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
Jan 12th, 2013
还原全球房价真相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房地产泡沫,在范围和规模方面都让人惊叹。除了“涨涨涨”,似乎已经不会再出现别的现象。然而自此以后,对房价的预估变得晦暗莫测,分歧多多,如一幅光影交错的动态图画,错杂着对美国光明前景的预期与对欧元区边缘经济体的黑暗论调。
在调查的18个国家和地区,房价涨跌的数量基本持平。金融危机后这几年,中国香港的房价跃升最快,政府都不得不出面给市场降温。西班牙房价则降了9.3%,是降幅最大的国家。不过,全球房价的整体趋势是下降的,即便是在房价上涨的国家,今年增速也较去年减缓,譬如加拿大的房价增速就从12个月前的7.1%降到了3.3%。
在房屋估价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分歧。评判房价是便宜了还是贵了一般会使用两个衡量标准,然后以当前估价与长期平均值(在大多数国家会从1975年算起)比较。第一个衡量标准是售租比,原理如同市盈率,衡量的是房地产投资者的收益;结果跨度很大,加拿大存在78%的过高定价,而日本房价低估了37%。另一个衡量标准是房价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也出现了很大差别,法国高估35%,而日本低估36%。
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可期。过去几年美国房价经历了快速调整,对比历史水平确实便宜:以售租比衡量,存在7%的价格低估,以房价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衡量则较合理价位低了20%。
然而欧洲市场的困境却在加深,尤其是西班牙,房价下降势头明显。其他欧元区的大型经济体也不乐观,意大利、荷兰的房价下降速度加快,法国也在短暂恢复后再次轻微下跌。而德国则成为欧元区的“异类”,房价与去年相同、以2.7%的速度缓慢增长。德国房价低估了大约17%,而低借贷成本与欧洲最低的失业率(5.4%)则有望进一步支撑房价。
加拿大则出现了严重的房价高估,特别是从售租比来看。同样鉴于不合理的售租比,新加坡和香港也可能进入房价调整通道。
当然,房价的调整需要经历较长时间。这意味着一些国家将能免于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惨痛危机,也意味着一些市场可能步入日本那样的长期低迷。各国央行也许该放下对宽松货币的指责,不然,在如此多帮助下依然脆弱的房地产市场,可能在失去依托后走向破产。
Newsweek
Jan 4, 2013
大银行:大而不能惩
去年,各大银行都很忙碌。整条华尔街全力以赴争取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的选举胜利,但是,迎接他们的却是奥巴马。伊丽莎白·沃伦,这位恐怕是美国最激烈的银行批评家,即将在参议院银行业委员会任职。与此同时,全球金融监管者们也在提高要求:2012年12月,汇丰银行同意支付19.2亿美元罚金以避免因洗钱案被起诉;瑞士联合银行(UBS)同意为操控基准利率(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支付15亿美元罚金;而在美国,布什时代的通货监理署的监管员们正在处理涉及100亿美元、14家银行的不正当抵押贷款止赎行为。
尽管上述数字很大,但对相关银行的起诉其实并不严厉,没有依法在最大程度上予以惩戒。一个给墨西哥犯罪团伙洗钱的小组织可能得受到几十年的监刑,而汇丰银行却能免于起诉,员工也都相安无事,即使他们的行为和007电影里一样。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对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的调查上。一般人都知道,干扰像LIBOR这样的基准利率会造成多大的破坏。虽然瑞士联合银行(UBS)的两名交易员被起诉,但是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丑闻本身对金融系统的损害仍不可估量。Barry Ritholtz,一位纽约的短期资本经营者、Bailout Nation一书的作者称,“银行家的罪过远比受到的惩罚深重。10亿美元在这些银行家眼里不过是一种新的商业成本”。
而在其他行业,譬如废品回收或者审计,如果有企业抱团企图操纵该行业,就会被赶出去,犯罪者也会被绳之以法。当会计事务所安达信帮助安然欺骗公众曝光后,立即被起诉并勒令停业。那为什么大银行能轻易逃脱制裁?
控告小企业有助于周围环境的更加安全和谐。但起诉高杠杆的全球性金融企业则可能引发金融违约、资本外逃、紧急抽资等。这些特殊的胁迫,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诸如瑞士联合银行(UBS)、巴克莱、美国银行等大型银行都享受着特殊身份待遇。正如美国前检查官、Bailout一书作者Neil Barofsky所言,“政府决定了瑞士联合银行(UBS)大而不能倒,也决定了它大而不能惩呀”。
虽然对于巨额罚款和奖金缩水表示了抗议,但银行业的生存状态依然相当好。根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统计,第三季度美国银行业收获了惊人的376亿美元,是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Forbes Magazine
Jan 21, 2013
纸媒奇迹
如果今时今日你想进入新闻传媒领域,却没有开拓网络业务的战略,那么,你或许应该检查一下大脑,或者早点准备好合适的“棺材”。当然,除非你是约翰·加勒特(John Garrett)。
37岁的加勒特是得克萨斯州人,出版13份高质量的本地版社区型报纸;每月,加勒特都会向奥斯汀、休斯敦和达拉斯地区总计855,000户家庭免费寄送他的报纸。其中,《休斯敦纪事报》和《达拉斯晨报》的日发行量大约有400,000份。更重要的是,这些报纸在赚钱:在1000万美金的广告收入基础上,加勒特收获了大约150万美元的营业收入;只有不到5%的业务收入来自其网站。
难道加勒特不过是躲在自己的阿拉莫(Alamo),期望成为一名孤胆英雄,孤注一掷地守卫纸媒的最后一段征程吗?媒体咨询公司——实力传播(ZenithOptimedia)的数据表明,到2015年,互联网广告将占到美国市场总额(1820亿美元)的23%,超过报纸和杂志的广告收入。事实上,加勒特不是勒德分子(十九世纪初英国手工业工人中参加捣毁机器的人),他自2005年与妻子一起创建这家社区型报纸公司起便建立了网站。“我考虑了很多线上传播的问题,”他说,“但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当地的内容,最好的挣钱方法还是通过纸质媒介。不过我们也准备好了,一旦本地内容更适合以数字形式传播时,也能跟进。”
时光回溯到2005年,时任奥斯汀商业杂志广告总监的加勒特很惊讶地发现,没有一个地方出版物对以城市为基础的媒体竞争、成本和影响力进行布局,错过了一项潜在机遇。加勒特感觉到这些被忽略的社区新闻源背后存在巨大商机。“不知道你在对谁说话不要紧,”他说,“反正每个人都对交通道路和税收感兴趣。”但是,应该用什么媒介工具来传播这些新闻,又该如何进行传播呢?
加勒特设计了一种全彩照的小型画报,计划向订户每周发送一份,每份收取1美元。但是,他很快意识到没有人会为此埋单。于是,他决定创办起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报纸,免费寄送给社区的每一户家庭。而报纸的收入主要来自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包括商业广告,以及社区内的买卖、租赁等信息。对于报纸的成功,加勒特笑言,“公司推动了名为美国邮政服务的技术进步”。
不过,加勒特的成功或许是不可持续的。纽约市立大学的新闻创业中心主管杰夫·贾维斯认为,“加勒特开创的这一模式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将来必将遭受同样的广告互联网化压力,而且美国邮政服务提高收费也会增加纸媒的投递成本。”
The Week
Jan 14, 2013
苹果历史性见顶?
有媒体称,由于需求低迷,苹果削减了对iPhone 5组件的订单,导致投资者对苹果股票的抛售。该报道还在文末附上了日本日经新闻专线一篇同样谴责苹果的报告,该报告声称苹果一季度削减了一半的显示屏订单。
报道一出,苹果股价立刻跌破500美元,而2012年9月苹果股价还在705美元的高位。两篇报告加重了苹果正因三星丧失市场份额的担忧,采用安卓系统的三星Galaxy系列手机似乎正在代替苹果成为全球最流行的智能手机。2012年第三季度,苹果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14.6%,较去年同期的23%下降不少。而随着中国华为等企业不断为新兴市场大量生产廉价智能手机,苹果势必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需求下降肯定会导致苹果命运的转变,其实,过去几年苹果公司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如何满足市场对于iPhone的贪婪需求。分析师警告称,这些关于苹果走向衰亡的报告是不成熟的:苹果也许的确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销售额,但这只是暂时的。很可能到了下季度,iPhone 5s就能卖出很好的销量。而且目前都只是猜测,要等苹果公布收益报告才能分晓。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短短几个月后,以前由苹果掌控的智能手机市场或将变得更具竞争性。对于苹果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讨论十分热烈,很多分析师认为苹果可能以大量炮制廉价版iPhone这种自毁品牌的行为来与三星等竞争对手抢夺市场份额。这就再一次向苹果提出一个盘桓已久的问题:失去了斯蒂芬·乔布斯,苹果还能创造出惊人的新产品吗?
Director Magazine
Dec 2012
Jan 2013
英国的危险信号
去年秋季,预算责任局(OBR)调低了英国的经济增速预期。从2012到2014年分别增长1%、2%和3%降到了几近0、1%和2%。不过,2015年大选之后的经济预期依然强健,估计2016年有2.7%的增长,2017则为2.8%。这些数字较之猜测略高,但依然是清晰的警示信号。
如果GDP增长明年无法提速,当前对公共财政的估算就失效了,需要在2015年大选前重新计算。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很可能达不到预定的财政目标。循环调整的当前预算不会变成盈余,而作为GDP组成部分的公共部门债务可能持续增加。
鉴于英国GDP多年的疲弱表现,应假设存在产出缺口。根据预算责任局的最新预测,2012-2013年产出缺口占GDP的3.2%,2013—2014年为3.5%,而2014—2015年则是3.3%。
英国董事学会的预测与之有些偏离,他们重新考虑了支撑产出缺口计算的要素——考虑到过高的税收,过多的监管和债务,因而对英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趋势更加悲观,认为年度潜在产出可能已经降低了约1.5%。
当然,预算责任局和英国董事学会可能都估计错了,可能金融市场和工商业界都相信欧元危机过去了。果真如此的话,之前搁置的很多投资与招聘计划就会在今年铺天盖地般展开,导致经济增长超过英国董事学会的预期,也早于预算责任局的估计。
那么,今明两年的短期前景如何呢?或许在1%—1.5%之间。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 2013
Burberry:百年老店复兴
在安吉拉·阿伦茨(Angela Ahrendts)就任Burberry CEO之前,这家百年老店正由于过度依赖品牌授权,而逐渐丧失独特魅力。出路何在?答:集中化设计与革新传统的核心产品。
那时是2006年6月,正值奢侈品行业全球范围内迅猛增长的时候,然而Burberry作为一个以防水风衣(Trench Coat)闻名的百年老牌,年增长额仅有2%。阿伦茨发现,Burberry在全球扩张中失去了自己的重心:23家品牌授权经销商经营业务各不相同,分开看没有问题,合在一起却显得缺乏重点——没有一种产品是独一无二、人人想要的。
为了成长,为了分得奢侈品竞技场上的一杯羹,Burberry开始了一场艰难征程。
品牌独裁者。为了成为纯正的国际一线奢侈品牌,收拢分散的产品设计与生产权,阿伦茨指定克里斯托弗·贝利(Christopher Bailey)为Burberry的品牌独裁者,并告诉整个团队: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件产品都必须经过克里斯托弗的审批,没有例外。随后,Burberry将所有设计工作集中到英国本土,由克里斯托弗全权监管;关闭了美国新泽西工厂和英国威尔士生产Polo衫的一家工厂,将资金投向英国约克郡卡斯尔福德镇的生产基地,这里是Burberry最经典的防水风衣的诞生地。
掌握品牌核心。Burberry拥有156年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士兵就在战壕中穿着Burberry的防水风衣,其后数十年,这款风衣成了英伦文化的一部分。奢侈品企业以单个产品起家后扩大经营的案例不少,路易威登原本就是凭借旅行箱出名的。这些品牌扩大经营后,仍然把最初的核心产品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然而Burberry却是行业内惟一一个没有很好利用品牌历史底蕴的奢侈品公司。意识到这点后,阿伦茨召集公司管理层整理思路,雇佣咨询公司提供竞争对标分析。分析结果肯定了上述认识,指明了Burberry的前进方向:强调并发展传统核心产品,不断革新并作为Burberry的经营中心。
转型回报。Burberry公司的转型得到了回报。如今,服装业务占到总业务的60%,其中外衣类占了一半以上。2012财年结束时,Burberry总收入达到了30亿美元,经营利润6亿美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