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期,“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转型以就业和升学为办学目标。与之相应,语文课程在肩负提升中职生文化素养重任的同时又承担部分学生高考的任务。目前,“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主要借助于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和教材,导致二者在课程体系上的冲突。解决此类矛盾和冲突必须重构“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体系、重新定位语文教学大纲、编订语文教材、改革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等。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116 — 03
中等职业教育以为国家培养大批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兼具的劳动者为目标。然而在终生学习、就业形势严峻、学子求知欲望增强等现状下,部分中职学校突破了毕业——就业的单一办学模式,开拓出就业和升学——“双重任务”并重的办学之路。
语文学科在肩负培养优质劳动者的任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教学语文知识,锻炼听说读写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重任。然而在“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中,语文学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一、“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两难现状
语文是中职学校课程体系中一门必修的公共课。中职生多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 的消极学习态度对待公共课,因此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窘况。在“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中语文学科又挣扎于就业、升学的夹缝中。
(一)语文素养的降低
中职学校在国家大力倡办职业学校的良好环境下,仍然存在生源不足、师资力量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等现状。其中生源不足是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针对于此,学校只能在低门槛、低标准的条件下招生,以保证学校正常运营。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淡漠、学习习惯较差,这些客观事实制约着文化课实施的有效性,阻碍文化课程的良性循环。
语文作为公共课,同样面临着这一窘况。何英在新疆中职学校的调查中指出: “学生阅读能力弱,77.5%的学生处于中差水平,中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整体不容乐观。体现在归纳能力弱,分析能力差。学生在稍难一点的赏析题表现出语文综合能力较低。”作文“突出表现在文章立意平淡,结构松散,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较弱,内容平淡,部分学生字迹不整洁,书写不规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还存在错别字、用语不当、格式错误、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通病,以错别字和用语不当最为严重。”一斑可窥全豹,凡此种种,不是个案,而是国内中职生的真实反映。
毋庸讳言,语文在中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却是被忽视的科目。部分学生在原有基础薄弱的前提下,通过三年的学习,语文知识、能力、素养仍然不尽人意。
(二)升学导向的无奈
中职学校以优质劳动者为目标,然而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学历、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等硬性指标都是就业的重要参考标准。基于此,部分学校转型以就业和升学双重目标的培养导向。据笔者调查得知,这部分学校以艺术类和以对口专业升学的中职学校为主。既然培养目标有所转变,那么中职语文课程也应调整。语文学科不得不在原有以就业为目标的培养目标上,兼顾升学重任。至此,中职语文学科踏上有违于以提升劳动者文化素养为目标的变态之路。在原来不堪重负的窘状下,语文学科又担负起高考升学的压力。
二、“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问题之所在
(一)双重目标下的语文课程体系冲突
中职语文以教育部2009年3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根本性的指导文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基础、职业、拓展为模块,建构和组织教学内容以达到语文课程目标。
而目前对于“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研究较少,缺乏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在面对高考升学压力下,只好求助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普通高中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语文课程实施、教材编订、课程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是以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目标为鹄的,以必修加选修的课程模式实现课程目标。中职语文在借助于普通高中语文的同时,也借助其教材,其中以使用人教版《语文》为主;课程评价亦是采用期中、期末闭卷考试的评价方式。
基于以上介绍,我们了解到中职学校以挂中职语文课程这一羊头,卖的却是普通高中语文这一狗肉。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课程嫁接势必造成两种课程体系冲突和下文即将介绍的其他矛盾。
(二)语文素养提升与升学压力的碰撞
语文在中职课程体系中,属于公共课。从学理角度来说,中职语文课程肩负教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奠定语文素养、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然而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学校对于语文课程实施持以轻视态度,学生对语文持以及格万岁的态度。所以中职语文课程的各种学理功能挣扎于理想和现实之间,这点从何英对新疆中职生语文能力调查中可见。
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几乎沦为空中楼阁的情况下,中职语文又不得不肩负起高考升学的压力。因此中职语文只能求助于普通高中。而中职语文同普通高中语文分属不同性质的学科体系:前者以学习语文基础知识,锻炼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为主;后者强调更多的是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运用、探究、审美能力,着重考虑语文素养提升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两者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材使用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别。中职语文本已是公共课的“困难户”,然而在部分中职学校办学目标转轨的背景下,语文课程不得不承担起高考升学的压力。另外,我国高考仍以应试教育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同中职语文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目标有较大差别,毋庸讳言,中职语文势必与高考语文的要求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三)语文学习资源与时间的冲突
目前,“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为了突出升学目标,借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材和评价方式。中职学校在课程体系方面,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相应的分配课时量。而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以语数外为主,其他科目为辅,课时安排也以语数外课时为最。所以,在学习资源上,两者存在一定的冲突。
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体系是以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达成课程目标。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两种课型既能提升大部分学生语文素养,又能兼顾不同水平和需求的学生。普通高中能以充裕的时间完成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内容。而中职学校语文课程只能以捉襟见肘的课时量学习普通高中的语文必修课程内容,更别奢求学习选修课,最终结果以两败俱伤而收场。
(四)教师的难言之隐
中职语文教师在职前教育中同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师没有丝毫差别,然而在职后却要承担着迥异的教学任务。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多以职业语文教育为主,关注更多的是和职业有关的语文知识,更注重语文实践的训练。这给新教师带来巨大的困惑和挑战。
在中职学校肩负双重目标的现状下,教师需改变固有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转向以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来说,这种转变困难程度是不一的:年轻教师接受能力强,容易改变;中年及岁数更大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已经形成教学风格和模式,在向普通高中语文看齐的过程中无疑是痛苦和困难的,即使有所改变也需要长期磨合。另外部分中职学校采用不同目标的学生混合上课的课堂组织形式,整齐划一的按照高考要求去做。这种课堂组织形式必然给教师和学生带来难以言说的痛楚。
三、“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改革策略
(一)重构语文课程体系及学理基础
“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我们采取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改革中职语文。“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开发涉及到语文课程目标厘定、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选择材料、组织内容、评价结果的参照和标准;教材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如何使课程目标教材化,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体现在教材中即如何在一篇选文中细化和具体化课程目标。这一点我们认为做的远远不够,以至于教师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千差万别的教学内容;“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更新、学生角色的变化、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等。” 在目前国内流行的课程理念下,课程实施集中体现为教师对教材的开发程度。同样,“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改中,也体现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开发、使用程度;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目标达成程度的检测。它对于语文课程建设起到诊断、反馈、修改的功能。我们在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中采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三种立体交叉的评价模式,以促进课程、学科建设良性循环。
(二)重新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大纲
教育部门在2009年颁布了奠定中职语文学科基础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倪文锦在《中职语文教学(2009)大纲解读》中评价:“2009教学大纲实施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结构,在课程内容上凸显了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显然不能适用于“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如何理解和使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成为了“双重任务”下中职语文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2009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虽名曰教学大纲但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却行使的课程标准功能。比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实际是语文课程达成的目标,而不是原有教学大纲所规定和限定的僵化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学内容和教材。虽然没有更名为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但暗自起到课程标准的功能。基于这一事实的认识和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语文课程目标上,两者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再如两者都是从阅读与欣赏、表达和交流两大方面来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和要求。在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外延的大语文教育观念下,我们认为,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性,并非水火不可交融。
无论是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具体化的过程中,皆是转化为教材内容。而语文教材以其独特性区别于其他科教材,在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连贯性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在教材内容安排上采用选文涵盖一切教学内容的理念。既然语文教材的选文涵盖所有内容,那么从教材的角度来说,两者具有共通的基础。
在目前对“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研究可资借鉴较少的情况下,我们建议依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阅读与欣赏、表达和交流两种方式为框架,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模版的基础上,采用普通高中语文的课程理念、内容、方法,修订和完善适合“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课程。
(三)编订中职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目标的深化和具体化,是教学工作的凭借和工具。目前,中职语文教材使用混乱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学者调查,常使用“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通用教材,五年制高职教材,电大高职教材,成人高考教材,普通高中教材,上教版中职教材。中职语文教材使用情况混乱无序,甚至有同一个学校用几种教材的现象。” 况且没有一种适合“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教材。基于“双重任务”下中职学生的特殊学情,大多学校以使用人教版普高语文教材为主。普高人教版语文教材与“双重任务”下中职学校的学情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所以制定适合“双重任务”下中职语文的教材内容、编订适合于“双重任务”下的语文教材成为此类中职语文的当务之急。
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繁琐的、艰苦的工程,因为教材编订不仅涉及到学科专业知识,而且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同时还需要兼顾内容的逻辑性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性,并非简单地选取文质兼美选文草草组合了事。我们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指导下,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精选选文内容、合理编排,力图使教材既符合语文学科的逻辑体系,也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语文教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将采用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的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作为选文原则和标准。
在采用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原则选文基础上,我们将采用主题——情境单元模式编排。主题——情境单元模式是指在一定主题的引导下所确立的包含所学知识的情境为单元的模式。“以一个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通过一两篇课文的讲读,带动单元中其他课文的自读,以点带面,以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每个单元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为线索排列。
另外在教材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将依据惠勒圆圈式课程模式对教材进行修改、完善。
(四)改革语文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方法、手段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然而学情复杂的“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不能简单采取班级授课制,因为学生文化基础差异大、毕业目标不同、学习状态和习惯不一。
我们认为针对复杂的“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应灵活机动设置教学组织形式:一、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学校首先应以目标为标准进行分组,确定升学为导向和就业为目标的两类学生。针对部分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语文课程设置难度相对低于高考,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辅之以活动教学、现场教学。即在部分课文讲解和基础知识学习的时候,采用班级授课制;而在训练语文能力时,根据我们所倡导的主题——情境单元模式结合专业内容组织学生以活动或作业的方式,通过相互之间的活动学习。二、以升学为导向的部分学生。针对部分学生面临高考升学压力,我们认为在自编教材和选文以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基础上,在主题——情境的单元组织模式下,对普通高中实行的班级授课制应略作调整,以适应我们“双重任务”目标的中职生。如何调整班级授课制?我们采取20世纪50年代特朗普创立的特朗普制,即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的方式,三者相互交叉,相得益彰。“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上大班课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小班课教师随时指导,教师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学生有一定时间自学、讨论和独立钻研,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并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渠道信息。”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针对“双重任务”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组织形式,我们采用摸索、实践、逐步完善的策略,力争契合学生学习规律。
以上仅是对“双重任务”下中职语文部分问题的思考、摸索和探究。总之,“双重任务”下的中职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教育系统。就目前研究现况来看,仅涉及到皮层,对其教育规律、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学生教育特点等内容研究远远不够,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 考 文 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 叶至善,等.叶圣陶集第十六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4〕 李秉德.教学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 〔Z〕.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2009.
〔6〕 郑国民,孙宁宁.语文教学单元的反思〔J〕.学科教育.2002,(05).
〔7〕 钱禹清.中职语文课程定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8〕 何英.新疆中职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探究 〔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8.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