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希望于青年

2013-12-29 00:00:00王优优
理论观察 2013年1期

[摘 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列宁对青年的希望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是通过站在领导的角度要求青年学习人类社会全部知识、学习共产主义道德、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同工农打成一片来体现的。而毛泽东对青年的希望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是通过站在青年的立场指出青年团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要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来表达的。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一个严要求,一个深关怀,但字字都满怀着他们对青年的重视和希望。

[关键词]青年;希望;要求;关怀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72 — 02

当代青年是跨世纪的一代,祖国的未来属于他们。列宁曾指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1〕正如毛泽东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些话表达了两位导师对青年的高度期望。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一个严要求,一个深关怀,但字字都满怀着对青年的重视和希望。虽然时隔已久,当今青年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青年团的任务》中所阐述的学习是青年的基本任务,和《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指出青年团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的基本思想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一、严格要求

(一)要讲究方法地学习人类的全部知识

“青年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学习是青年的首要任务。”〔2〕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的开篇就明确指出:“全体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学习。”〔3〕毛泽东也指出:“青年比成年人更需要学习,要学会成年人已经学会了的许多东西。”〔4〕可见学习对青年的重要性。那广大青年要学习什么呢?学习共产主义。我们不仅要领会共产主义教科书、小册子和著作里所讲的一切知识,还要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否则“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5〕但是单纯地把共产主义的口号、共产主义科学的结论进行融会贯通,也是错误的。因为“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6〕广大青年要想学习共产主义,必须要学习人类知识的总和。“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7〕

而且学习要讲方法,列宁就提出要批判地学习,还指出马克思就是这方面的典范。青年“要善于把旧学校中的坏东西同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区别开来,要善于从旧学校中挑选出共产主义所必需的东西”〔8〕,再加以吸收消化才能真正成为共产主义者。

(二)要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品行

旧社会是一个依据“不是你掠夺别人,就是别人掠夺你;不是你给别人做工,就是别人给你做工;你不是奴隶主,就是奴隶”〔9〕的社会。在那种社会中人们Ustphq2L8qp9ljXtbiWrWFhxRQGOABNU14dxVsII33s=只会成为自私自利的人。那种社会的道德是我们所否定的。而在树立共产主义道德时,人们却说我们没有自己的道德,资产阶级还给我们加上一个罪名“共产主义者否定任何道德”。但我们只是否定资产阶级所宣传的,从超人类和超阶级的概念——上帝的意旨中引申出来的道德。“在我们看来,超人类社会的道德是没有的;那是一种欺骗。在我们看来,道德是服从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的”〔10〕,“是为摧毁剥削者的旧社会、把全体劳动者团结到创立共产主义者新社会的无产阶级周围服务的。”〔11〕这种道德就是“团结”,是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创造出来的一种团结一致的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广大青年要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团结起来,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工农打成一片

“资本主义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12〕这是我们要抛弃的。青年的训练、培养和教育大多集中在学校,但“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13〕就比如电气化的实现仅仅靠识字是不够的,而且即便懂得什么是电也还不够,“还应该懂得怎样在技术上把电应用到工业上去,应用到工农业的各个部门中去。”〔14〕这样与实际相联系的理论才有其真正意义。

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这是青年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的最好课堂,广大青年要走进工农并与工农打成一片。“青年们只有把自己的训练、培养和教育中的每一步骤同无产者和劳动者不断进行的反对剥削者的斗争联系起来,才能学习共产主义”〔15〕,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要使青年们积极主动地从事扫盲工作,因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16〕;要积极参加城市菜园的工作,“青年团员应当利用自己的每一刻空闲时间去改善菜园工作,或在某个工厂里组织青年学习等等”〔17〕;要在农村或自己的街道上帮助做些事情,像卫生工作或分配食物的工作;要去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这样青年不仅利用每个近郊菜园来帮助了居民,而且人民也就不会用从前的眼光来看待劳动了。

“因此共产主义青年团必须把自己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只有在与工农的共同劳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须使大家都看到,入团的青年个个都是有文化的,同时又都善于劳动。”〔18〕

二、亲切关怀

青年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但是仅仅严格要求青年是不科学的,还要站在青年的立场思考问题,关怀青年的健康成长。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就突破了传统青年观强调青年服从性的桎梏,更注重给青年以关怀。他站在青年的立场对青年团提出了几点要求:

(一)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独立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 〔19〕首先是要照顾青年的身体特点,不能使他们学习和工作的负担过重,因为“十四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们,要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如果对青年长身体不重视,那很危险。”〔20〕其次是要保证青年有足够的睡眠休息娱乐。毛泽东认为“现在初中学生上课的时间也多了一些,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积极分子开会太多,也应当减少。”〔21〕学生的睡眠时间要从八小时增加到九小时,还指出“青年人就是要多玩一点,要多娱乐一点,要跳跳蹦蹦。”〔22〕而现在青年的压力却很大,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的书包越来越重,睡眠越来越少,补习班越来越多,课余时间越来越少,别说娱乐多,就连蹦蹦跳跳都很少,这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二)要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

青年是青年运动的主体,青年运动是青年人的事业,必须尊重青年、理解青年。以前人们很少为青少年设想,“娃娃在家里没有发言权,哭了就是一巴掌”〔23〕。毛泽东设身处地关心青年,怕学生睡不够就提议增加一小时睡眠,怕青年在革命中过于疲劳就指出要保证其身体好,要搞娱乐,要有时间,有设备。而且我们也要相信青年、依靠青年、并发挥青年优势。毛泽东希望大家充分相信青年,大胆使用青年。他指出“要充分相信青年人,绝大多数是会胜任的。青年人不比我们弱。老年人有经验,当然强,但生理机能在逐渐退化,眼睛耳朵不那么灵了,手脚也不如青年敏捷。这是自然规律。”〔24〕“青年团要学会领导青年,和成年人一道,在农村把农业搞好,在城市把工业搞好,在学校把学习搞好,在机关把工作做好,在军队把国防军练好,成为现代化军队。”〔25〕只有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广大青年才能焕发出极大的创造热情,中国青年运动才能始终保持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三)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有独立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事业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一部中国青年运动史,说到底,就是一部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历史。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大青年才能朝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进,中国青年运动才能沿着正确道路蓬勃发展。毛泽东指出:“各地方党委反映,对青年团的工作是满意的,满意就在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26〕

但现在要来个不满意。“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27〕 而青年团独立活动却搞得少、也没有适合青年的特点,这都不让人满意。不然,何必要搞青年团呢?青年团要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要着力提高服务青年能力,把为青年服务作为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广大团员青年学习、工作、生活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团组织的关爱。

胡锦涛在纪念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实践充分表明,广大青年确实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一直以来,我们也的确重视青年,寄希望于青年。但是,我们对青年严加管束,更注重希望,却忽略了青年的特点以及对青年的关爱。这也正是我们认真学习研究经典论著的意义所在。

伟大的时代召唤着青年,辉煌的事业期待着青年。祖国的未来属于中国青年!民族的光荣属于中国青年!〔28〕

〔参 考 文 献〕

〔1〕〔3〕 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

〔2〕〔28〕 胡锦涛. 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2-05-05.

〔4〕〔20〕〔21〕〔22〕〔25〕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84.

〔8〕〔12〕 列宁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

〔5〕〔7〕 列宁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6〕 列宁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9〕 列宁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10〕 列宁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11〕 列宁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0.

〔13〕〔15〕 列宁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14〕 列宁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7.

〔16〕 列宁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7〕〔18〕 列宁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5.

〔19〕〔26〕〔27〕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3.

〔23〕〔24〕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85.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