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研究

2013-12-29 00:00:00田田
理论观察 2013年1期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微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置身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环境中,探讨“大众化”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提高理论宣传和教育成效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微时代;微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10 — 02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已成为一种新的人际传播方式,显出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微博,又叫微博客,来源于英语词汇Micro Blog,它更加突出“短小、灵活、快捷”的特点,通常被限制在140个汉字以内,用户能够通过微博融合的多种渠道(包括网页、手机、即时通信、博客、SNS社区、论坛等)发布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的信息,具有内容碎片化、使用方式便捷、传播迅速、交互性强等特点①,并实现即时分享。

在我国,2009年微博开始兴起,之后发展迅猛,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到2011年,微博用户井喷式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数量达到3.88亿,占网民总数的72.2%,其中微博用户已达2.74亿,较2011年底增长9.5%。

如今,微博正在发展成为舆论传播的新载体、新阵地,已超越论坛成为第二大舆情源头,显示着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的微时代已经到来。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微博传播的必要性

“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②其实“大众化”就是指对大众化的对象,用大众化的语言,传播大众化的内容,这就要求在传播时,用语不能“深奥难懂”,要用“老百姓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理论”走近大众。

(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由于微博入驻门槛低,“人人都有麦克风”,使其信息泥沙俱下、真假难辨,谣言滋生蔓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疯狂在互联网上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影响深远。在互联网环境下,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碰撞更加频繁。微博的适时出现,激发起人们的交流和表达热情,日益成为人们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工具和平台。

因此,面对当前复杂恶劣的形势,我们必须要抢占微时代的信息传播阵地,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果来武装自己,加强理论引导和解惑功能,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微博传播的新途径、新方式,使微博成为我们抵御西方腐朽思想、封建残余的反动思想和其他不良思想侵袭的牢固阵地。

(二)更具贴近性,有利于增强传播效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并将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使之能真正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而微博正是大众化的产物,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播内容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可极大地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空间,而且微博具有双向交互的特征,有利于在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进行广泛自由的交流,将相关理论与具体、实际的社会活动相结合,从而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因此,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微博的语言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更加贴近网民和群众,也更贴近生活和实际,从而更有利于增强宣传教育的效果。

(三)有利于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引领网络舆论

2011年,微博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建言献策的渠道,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政热点的关注需求。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建立官方微博,抢占信息传播新高点,通过微博的形式发布公共信息、收集民情民意,成是“网络问政”的一种新形式。

抢占微博这一信息高地,加强微博建设,推广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化理论对网络舆论的“引领”,构建以中央、省市、地方、区县、乡镇甚至街道党组织的微博传播体系,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引导微博舆论,加强社会稳定,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政府部门北京微博发布厅,北京几十个党政部门集体发布信息,还有“上海发布”、“微成都”等。

(四)有利于塑造政府形象

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沟通手段, 微博问政已成为党和政府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民众维护权益、表达意愿、参与监督的重要方式。各级党政机关对于在一些社会问题,不回避,反而给予高度关注,有利于重塑党政机关的形象。比如,2009年11月21日,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云南省政府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第一时间对事件做出简要,用具体行动来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现实基石。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微博传播的现状

(一)微博开通数量明显不足

据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客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客总数为50561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客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客18203个。”其中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等领导干部开通实名微博,更是引起了网民的微博围观。

可以看出,微博已逐渐受到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视,党政机构微博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据人民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260.2万名,党的基层组织总数达402.7万个。3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出,目前党政微博在开通数量上还明显不足。

另外,笔者通过网络调查发现,专门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微博数量可谓是稀少,一般为各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微博,但受关注程度还很低,粉丝数量不多,最少的仅为13人。

(二)微博传播效果还有待提升

当前,党政部门开通的“政务微博”数量繁多,除了几个知名度相对较高的“政务微博”受到广泛关注外,绝大多数的影响力都十分有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较差,网友关注度普遍较低。

发布的信息数量和内容也影响着传播效果,原创内容较少,多为转发微博,以官话套话、会议转摘等内容为主。另外,有些党政微博形式单一,内容更新缓慢,数量仅为个位数,传播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可以理解是一场“做秀”行为,甚至有些微博还是2010年更新的内容;也有一些微博对微博粉丝提出的问题,采取了回避方式,互动性差,明显是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不重视、人员配备不足、自身理论修养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瓶颈。

三、 微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微博的发展,不仅拓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渠道,丰富了大众化传播的手段,对大众的吸引也大大增强。因此,微博参与主体应认真探索微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策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博传播生态。

(一) 加强微博建设,避免形式主义

面对当前微博的发展趋势,我们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微博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除了党政微博以外,还要加快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微博,进行准确的内容定位,要有独特的视角,制定相应的机制,及时发布信息,开展沟通互动,了解社情民意,引导社会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避免形式主义,还要不断提升水平,满足大众的个性化需求。

在此方面,也有一些微博做得较有特色。如“首都百万师生微党课”微博已有50583粉丝,通过“微直播”解读十八大报告,“微访谈”传递专家学者观点,“微展示”走近高校学习活动,“微课堂”普及党的知识和经典著作等。在“首都百万师生微党课”微博中看到,“聚焦”“人物”“观点”“声音”等栏目中,已经有不少师生参与讨论,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 多媒体传播方式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活动过程中,要注重与现代宣传手段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多媒体特性,结合微时代“精、短、快”的特征,除了建设好微博平台之外,还可以利用微视频、微电影、微文本、图片、手机报等形式,用“大众化”的表现方式,进行全媒体、全方位、多视角、多手段地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内容更加立体、形象、生动。比如,由益阳市委的政务微博——“益阳政研”,已拥有66万粉丝,成为益阳党务公开的新窗口,针对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众及流动人员,以手机短信平台为主要手段,定期发送本地党务公开有关信息等,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 以人为本,传播内容和方式要有贴近性

另外,还要突出微博短小精炼、多样化、生活化、平民化和及时互动的特点,在传播内容上要充分利用140个字的有限空间,少用深奥难懂、枯燥无味的文字,力求将“理论宣讲”改为“互动对话”,用网民易于接受和产生共鸣的方式及时传达信息。比如两会期间,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微博发表提案与网民沟通,受到了网民的广泛关注。

(四) 提升传播队伍的专业素养

纵观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微博传播的一些问题,传播队伍缺乏专业素养已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传播,如何把握好传播的角度,如何正确解读相关论处,如何进行多媒体传播等等,这对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播队伍除了要掌握相关新媒体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媒体素养和专业理论功底,能够针对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深刻剖析,帮助人民群众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解决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参 考 文 献〕

〔1〕许丹.微博阵地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

〔2〕刘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途径 〔J〕.电化教育研究,2011,(07):10~14.

〔3〕袁君, 熊永兰.如何以网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人民论坛,2010,(35).

〔4〕梁晓莹.政务微博传播效果与技巧〔J〕. 新闻前哨,2011,(09).

〔5〕刘稚 ,张亚,岳才勇.微博:助力网络问政〔J〕.信息化建设,2011,(04).

〔6〕赵付科, 李永健.微博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探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7〕 申云兰.问题与对策:新媒体环境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8〕谢进川.关于微博政治传播的几个问题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12,(09) .

〔9〕刘朋君.微博兴起下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9) .

〔10〕 马永春.论微博的弊端及规制——实名制下微博使用的积极意义〔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9) .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