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到2012年党中央连续出台了九个针对“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多次谈到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本文在对齐齐哈尔市350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齐齐哈尔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及少量的转移性收入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三农;农村居民收入;齐齐哈尔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80 — 02
长期以来我国“三农”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从2004年到2012年党中央连续出台了九个针对“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多次谈到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村居民收入是指农民居民纯收入即农村居民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本文在对齐齐哈尔市350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齐齐哈尔市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工资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村家庭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以出卖劳动力(包括体力和脑力)而获得的现金性收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2005年、2009年、2010年三年全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174.53元(占总收入的36%)、2061.25元(占总收入的40%)、2431.05元(占总收入的41%),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无论是绝对数值还是所占比重均逐年递增,这种增加表现出两大特点:
第一,脑力劳动收入增多。与以往的单纯依靠出卖体力劳动而获得是收入不同,在对齐齐哈尔市新农村350户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在工资性收入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与之相反的是农民依靠出卖脑力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则出现增多趋势。传统的农民工多受雇于城乡非技术型企业以出卖体力劳动而获得劳动报酬,而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这迫使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农民工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科学技术知识才能适应企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其逐步从体力劳动者转变成脑力劳动者;
第二,非企业性工资收入增加。近几年,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三支一扶”、“村村大学生计划”、“公益岗位”等支持走出去上学的农村大学生从新回到农村,建设农村。这些政策除了能提供工作机会外也无形中增加了农村居民家庭成员中非企业性的收入,而且这种收入在短时间内较为固定(受雇者平均工资在月2000元左右),虽然不具有代表性,但是这在我省近几年落实农民增收政策方面的又一亮点。
二、财产性收入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指农村居民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所产生的收入。财产是收入的积累,财产是收入的存量,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收入分配的历史积累。财产一般可分为四类:1、不动产包括房产地产等;2、金融资产包括储蓄、有价证券和股票等;3、生产性固定资产,在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器具如收割机、播种机;4、家庭耐用消费品。本文暂不研究生产性固定资产和家庭耐用消费品情况。
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到2011年显示财产性收入仅占农村居民收入的4%左右,基数很小但增幅潜力巨大,找到新增收入增长点是提高增幅潜力的关键所在,针对齐齐哈尔市新农村居民近二年财产性收入来源调查显示,新增收入增长点出现“两多一少”的情况:
第一多是土地承包租赁收益多。以往大多数文献在研究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时,很少有将土地承包租赁的收益列入财产性收入中,因为在我国农村土地不归属于任何个人,而是归集体所有,将农村土地作为农民个人、家庭所有财产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符合现实规律的。但本文在对350户农村居民调查中发现有近20%的农民将土地承包租赁给其他家庭耕种,原因在于国家与农民所组成的集体签订了长期使用土地的合同(土地政策30年不变,生不增死不消),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是长期稳定的,再加上自2006年起我国取消农业税,农民家庭成员劳动力流出频繁,有些家庭不直接耕种土地而出租或承包土地也可以获得预期的有保障性的收益,所以土地租赁收益作为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研究中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提高财产性收入的基础。
第二多是城市购房获得租房收益多。在对齐齐哈尔市新农村350户农民调查显示自2010年以来农村居民有房屋租赁收益的约占4%,与传统的租赁农村宅基地等自建房屋不同的是,样本中有10户居民均在村镇接壤的市县内购买商品房且有7户直接出租而获得收益,根据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户籍管理政策农业户口居民在城镇购房满70平米切有稳定经济来源即可将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但样本中10户家庭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无一户转变户口性质,这表明农村居民财产已向周边城市转移并在城市获取收益,改写了农民只有在城市中出卖脑力或体力才能获得收入的可能。
“一少”是金融理财产品收益少。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从过去温饱线逐渐上升到全面建设的小康线,农村居民已经初步告别了零结余负增长的年代(《中国生活质量》 2009周长城),“有钱存起来”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加上金融产业的日渐成熟也成为农民储蓄热的有力推手,但因传统保守观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对待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如股票、基金、保险、有价证券等很少问津,再加上农民对储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预期不足,近二年市场物价又飞速上涨,在对齐齐哈尔市新农村居民收入近两年的研究中笔者发现我市农村居民作为资产的结余现金的收益微乎其微。
三、经营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指农村居民以家庭为单位通过一系列的经营生产等活动而获得的实物性和现金性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生产活动按行业可分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业等。
从2005年到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其仍然是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而在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众多分类中,农业收入即土地收入是其最重要的基础收入也是分析经营性收入的关键所在,影响农业收入的主要因素有:1、农业生产成本;2、农产品价格;3、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率;4、农业基础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国家宏观政策条件)。在对齐齐哈尔市新农村350户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中本文运用了假定分析法:1、假定农业生产成本固定,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率固定,农业基础条件固定则农产品价格越高,农村居民农业纯收入就越多反之则越低;2假定因素2、3、4不变,则农业生产成本越低则农村居民纯收入越多。在1、2两种假定分析中占有决定性地位的为分析1,从全国范围看,根据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11月1月发布报告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78元,增长12.3%,而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成为制约农民经营性收入的主要原因。
除了以上4点影响农业收入的传统性因素以外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用率豆直接或间接制约农业收入的增减。虽然本文调研的农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但也有不少家庭以黄豆、绿豆等经济作物为主要农业收入点,2010年的“逗你玩”事件,除了游资炒作、供求关系等原因外,与美国大豆价格相比国内生产的大豆,比经过太平洋运输加上关税等政策进口的还要贵,其原因在于美国的农业高度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只需要很少的人力成本就能进行大面积种植并且信息灵通金融知识丰富,对市场预期能力强抗风险能力也强,反之在我国,绝大多数都是小农经济,各自分散经营,人力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农产品市场非常脆弱经不起国际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经调查问卷分析显示,齐齐哈尔市农村居民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率达到89%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用率还不到30%。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农业经营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3.7%;2009年占29%;而2010年则下降到28%,这说明在农村居民总收入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农业家庭性收入所占比重则逐年下降,表明农村“靠天吃饭、靠地养人”的时代逐步向多元化收入时代过渡。
家庭经营性收入一直是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主体,但它们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对其增长的贡献为负,其贡献额也越来越小。非生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一直较小,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作用不明显。工资性收入、家庭非农业性收入虽然不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主体,但它们对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贡献最大。
此外,齐齐哈尔市农村居民的收入还有少量的转移性收入。即农村居民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币、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
总之,通过调查,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及少量的转移性收入。因此,各级各类政府在制定农民增收政策时,应该从这四个角度出发考虑所采取的政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 考 文 献〕
〔1〕 钟钰,蓝海涛. 中高收入阶段农民增收的国际经验及中国农民增收趋势〔J〕.农业经济问题,2012,(01).
〔2〕 陈邦勋,袁惠民. 农民增收与减负 农民增收综述〔J〕.中国农业年鉴,2012,(06).
〔3〕 欧艳辉,谢丹桔. 促进农民增收对策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09).
〔4〕 侯海燕,王慧玲,冯艳. 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J〕.现代农业,2012,(09).
〔责任编辑:郭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