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资本市场建立初期,面对千千万万国有大中型企业需要大面积扭转长期亏损的局面,政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将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募集大量资金的机会,以额度分配,或放宽条件、优先审核等方式,将大批处于困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拉进资本市场,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
有些企业上市后,转变了机制,并充分利用获取的社会资源经历努力,扭转了困境,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当今中国资本市场的脊梁。也有一些企业上市后仍抱住国有体制不变,不能主动在市场中寻求发展的机遇,花光募集的资金后,重又陷入困境,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转连续亏损的局面,被戴上了ST的帽子。
有进,有出,流水不腐。失去上市基本条件的公司应该退市,这是资本市场应该严格遵守的原则。考虑到资本市场初创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需要一段时间的正确引导,风险判断和风险承受能力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提高,2001年才开始实施退市规定。2002年第一次有7家上市公司成批量退市,事先各监管部门采取了充分的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应对公司退市后广大中小投资者群访、诉求。可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退市反应平淡,没有发生过激的行为。出乎监管部门的预判,这说明多年来,广大中小投资者逐渐对市场有了正确的认识,只要规范明确,风险揭示充分,操作稳妥,退市常态化是被广大投资者认可的。
时隔十年,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了退市制度。制度中规定:公司退出主板市场,还可以选择非主板市场交易,而且一旦恢复主板上市的标准,还可以回转。为退市公司开辟了稳妥的出路,广大中小投资者又经历了市场的洗礼,对市场认识更加深刻,对投资理念更趋于健康,对投资风险的判断和承受能力有了更进一步提高。此时,无论是提高市场功能最大化的需要,还是良好的市场环境保障,都是推进退市常态化的有利时刻。
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周期性的。企业在不同的周期内,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主观判断和决策决定了企业的荣辱。
上市公司一旦被戴上了ST的帽子,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救助措施,救助的主体可能是上市公司自己,也可能是公司的大股东,或者是没有关联关系、想要借助对ST公司进行重组达到借壳上市目的的公司。
公司的救助活动实质是对公司进行重组的活动。对ST公司的重组过程,也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对中国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提高效益的过程。ST公司重组会采取产业转移,资产置换或注入,债务重整,股权、资产结构优化,产品升级换代等有效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增加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资产规模。增强了公司盈利能力,使公司股份价值增值。ST公司重组的过程,正是广大投资者挖掘潜力股票的过程,ST公司重组成功,正是广大投资者收获的时候。
过去长时间以来,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没有常态化,一群ST公司长时间占据市场的一个角落,由于信息披露不及时、不真实、监管力度不够,不时会刮起恶炒ST公司的风浪,使少数违规者获取暴利,广大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
上市公司退市常态化,会推动ST公司重组的步伐。ST公司积极的重组行为,为投资者提供了挖掘“宝藏”的投资机会。重组活动中,“土鸡变凤凰”或“土鸡变死鸡”的案例会时有发生,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一定会吸引一些投资者的参与。怎样防止以前恶炒ST公司的问题再次出现,是监管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一定要采取严历的措施,防止出现恶炒ST公司的苗头。为此,必须做到如下几点。必须严格执行退市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使应该退市的公司处于“待定状态”。信息披露要真实、及时、详尽,对重组背景、重组主体、重组涉及的法律与政策和约束条件、重组框架方案、重组实施步骤等都要在重组的不同阶段充分地披露,使广大股民在平等的条件下,充分地了解重组过程,独立判断公司重组走向、潜在的价值,自主选择是否购买、何时购买公司的股票。要引导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通过学习,掌握分析能力进行理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