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使用微博行为管理和引导的探讨

2013-12-29 00:00:00李林洪
理论观察 2013年1期

[摘 要]在文化多元化和“大德育”语境之下,微博的影响作用日渐突出。如何实现对大学生微博行为的有效管理和引导,是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微博;管理;引导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119 — 02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目前在校90后大学生主体人群在心理层面有很多方面不同于其他代际人群,在价值层面将更加认同个人主义、平等主义和异质化。新生代大学生比较专注自我式的生活体验,在变化繁复、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中又充满了不安全感,充满了无力感。在这种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微博等新型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平台的开发运用,对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高校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

一、微博在高校中的发展及特点

近年来,博客圈、QQ 群、贴吧和BBS以及时下的微博等新媒介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和研究。这些新媒介何以出现、它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等等;扩展开来,新媒介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学术问题域,出现了诸多新的解释性理论,比如加拿大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指出,新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颠覆了社会的沟通和交流的模式。

进入高校以后,微博基于共享信息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注-被关注”关系,围绕个体为中心建立起一种富于弹性的人际关系,并在双方的互动中展示自我的信息,在“关注-被关注”的状态下获得了自我的满足和自信的体验。微博的这种特点契合了新生代大学生寻常被关注的需求,因此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

随着计算机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 截至2010年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98亿人, 较2008年增长43.4%,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2.6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1.9 %) 0, 其中30 岁以下的年轻网民占66.7% ,学生网民占33.2%。根据一份基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题为《高职院校网上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调查报告》显示, 通过发放4257份调查问卷, 得出目前高校大学生使用微博、QQ群等新媒介的人数非常庞大,76%的人认同使用微博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常态方式,使用QQ群的比例几乎达到100%,使用E-mail比例也达到58%。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交往中, 基于互联网平台形成的自组织群体不断涌现, 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微博等网络自组织群体已经对相当多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

微博最核心的功能是信息的发布与获取。就该功能而言,大学生以往借助于BBS、论坛和博客等同样可以获取这种服务,但是微博的好处在于它使这种信息的发布和获取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和交互性,这是非常适合高校大学生作为新生代人群私语化和碎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奔波凌乱的生活样式。

微博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新型平台,越来越多的功能逐渐整合到微博之中,这就使微博这种自组织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但是其本身核心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这就是:信息的即时性、共享性以及基于两者相乘的动态信息传播网络。它广泛收集并传播web1.0的结构化、完整性的信息,以及web2.0的碎片化、零散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对高校大学生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这成为高校大学生使用微博的重要驱动。

另一方面,不能忽视的是,微博往往没有严格的资格要求和组织规范,甚至在很多微博关系户中,成员无需满足一定的条件, 只要申请批准就能加入,这就使得微博行为的管理难上加难。

2009年度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决定,今后将进一步加紧网络管理,重点监控和管理QQ群和微博,重点提及要提高网上发现、预防、引导和控制能力,把微博纳入到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范畴之内,因此,加强大学生微博行为的管理和引导刻不容缓。

二、加强大学生使用微博行为的管理途径

(一)应该承认微博在大学生日常学习、交往和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90后的大学生生活在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环境,信息化的交流模式塑造了他们别出一格的社会视野,形成了新生代的社会经验,在网络的世界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浏览习惯和学习环境,表现出浓厚的自我价值认同和自信心理。微博在这方面符合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微博用户在自己的主页上分享个人情感、日常生活体验以及与游戏、音乐、运动等大学生共同关心话题相关的评论,正是这些话题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大学生聚合起来,并以社群化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同时,微博的用户圈子并不是封闭的,圈子与圈子之间通过中介节点得以连接,这给大学生微博用户提供了聚合志同道合人群的机会,更提供了自我表现人格魅力从而形成“粉丝”团体的机会,享受到在日常生活中难得享受到的被关注的感觉。

因此,使用微博契合了90后大学生人群的自我价值认同需要和自信心理的表达,这对于高校日常的德育管理和学生管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延伸。

(二)制定政策,确立对大学生微博行为进行管理和引导的信心和决心

大学生微博行为具有两面性,它对高校的管理和运行以及大学生健康成才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这种两面性构成高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发展必须介入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重要考量。从积极方面来看,许多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动取向与高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发展的总原则和大方向是吻合的,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参与意识,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发展;微博作为一种线上虚拟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对线下的学校正式组织形成了补充,它适应了爱学生的多种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社交、克服心理障碍。然而从消极方面来看,微博对信息的开放态度容易在特定条件下形成轻信和盲从的态势,有时甚至阻碍了正常信息的传播,不利于高校的稳定;特定条件下一些微博信息容易形成对高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发展的抵触甚至对抗行为,如一些高校近年来出现的“抵制食堂”、“拒交费用”等学生群体事件,背后都有微博等的因素存在。

微博的自发、自为特点,使其在目前基本游离于制度化、常规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藩篱之外,既是新颖的高校大学生生活样式的体现,也是潜在的问题域,它将在未来的高校发展中日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三)分门别类,具体措施,具体对待

大学生微博群体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咨询型、友情关系型和兴趣探求型。用户给予所关心的不同的话题讨论形成了社群,容易形成社群的话题包括游戏、学习、交友和工作。相对于社会人群而言,大学生微博群体具有更明显的“不可管理性”,因为微博使用环境的宽松自由,大学生用户群体层次较高,信息丰富,价值取向呈现散发式样,社会因素和群体言论在微博网络中流传极快,受到从众心理和集体规范的导向,大学生用户群体容易萌发不同于主流政治理念和社会管理思想认知的情况。此外,微博技术的开放性决定了对微博使用进行管理始终面临技术门槛,即基本上是滞后管理或者“扑火式”管理,难以预防和事前引导。

总的来看,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时间段基本都是在朝九晚五之外,也就是非工作时间,这段时间恰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白”,是一般意义上的“他组织”力所不能及的领域。这就致使学校德育教育主体难以发现大学生微博群体的存在和运行,从而也就难以有效控制和利用网络社团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基于以上原因,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对大学生微博行为精心管理必须发挥创新意识,对常规的德育管理和学生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做到具体行为具体对待,具体类型具体措施。

1.从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根据微博的特性、类型、形式与机制,从中探讨加强管理和引导的机制和规律。

首先,以优质微博吸引大学生,引导大学生。

以学生口和思政口为主导,开设优质网站。网站设置方面可以风格多样,呈现生活的丰富内容,进一步优化信息资源的呈现方式,例如:设计部分板块,契合不同的兴趣圈、专业学习圈的热点信息,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需求推荐一些个性化的资源和话题。其次,以学生口和思政口为主导,鼓励广大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开设优秀微博,为学生切入社会观察和现象分析提供窗口和平台,并发布专业类、道德养成类以及法律规范类、生活情感类信息和话题,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和话题发布的形式要契合微博等网络新产品的特性,要做到短小、精干、独到、具体,避免出现行政管理部门文稿味道的通稿摘要、或者是简单摘取新闻报道的导语,并且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微博内容。

根据一份基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题为《高职院校网上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调查报告》,对大学生微博用户的微博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在微博中最经常出现的语言句式是动词,这说明大学生通常使用微博来报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生活经历;而在个人页面上最常出现的关键词,包括“新粉丝”、“音乐”、“女朋友”、“Ipad”、“找工作”、“考试”、“游戏”等时新事物,相对来说政治性社会性话语则较少,如“钓鱼岛”、“黄岩岛”、“地沟油”、“个人所得税”等问题,较少出现在大学生微博关注中。这表明在今天的大学生中,最感兴趣的话题是生活化的内容,而非政治性话语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和更新微博内容的时候,注意控制方向,以生活化、趣味性、科学性为原则,遴选材料,以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吸引他们的关注和参与。

其次,明确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管理与育人目标的关系,使之纳入学校管理范畴。

高等学校一定要明确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管理和引导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意义,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重视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管理和引导工作,要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大力度,强化软件建设,建立与完善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将团委、学生处、思政部和教师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加强队伍的组织与培养,齐抓共管,贯穿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大学生线上和线下生活,贯穿于大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确保不使大学生网络生活成为管理和引导的死角,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格局,努力使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工作形成党委领导、党政结合、强化行政、突出自我、强调创新、齐抓共管的学生管理和德育发展运行机制。

比如,充分利用网络匿名性、平等性的特点, 培养一支由专职党团干部、学生工作人员和学生骨干组成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重点在校、院、班三级选拔培训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好、专业技能强的网络评论员队伍, 经常参与网络互动型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和现实活动, 引领网上讨论的话题内容和舆论方向,推动校园网络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结语:大学生微博行为是网络化、信息化条件出现的新鲜事物,在当前社会生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微博行为如何管理和引导,是高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发展一个不可回避的系统问题,需要高校管理者从以人为本和协调管理的角度去考量并予以解决。

〔参 考 文 献〕

〔1〕薛德钧, 田晓虹.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黄明睿. 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J〕 .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07).

〔3〕 朱婷婷, 周香.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对策〔J〕. 当代经理人, 2006, (02).

〔4〕李磊,王名,沈恒超.网上社团及其管理:NGO新领域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02,(01).

〔5〕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