产品。带动学生自己学事实上比直接教授难度更大,所以指导学生阅读,老师要热爱读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厚的文化底蕴,方可“身教胜于言教”。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仅在于走向文本感知和走进文本探究,而且要走出文本,使其升华,获得个性的体验。感性的美与理趣相辅相成才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学生沿着与文本对话的思路,延伸开去思考,便可以加深对文本的解读、感悟。这种感悟不应是浅薄浮华的感觉,而应是一种有灵性的认识,是智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倡导学有所得,更应该提倡学有所悟,在悟中实现读写结合,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文本不是千篇一律的。结合个体特征实施教学,文学性、艺术性、实用性俱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虽然可以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但基本的内容指向是基本不变的,否则就模糊了阅读教学的文体特征,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阅读教学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师的指导只是外因,学生的阅读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乐于阅读、善于阅读、坚持阅读,增强自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孩子们的人生毕竟是自己的人生,谁也无法代替他走完,只有帮他们指一条路,路要自己走,书要自己读。人生这部书也要自己读。
  现在,不论高考压力有多大,我校仍然坚持开展课外阅读,举办各种阅读札记作品展示、作文大赛等。“阅读”可以为了高考但是不只为了高考,她是一个人的终生习惯,不论何时何地别忽略人生必修课——阅读。谁的生活能脱离阅读:工人操作机器要会读说明书,老板签字要读明白文件才可下笔。
  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三天不读书就赶不上少奇同志。”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有个著名的故事:毛泽东为了锻炼自己,刻意在闹市读书。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更加嗜读。毛泽东的故居就像个书天书地,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一张特制的大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这里是书的世界、书的海洋。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总是带着几箱子书。直到重病临终之前,毛泽东也未放弃书本。最终他在钟爱的书丛中离世。阅读可以积累学识,丰富经验,丰富思想。尤其当人生陷入困境时,阅读可以为你指明方向。
  没有阅读的人生好比无根木无源水,活不长走不远。现代社会飞速前进,生命不厚重早被甩远。多听多看多读多想,丰富人生。提高生活质量。看报纸,翻杂志,玩微信,发微博,都是阅读。听新闻,读世间百态;看电影,读世事变迁。从五彩缤纷的世界中,你可以读出信心,可以读出安慰,还可以读出惊喜……活到老“读”到老。“阅读”这门必修课势必要拿终生来修方可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