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2013-12-29 00:00:00李春阳
理论观察 2013年1期

[摘 要]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主观要求以及领导的个人因素等原因,积极进行理论探索,逐渐摸索出对于知识分子阶层群体的改造之路。本文就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始末展开研究,并探求其经验教训,重新审视知识分子在新时期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改造;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16 — 02

1951年秋~1952年秋在中国开展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史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这次运动虽不及50年代中期思想大批判以后后来的双百方针、反右派运动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随之而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冲击更是让人们无暇去了解这次运动的本身,但是1951年的秋天,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展开,确实给中国大地刮起了一阵狂风,这阵风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确实广泛而深远的。

一、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改造的原因

1. 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主观因素

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蒋介石集团不得人心。共产党依靠人民的力量将政权紧紧的握在手中,抗战以来,共产党人留给人民的是实事求是、拥军爱民。经过三次战役,共产党已经在人民心中成为一个进步的象征。

与此同时,知识分子的自动接受改造的心理对这场思想解放改造运动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作用,知识分子的罪恶意识是这场改造运动的心理基础,他们当中有的崇尚欧美的自由主义思想,有的是反对暴力的改良派,知识分子的负罪感油然而生。

2.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迫切要求

“四面八方,不要四处出击”这是毛泽东同志为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极力恢复和发展经济提出的口号。他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进攻面太宽,走得太远,搞得太紧张,十分不利。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缓和一切可以缓和的地方,不要“四面出击”,一定要坚持“四面八方”。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中共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政治巩固和经济工作中来。1950年6月的七届三中全会《不要四面出击》的报告,强有力的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策略,中国共产党需要知识分子中的有识之士来建设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大约有200多万知识分子。广大知识分子爱国热情高涨,他们要求了解新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但是,他们大多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长期受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教育,在思想上难免留下旧社会的烙印。为了巩固政权、为了更多的热血青年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队伍中来,中国共产党急需在这种时候展开一场关于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论的学习,采取各种方式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教育。

3.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特殊情愫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写过《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文章,用来阐述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毛泽东著名“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的论断说明毛泽东对知识、文化的高度重视。但在毛泽东的逻辑中这样的文化知识必须是革命的,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也即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毛泽东都是用大量的笔墨来阐述这个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则问题的。分不清“知识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就会在“谁是我们的朋友”和“谁是我们的敌人”方面犯下错误,甚至会葬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

说毛泽东妒忌知识分子的才华、对知识分子有偏见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是因为他们看不见一切反动的、封建的和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文化都是有碍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都是需要逐步革命的。毫无疑问,代表为剥削阶级利益或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都必须进行改造和转变的,我们党愿意吸收努力建设新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

二、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改造具体活动

1. 改造运动思想酝酿

思想改造运动的展开起初是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一个提议。起初,马校长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学里老师和学员们的政治思想觉悟有所提高,很是欣慰。但是,学校中仍然夹杂着一些旧的封建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的自由散漫无章法的陋习。为了更好的解决北京大学的思想组织建设问题,他提出要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并且要求国家有关领导来北京大学作报告,向国家提议大力开展政治思想运动。

2. 改造运动初见端倪

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同志做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周恩来结合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和思想改造的体会,着重阐明了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周恩来循循善诱、富有感染力的报告,使知识分子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教育。在报告中他指出:“大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自己。我想,凡是要求学习的人,都应该有这样一个起码的认识。当然,改造需要时间,一下子要求很高、很快,这是急躁的,不合乎实际的。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①他认为对待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的立场,不能操之过急,过急改造就会伤害知识分子建设新中国的热情之心。并且对于目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的态度进行了分类,他高度赞扬了一些知识分子积极加入共产党队伍的行为,告诫中间态度和只同情但不参加共产党的一些知识分子,政府可以等待加入,不是强硬态度对其迫害。

我们必须承认周恩来总理对待知识分子改造的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密切关注的。周恩来同志在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论知识分子问题》一文中对知识分子改造问题做出了总结。“自我改造是为了进步,是光荣的事情。现在大家肚里有气,是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帮助不够,要把这个扣子解开。”②周恩来在文中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定义肯定了其合法地位,并且对于目前知识分子做出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在文中他提出党要领导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工作,并且对于知识分子自身的改造提出了若干的希望。

3.改造运动大力发展

1951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的指示》,要求在学校教职员和高中以上学生中普遍开展学习运动,号召他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联系自身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此后运动由教育界逐渐到文艺界和整个知识界,1952年秋基本结束。

三、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改造运动评价

一百多年以来,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先进的群体为中国革命、民主、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都应该受到尊重,它关乎着中国能否在21世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能性。

历史已经过去了50多个春秋,这场运动为我们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者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政策,根据自身情况需要,将知识分子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这次运动,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建国初期对于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重要意义。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正是为了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从而保证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随着思想改造运动的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结合之后,对知识分子改造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思想批判到政治上的批判,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发生变化,学生可以随意的歪曲和批判老师,知识分子开始自我的否定和人格的分裂。此项运动总的来说满足了当时知识分子重新学习的要求,也适应了国家当时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透视历史在运动中看到了不和谐的因素的产生,操之过急、要求过高、方式简单粗暴,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感情,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纵观历史风云,我们开始发现党对于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瞬息改变,我们更多的是惋惜、是绝望。我们事业发展中需要知识分子时,我们看重和他们的协调关系。但是形势一变,我们就开始冷落、仇视,不再重视他们。政策的断续性、实用的功利性让知识分子开始越来越多疏远自己的国度。21世纪是一个需要人才需要创造的时代,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重新发现知识分子的问题,采取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来肯定知识分子的作用,迎接全球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不断加强的国际背景中,我们能否挑选出适合中国发展的人才,能否合理的运用好人才,能否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支持和鼓励人才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中国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5)〔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周恩来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

196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