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经济保底的话题成为热点,在李克强总理的保底言论之后,紧接着财政部长楼继伟又宣布不会推出大规模的刺激,使得市场有醉生梦死过山车之感,一方面看到希望,另一方面希望又被摧残。如此来回往复一个星期之后,市场现在基本形成共识,那就是经济底部有基本保障,但不会进行以往一样的大规模刺激,因此即使有底部,但向上空间有限。
但笔者对此有不同的观点,甚至更加乐观。如果认定现政府是一个改革派为主导的政府,如果改革是必然方向和趋势,那么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然要求有一定的安全边际。而这个安全边际就是政治稳定,那么不低于一定水平的就业率就是必要的,而保证必要的就业率,就要有必要的经济增长,所以才会有经济保底的言论,这是目前的基本逻辑线条。
但由于大家被基本面折磨、误导良久,转变观念还要一步步来,从悲观到中性,也是必然的过渡阶段。但如果本届政府真的要有大的改革动作,从而兑现大的改革成本,那么仅仅经济保底恐怕是不够的,是否还需要更高一点的安全边际呢?比如声称保底是7%,那么至少要在7.2%-7.3%附近才是安全的,否则7%的底线,按目前状况看,可能瞬间即破,没有回旋余地。从这个角度看,或许保底并非目的,而为接下来的大动作准备安全垫才是真实目的?
伴随着钱荒事件的过去,大家也逐渐意识到这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央行最后被迫放款,其实是安全边际不够,恐引发金融挤兑和金融危机,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总理与金融体系的第一次正面对抗,结果是暂负一局,这其中的缘由就是,政府的安全边际不够,以至于被银行体系绑架,携风险以令诸侯。
而近期的经济保底表态,也说明前期政府并未充分意识到此类风险,也并未对此做好充分准备,导致现在要转身回来重新做准备,预备安全垫。但时间与资源是站在政府这边,只要措施得当,做好充分的安全垫准备只是时间问题,那么如果再来一次的话,胜算会更大,真正的改革或许才会开始。当然,改革之类问题在现在看依然是长期的事情,资本市场只对短期有兴趣,或者说只对短期有关注的能力。
那么就要关注接下来的动作,是在运行的哪个逻辑,再判断市场方向了,只有不断验证,才有可能跟对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