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诗歌中的老妇形象

2013-12-29 00:00:00朱玲玲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摘要: 杜甫诗歌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不乏身份高贵的贵族妇女、技艺超群的歌舞伎、高洁多情的大家闺秀形象。但是有一类形象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饱受战乱之苦的老妇形象。她们是那个特殊时代底层劳动劳动妇女的缩影。本文对这一类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不仅反映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创伤,而且反映出了杜甫积极进步的妇女观。
  关键词: 杜甫诗歌老妇形象妇女观
  
  杜甫号称“诗史”。他的诗歌堪称是描绘唐代中期社会生活的一副历史画卷。在这幅长卷中出现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但是在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中,值得一提的是老妇人的形象。老妇人形象的塑造和其他女性形象塑造相比虽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人物塑造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丝毫不逊色。下面以《石壕吏》和《又呈吴郎》为例。
  一、坚强隐忍的老妇形象
  杜甫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和底层的劳动人民有着不一样的社会地位,但家道中落,仕途不顺后他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更了解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也就越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他写的诗歌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特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诗人的文笔更加犀利更加现实,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真实,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饱受战乱之苦的底层妇女形象。比如作于乾元二年(759年)春天的三吏、三别之一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上疏救房琯,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晚曾回洛阳,次年春由洛阳返华州时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数十万大军在邺城全线溃败,李光弼等退守河阳,并到处抽丁以补充军力。杜甫在洛阳至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强行拉夫的残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痛苦,写下了三吏三别。
  在《石壕吏》中诗人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描写了一幕发生在现实中的悲剧,诗歌中塑造了一个不幸的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杜甫途中投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