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013-12-29 00:00:00周清香何文波
理论观察 2013年1期

[摘 要]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之所以成为国内职教界的热点论题,是因为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其宗旨和生命力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主要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分析,力求突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153 — 02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充分发挥院士高端引领作用,加快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步伐》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跨越发展,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是改善民生,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要积极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不断满足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践行服务功能。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1. 培养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发展要立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当前国家最大的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尖端的研发设计,也更要培养大量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中心、文化传播ibKiOsSWy5VTj4Ha5iZQfg==中心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应用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依靠,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的发展,反之高职教育服务能力的建设又促进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承担着为产业发展培养大批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特别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跨越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力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能力、管理素质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这些都说明高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教育,不是简单培训廉价劳动力的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我们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才,也是普通教育不能替代的人才。

2. 服务科技,促进社会高速发展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这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职院校不仅是一个传播知识和技术的场所,还应成为一个技术创新的载体。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等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通过技术咨询和服务、专利、专有技术转让等形式使科学技术间接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这不仅是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获得社会对学校发展的投资,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的需要。

3.辐射带动,推进社会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承载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辐射的重要任务,对社会的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广泛的影响。高职院校以学校作为区域基地,以文化的传递、融合、创新为基础,把传统的当代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学识、技能和品德,使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融入社会。同时,高职教育以大学殿堂和行业企业零距离的对接优势,在提高全民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已成为现代文化的创造中心,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龙头,它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的促进了社会文化建设。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

湖南省提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全省新型工业化引领区。例如湘潭正着力构建具有湘潭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冶金、机电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和高新化,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产业。位于区域内的高职院校,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生力军,应充分考虑区域内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主动为当地经济服务,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加快产学研结合步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技术科研服务。

2.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要求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给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的现状,必须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此要求高职院校,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

三、地方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1.地方高职院校协调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即职业岗位教育,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人的职业成长需要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提升的衔接与沟通。要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客观上需要地方高职院校各方面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其一,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教学中,逐步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相融通,使毕业生“双证”或“多证”上岗,从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针对性。其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高职教育既要为满足求学者提升学历水平的需要开展学历教育,又要为优化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开展职业培训服务。做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达到满足劳动者对学识和技能水平提高的需求。其三,教育服务与技术服务相长。高职教育既要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专业人才提供优良的教育服务,又要为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社区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教育服务是技术服务的基础,决定技术服务的方向、范围和幅度,技术服务是教育服务的延伸,促进教育服务水平的提高,满足区域内教育和技术服务的需求。

2.地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社会这个载体,在载体中搭建平台和网络,另一方面,要坚持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定位,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服务体系,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的综合平衡,使地方高职教育既要依赖于区域社会而发展,又要通过在区域内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3.地方高职院校获得良好发展环境的需要

地方高职院校不能孤立存在,需要获得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必须坚持面向社会、地方为主 “政府统筹、依靠行业、企业、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多方联动”的原则,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指导和协调下,互相沟通、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有效地开展社会服务,形成有利于建立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

四、地方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1.确立职教中心地位的需要

职教中心地位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确立职教中心地位,就必须科学定位,明确核心优势,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作为地方高职院校,考虑自身的服务定位应避免舍近求远,充分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根据自身情况,集中力量,突出特色,形成面向某一区域或行业服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地方高职院校中独树一帜,成为行业示范、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2.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显著表现,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地方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社会、中职学校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面向企业行业及乡镇,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核心,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各类就业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开放校内实训基地,为社会各类企业(医院)职工、院校学生和其他劳动者提供公益性,高水平、高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大力发展以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形式,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3.增强社会辐射能力的需要

社会辐射能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增强社会辐射能力,客观上需要通过社会服务体系的持久建设来实现。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辐射能力主要表现在区域内企业、行业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训培养能力、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能力、为兄弟职业院校培养师资和提供实验实训服务的能力、为区域开展医疗服务的能力以及教育服务产品的竞争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鲁昕.充分发挥院士高端引领作用 加快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步伐〔Z〕.在“院士职校行”暨2011年中国·沈阳第四届校企合作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1.

〔2〕鲁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务虚会议上讲话〔Z〕.2011.

〔3〕 中组部、人社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201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