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性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及归宿的探讨

2013-12-29 00:00:00李琳杨琴
理论观察 2013年1期

[摘 要]意识形态表达特殊的知识、立场和观点,当被其制造者--某一社会群体有意无意地普泛化、扩大化时,隐性意识形态才得以产生。隐性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本质使其具有实用性、弱阶级性、多元与多变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等特点,因此隐性意识形态的归宿即:在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转向,形成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蚀的能力,并接受党对隐性意识形态异化的科学引导。

[关键词]隐性意识形态; 产生; 归宿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46 — 02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意识形态并非只与政治相联系。理查德﹒奥曼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群拥有共同利益的人的观点,—如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社会或者经济阶层、一个职业群体、一个产业等等〔1〕。”米米﹒怀特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表达系统”并扩充为“价值、信仰和观念”。“意识形态”是一种能影响个体的价值、信仰和观念等精神性因素。

一、 隐性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社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趋同论、等社会表象(或局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隐性意识形态的区分和探讨。

(一)什么是隐性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大都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并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主流意识形态与“霸权”相结合,在某个范围内压倒其他不同观点,享有话语霸权,其观点具有普遍的、永恒的适用性。

意识形态表达特殊的知识、立场和观点,当被其制造者——某一社会群体有意无意地普泛化、扩大化时,隐性意识形态才得以产生。价值抉择、生活哲学、观点信仰等精神因素处于远离意识形态核心的位置,远离“霸权”。因此,隐性意识形态是指从大众阶层中产生的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同的价值、信仰和观念,它是一种不要求话语“霸权”的社会表达系统。隐性意识形态把道德----价值排除在合法性论证之外,甚至在某一范围内把具有解放生产力--激发进步的潜力作为其现存合法化的功能。

(二)隐性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于人类社会,并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与隐性意识形态等共存于当今社会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对广大人民的政治指导地位统领其他意识形态,而反映大众阶层利益要求的隐性意识形态仅“自发”表达个体某一直接特定利益诉求。经引导的隐性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制约或降低主流意识形态的效用。

(三)隐性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1.隐性意识形态的起源----生活经验的直观概括

“无论是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独立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所有意识都在某种程度上适合于现实,现实是它们的最终来源〔2〕。”“‘思想’一旦离开‘利益’的需要,就会使自己出丑〔3〕”,隐性意识形态也不例外。隐性意识形态源于生活经验的直观概括。人们根据经验,直观总结出“好不好”、“有没有用”等价值、信仰和观念的表达,在一定范围内仅以有限验证为基础使其观点得到共识。隐性意识形态体现出大众阶层的某一观念,而不是特定阶级或政党的利益要求。

2.隐性意识形态的几个发展阶段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的阶级转为了自为的阶级,马列主义作为崭新的阶级意识形态传入中国,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获得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在中国思想革命的进程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是在同一切非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中,逐步确立了马列主义作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地位。隐性意识形态相对远离政治和阶级斗争,“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传播从真正意义上激发了大众关于价值、信仰和观念的“直观”、“无拘束”的思考。因此,从某个意义上来看,新民主主义时期是隐性意识形态在自由民主影响下的重生阶段。文革时期,“左”的思维模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严重的破坏,隐性意识形态处于停滞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及其利益主体与思想领域逐渐趋向多元化,根植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起来的隐性意识形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与来主流意识形态、精英意识形态并驾齐驱的影响了国民和社会发展,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评价,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逐步渗透到隐性意识形态之中,因此如何积极应对隐性意识形态的负面作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里面临的新课题。

二、隐性意识形态的特点与本质

(一)隐性意识形态的特点

1.实用性

隐性意识形态源于大众(或某一群体)对生活经验的直观概括,实用性是隐性意识形态的首要特性。受众在认知和取舍时,更多关心客体的效用,对科学性的考证则放在靠后的位置。某综艺节目中女嘉宾“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择偶观体现主体对客体有用性的追求,随着某一群体对这一观点认同,这种社会隐性意识形态偏离了对婚姻和家庭的最本质的核心。

2.弱阶级性(去政治性)

隐性意识形态的大众来源以及受众本身通常不具有阶级立场,它不同于政党和阶级的意识形态,缺乏目的性,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由于对生活经验的直观概括,单纯以实现生活目的为思考,隐性意识形态广泛存在于民间,并不要求话语强权。有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意识,不抵触和排斥主流意识形态。越民主和自由的地方,隐性意识形态越为广泛和普遍。

3.多元性与多变性

隐性意识形态来源于丰富的社会生活,在没有强大理论体系(或“霸权”)指导下大众主体以及有限的受众并非完全接受其观点,而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有条件有选择的补充、更新以及发展该意识形态。这是产生隐性意识形态多元性和多变性的直接原因。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为隐性意识形态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实现形式。同时,缺乏理论体系支持,隐性意识形态容易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左右,其理论生长轨迹又呈现出多变性。

4.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每个社会都存在隐性意识形态,作为形成“大众想法”或共识的基础,而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隐性意识形态以一种“中立”的姿态呈现,并不轻易接受或抵触与这个标准不同的意识形态。隐性意识形态在各种意识形态的夹缝中生存,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隐性意识形态的核心本质——个人主义

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说为基础。然而,在社会道德意识领域,诸如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有用主义、宗教主义、文化主义等意识形态均把个人价值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并以此为其理论支持,或者沉溺于物化世界亦或最求完全脱离物质的精神世界。这些论调不管其形式如何变化,都脱离不了其个人主义的本质。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修补和完善在理论层面促使了趋同论幻象的衍生,现实实践层面矛盾和斗争似乎也有所弱化和异化〔4〕。西方国家改变过去仅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斗争,逐渐接近大众生活,呈现向隐性意识形态领域蔓延的趋势。隐性意识形态的实用性要求以满足个体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本质上不过是个人主义的表达。

三、隐性意识形态的归宿

(一)主流意识形态对隐性意识形态的统领:引导隐性意识形态的转身

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面临着当下中国复杂境况,意识形态的“阶级身份”被民族复兴或经济发展的话题掩盖,隐性意识形态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受众说教、灌输的效果。如何有效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个紧迫的问题。只有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有利于揭示和批判隐性意识形态的本质,驳斥对马克思主义地位的质疑。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政治的直接表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和社会结构的重要向度。马克思主义本身固有的价值排他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功能,决定了它自诞生起就肩负着特别价值使命。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厘清隐性意识形态背后的内在关系逻辑,确认现实路径,揭示现实历史境域与条件,走符合自己实际的道路。

(二)主流意识形态对隐性意识形态的的批判与革命: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

主流意识形态在吸收意识形态领域(包括隐性意识形态领域)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同时,要坚决揭露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时,资本主义就妄图把社会主义扼杀在摇篮当中;当二战后出现社会主义阵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妖魔化”宣传,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敌视性和低毁性解读,使其他国家对社会主义产生偏见和敌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由对抗更多地转向共存。资本主义国家也改变了战略和策略,借全球化的旗号来掩盖其意识形态的目的。因此,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渗透要始终保持警惕和防范,并给予有力的抵制。

(三)隐性意识形态的异化

隐性意识形态的泛化会使大众对集体行为的价值评判丧失独立性,从而丧失自身理念和信仰的独立性,“就像宗教一样,…必然会使之被庸俗的‘物质主义’所代替”。在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隐性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维度的效用。解放全人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客观之维,而隐性意识形态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存在,使对隐性意识形态的批判就变成了碎片化的日常生活意识,无法具有宏观指导上的价值意蕴。波普尔指出:“我们永远不得不生活在一个不完善的社会中,……没有冲突就不会有人类社会;没有冲突的社会不是朋友的社会而是蚁类的社会〔5〕。”历史当然证明把马克思消灭剥削、阶级的理想视为“落后的乌托邦”是极其荒谬的,却从另一界面阐释了意识形态冲突的根源向度。

〔参 考 文 献〕

〔1〕 理查德.奥曼,广告的双重言说和意识形态:教师手记〔C〕//罗纲、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99.

〔2〕 David Morriee, Philosophy, Science And Ideology In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96:3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4〕 沈江平, 马克恩主义意识形态—终结抑或在场〔J〕.东南学术,2008,(04).

〔5〕 卡尔.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821.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