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国能源资源行业并购成功的一年,也是我国能源企业全面“走出去”的成功之年。去年12月7日,中海油以151亿美元的交易额成功获得加拿大政府批准;7月24日,中石化宣布斥资1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塔里斯曼能源英国分公司49%的权益;国家电网在2月以人民币32亿收购葡萄牙国家电网公司25%的股份。
说到中国能源企业的“走出去”,基本上就是购买能源。的确,全世界能源充裕与不充裕的国家和地区,遍布中国能源企业的足迹。因为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阶段,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这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不断增加的能源进口量就是现实的例子。2008年中国还是煤炭净出口国,今年的煤炭净进口量预计接近3亿吨;石油1995年成为净进口国后,2012年进口也将接近3亿吨;天然气2006年成为净进口国,2012年净进口预计超过1000亿立方米。持续快速上涨的能源需求和国内各类能源资源的日益稀缺,迫使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寻找能源资源。但是,中国的能源企业应该有更大的志向,从简单的“走出去”购买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大型跨国公司。这将是发展的必然,需要能源企业更主动积极的准备。
可以预见,市场空间决定了中国的能源企业将成为全球500强,并在全球500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进程,除非政府强行拆散。这个过程可能是有意识在做,而更多是发展的必然。可以预见,中石化大概只需要10年或者更少的时间,就有可能超过壳牌,甚至超过沃尔玛(2010年中石化和沃尔玛营业收入相差约2倍),成为全球营业收入第一的企业。理由其实比较简单,为了满足中国年均增长6%的石油需求,中国石油公司的规模必须保持相应增长,如果没有其他意外,中石化的规模可能在7至8年的时间内扩大一倍。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能源公司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其能源市场相对饱和,想做大,必须寻求其他海外市场。对他们来说,海外市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主要的增量市场还是在中国。那么,只要中国政府不拆分国有能源企业,或者把一部分市场让给其他国家的能源公司,中石化成为全球500强的第一,基本上没有不确定性。
可见,现阶段中国能源的快速发展,将使中国的能源企业率先成为全球大型跨国公司。
还有一批必然要“走出去”的能源企业,就是中国的能源设备制造公司。目前全球火电、水电设备制造商中,中国的规模和实力非常强。事实上,中国只花了2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个30万火电发电机组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成功转变为技术水平和价格均领先世界的电力设备制造大国。以水电为例,为了完成国家承诺的2020年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5%的目标,今后十年将集中上水电,大致有1.5亿千瓦,中国会有1.5亿千瓦的设备能力。但到2020年以后,中国的水电资源开发得差不多了,这些产能何处去?因此,水电设备制造商“走出去”就是必须的。从现在开始,中国的电力设备企业就应该开始重视国际市场,尤其是配合大型能源企业的“走出去”,这样才能抢占先机;当中国市场潜力饱和之时,还能依靠全球市场,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目前中国能源公司“走出去”的定义应当扩展,“走出去”的战略应当相应改变,除了买资源,还应当有成为领先全球500强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意识。其基本含义是,中国能源公司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将不单单以资源为导向,而是将设备制造、工程管理和能源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比如说在其他国家开加油站,建设发电厂和电网。与之配合,中国大型能源设备制造商也将充分发挥其技术、价格优势,在全球设备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最大瓶颈,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公司的全球战略意识和一大批拥有国际经验的人力资源。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完成。因此,中国能源企业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制定全球跨国公司的中长期战略和相关制度,做好长期规划和相应的人员培训。争取能够在未来五到十年内,稳步向全球大型跨国公司转变。
中国能源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应的国家配套政策与战略支持。能源企业“走出去”购买资源,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因此,更为大范围的能源“走出去”,可以减少“走出去”的敏感度。正如其他国家的能源企业进入中国一样,是一个比较自然、市场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