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此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立足于现实较系统解读党委书记的政治、自然、社会属性,对如何扮演党委书记的角色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予以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党委书记;政治属性;自然属性;角色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23 — 02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在第十二章“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对如何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作了长篇的论述,在我国现行政体中执政党的自身建设至关重要,军队党的建设更是如此。
我军领导体制的显著特点是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它是历史形成的,很好的兼顾了民主与集中,既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又保证了决策的效率。这种领导体制决定了党委在所属部队中“核心领导”地位,同时也决定了党委书记在部队建设中的举足轻重作用。笔者认为履行好党委书记职责关键要处理好角色的转换,即根据工作、环境的要求,自觉变换扮演好自身的角色。理论界侧重于论述党委书记的政治、社会属性转换,然而党委书记又是普通的社会人,具有要求个性全面发展的人的自然、社会本性,因此,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党委书记又要处理好政治属性与自然、社会属性的角色转换。下面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定义出发,阐述党委书记如何做好角色转换。
一、党委书记与普通委员的角色转换
一是深刻理解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党委正副书记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证所属部队党委核心领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如何保证核心领导作用发挥?规范的方法有三点:一是坚持集体领导制度,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根本原则;三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具体的措施有健全常委会议事制度,规范议事、决策的方法程序;这不是问题的要害,由于党委书记,身份的多重性,尤其带有行政主官的色彩,作为党委书记本人的道德、胸怀、尤其个人的思想境界具有重要意义。从大局讲,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是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最佳模式;从本单住和个人讲,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是集中智慧、加强领导、分散风险的有效模式。一个党委书记要有这样的政治觉悟,我们这样一个大党、这样一只庞大军队,靠什么方式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如果实行封建社会的个人专制控制,势必导致党的每个细胞活力压制,智慧失去源泉,自身缺乏直接监督、制约;如果实行极端的民主,势必导致意识泛滥,纪律涣散,效率得不到保证。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很好解决了以上矛盾。
二是有意识引导委员行使民主权利,接受民主监督。实践经验证明,贯彻好民主集中制,最大的难点是对党委正副书记的有效监督、制约。党委书记要本着对党的事业、也是对自己前途负责的宽广眼界有意识引导委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参与集体领导。加强党内监督是改善党内民主生活、有效监管党委书记的基本措施。具体讲,一是要加强党委常委民主生活会的监督,这样党委成员可以平等的身份开展积极思想斗争,及时提醒党委书记纠正不良倾向;二是加强双重组织生活的监督,这样党委书记可以在一个支部得到有效监督;三是加强党委成员之问的监督,尤其是正副书记之间的互相监督、这样党委书记可以得到平行权力有效的直接监督;四是加强纪委对党委书记的监督,这样可通过上级纪委的介入对党委书记实行有力的监督;五是发挥舆论与群众的监督功能,当然这只能扩大对党委正副书记监督的渠道与空间,要切实取得实效必须形成有效的惩戒机制。党委书记能得到有效监督、制约后,在整个班子内部可达成共识.即:明确班子成员集体领导的决策权、军政主官对分管工作的指挥权。权力运作程序理顺后,从根本上奠定了部队全面建设的组织基础。
三是准确理解团结的要义,努力促进班子团结。以上从制度上有效阻止了因对党委书记监督乏力,导致党内生活的不正常,进而导致部队权力运行紊乱。但是现实是具体、人性的、动态的,要增强党委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党委书记必须象爱护自己的眼晴一样爱护党委班子的团结。
营造高质量的团结:首先要深刻理解共同的事业、有价值的目标是团结的基础。军队的每个党委集体的组建都有明确的任务区分,党委的职能就是保证上级赋予使命的完成,因此党委团结的基础应是共同的事业。党委成员如果形成共识,明确考虑问题的着眼点是为了党的事业,就会心无旁骛,即使有暂时的误解也会从良好愿望出发,积极参与集体领导。作为党委书记要善于把本单位的任务分解为一个个阶段性的可行、有价值的目标,使党委成员在共同的决策参与、执行中,部队建设的进步、上级的肯定中,体验到成就感,心态上的良性循环必然促进团结跃升到新的层次,使党内的团结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其次有原则的思想交锋和监督是团结的动力机制。人都有隋性,尤其走进常委班子后,每个委员都是一级领导,身份的特殊,自身兹长的不良习气,再没有人敢当面指出,如果在党委班子内,身为班长的书记还带头搞一团和气,不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可想而知,由于个体的蜕化,必然导致整体的战斗力弱化,这样一个建立在无原则和监督基础上的团结迟早会因偶发事件或利益分配矛盾激化而崩溃。
再次主动沟通,设身处地的尊重、关心、爱护是团结的情感纽带。党委书记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各委员要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体贴。要提高思想境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要能容人、能容事、能容话。作为一个成熟的党的领导干部要意识到注重团结就是大局,维护团结就是觉悟,搞好团结就是水平,巩固团结就是政绩;而要搞好团结,除了强烈的事业心、坦荡的胸襟、很高的素养外,还要注重处事的技巧,一般来说,能走进常委班子,个人的素质、能力是不成问题的,往往出现的班子内不合,很大程度是常委缺乏沟通,致使误解加深,积重难返。人性具有这样弱点,长期的误解加深后,在心理上产生习惯性隔阂,而情感上的不和,往往会有意无意带到工作中、甚至党内,导致理性扭曲、恶性循环。为此要做到重大问题事先通气,情况变化及时通气,出现分歧主动通气,平安无事时常通气。
二、 党委书记与行政首长的角色转换
作为党委书记在党委后的首长分工负责的行政主官,首先必须克服事必躬亲,从长远、全局上制定远景规划,完善配套的法规制度。古人云,上者立法,中者治人;下者行事。其意即:一个国家的治理者最高明的办法是用远大的目标统一臣民的思想,制定完善的法度规范臣民的行为,这样治理者既可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事务中脱身,又可达到无为而治,次高明者,实行严密的吏治,通过对人的逐层控制达到对国家的有效管理:最次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陷于繁琐的事务。这段话,很有借鉴意义,对于一级党委的书记、部队的主官,要学会用党代会、党委扩大会,统一部队思想,使部属明确中长期和阶段性的目标:善于教育、宣传并用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约束官兵行为;在已颁布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基础上,还要制定配套、完善的补充制度。其次要建构完善、稳定、清晰的管理结构。作为党委书记的分工首长,既是决策层的主要成员,又是决策后的首席执行者,要把决策付之行动,要建立健全各级组织,理顺各级关系,明确各级职责,使其各施其责,平稳运行。最后在具体的抓落实过程中,要健全信息反馈、激励机制。所谓信息反馈机制,即坚持好请示、汇报、检查、监督、验收制度;所谓激励机制,即善用奖惩,调动官兵积极性,提高执行的质量和效率。
三、党委书记与普通党员的角色转换
党委正副书记在党的会议上是主持人或委员,在执行中是行政主官,但作为党的群体中的个体又是普通党员。拿捏好党委书记与普通党员的角色转换重要的是,摆正好自己位置,以普通党员身份看待自己,以高于普通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增强非权力影响力。学术界认为社会的政治角色具有两种影响力,一是权力影响力,即党和人民赋予的领导地位所附带的行政权力。二是非权力影响力,即自身道德品质、政策水平及组织才干等构成的感召力。这两者相互影响,互为促进,在某种程度上,后者更具有本质意义。党委正副书记的领导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因个人的综合素质差异呈现出多样化属性。党委正副书记要充分认识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虚怀若谷,豁达大度,容得他人,听得进批评意见;廉洁自律,不以权谋私,不搞小圈子,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买;着眼时代发展,外树形象,内修道德,勤于学习,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以增强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权力是一柄双刃剑,从权力的渊源讲它来自人民,它的功能是服务于人民,由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加上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和权力本身的弹性,在使用中,容易异化,作为党委书记要抵制权力的诱惑,缩小个人意志左右权力范围,即:把组织赋予的强制、支配权用于部队建设上。权力是否带上个人意志、私利色彩,只有权力使用者自己清楚,这种心理一旦上瘾,必然会削弱增强非权力影响力的进取心,对于当今日益民主、开放、公平,竞争激烈的社会,这种自以为得计,享受体制内优惠的官僚必然因能力的衰减招致现实的惩罚。
四、党委书记政治属性与自然、社会属性的角色转换
作为政党的一级组织的党委书记,他必然理解内化该党的系列规范,承担相应的职责与职能,那么内化规范即“文化”只能通过学习与领悟,而履行职能必然要通过实践。由此党委书记在深刻理解现行体制、履行好自身职能前提下,要有与时俱进的眼光,审视自己。要着眼本职需要学习,着眼后续进步学习,着眼全面发展学习。学习的内容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本职业务知识,还要利用可能的时间学习文学艺术鉴赏、前沿的社会,自然科学理论等以全面丰富自己,尽可能站在时代前沿,在积蓄发展潜力的同时不断提升生命质量。此外,作为政治角色的党委书记在以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履行政党赋予的特殊职责的同时,还要扮演好社会公民的角色,承担作为个体的家庭责任与作为公民社会责任,在此前提下应遵循人性的内在必然性,满足合理的多层次内在需要,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人性的内在必然性可参考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马斯洛揭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2.
〔2〕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7.
〔3〕 总政治部组织部.民主集中制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4〕 总政治部.军队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486.
〔5〕 岳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
〔6〕 姜涛.军队党委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侯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