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庭档案中,有一张经过修裱的毕业证书,每当看到它,往事就一幕幕地呈现在眼前……
1950年我毕业于辽东省盖平县(今辽宁省盖县)第二中学,因为盖平县第二中学只有初中部,所以我想考一个好的高中,将来读大学。我很幸运,经校领导研究决定,我被保送到沈阳市第二中学读高中,当时保送的学生共4 人。
沈阳市第二中学是一所高级中学,没有初中部,位于沈阳市小河沿。校门向东,北楼是大礼堂,南楼是校部办公楼,东、西两座教学楼,中间东西两侧平房是宿舍和食堂,西院是一个大操场,这个校址是张学良将军建的“同泽中学”校址。当时有男女同泽之说,在大东门里还有一个“同泽”,当时叫沈阳市第三中学,因为只招收女生,所以大家又称其为“女同泽”。
我们这期共招收高中一年级13个班,我在高一辛班(当时按甲、乙、丙、丁等分班)读书。
学校师资优秀,教俄语的是一位年长的苏联人,叫科尔巴阔夫,当时他也住在校内。因为我是住校生,所以晚上经常到他那儿去问问俄语,相处得很好。蒋巍老师年轻,代数教得很好,俞柱老师教生物学,我是他的学科代表,我们师生之间相处得很好。
校长是从延安来的女干部叫栗玉,经常在大礼堂给全校师生做报告,她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大家,也常讲一些革命道理和政治理论,以及革命故事,很受大家的爱戴和拥护,威信也很高。不久,她调任沈阳市教育局局长,田泽长任校长。我的毕业证书上是田校长的印章。
1952年在沈阳市青年公园附近建立一个新校舍,全校迁了过去,那就是现在的沈阳二中。同时,在铁西区也建立了一个同样的学校,便是如今的沈阳四中。新校舍建立后,设立了特别初中班,学员是越南、泰国、缅甸等地的华侨子弟,我们同住在一个宿舍楼里。
回想那个时期,学校坚决贯彻执行“德智体”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德的教育方面,除学习政治课之外,经常听校长的政治报告和有关专家讲政治课。每周还有一次生活会,以班级为单位,表扬好的,批评有错误的。大家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政治觉悟提高很快,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不少,积极分子也很多。
1951年,为保证抗美援朝的胜利,学校动员学生“参军参战”,即是参加人民解放军到朝鲜参战,当时报名者很多,但选上的很少。
1952年,沈阳市开展“五反”运动,学校组织了学生工作队、文娱宣传队。因为我爱好二胡,所以被选为宣传队队员。我们活动在沈河区的大街上,女生演唱,我们伴奏,为“五反”运动做了一段工作。当时正在修建大伙房水库,暑假期间,学校组织文娱宣传队,去大伙房水库演出。
学校以学习为主,学校配备了优秀教师,学生学习也非常努力。课堂注意听讲,晚上自习时间努力学习。除此之外,由于我家在盖县,星期天经常去辽宁图书馆看书。那时主要抓理科,什么“范氏大代数”、“达夫物理学”等读了不少,收获也很大。因为那个年代没有什么课外补习班、家庭教师,全靠自己努力。所以我的学习成绩很好,毕业证书背面的成绩全是优。
我自幼爱好武术,8岁开始习武,参加过很多表演。读高中时,我把单刀也带进了学校,晚上自习之后便在院内练习武术,三年来一直没有间断。有一次,我们体育老师和我研究武术,他不相信我有什么功夫,便和我动了招法,结果我胜了他。他鼓励我永远向前,千万不能丢掉,我一生也没忘记这个教导。所以我身体特别好,工作学习精力充沛。
那时候,机关团体、工厂学校都提倡跳交际舞,学校每周末晚上开一次舞会,号召大家参加。我不会跳,但也响应号召去学什么“三步”、“四步”等等。平时也有一些文娱活动,比如:诗歌比赛、球类比赛等等。总之,文娱活动不少,目的是使大家身心健康。
高三下学期,大家讨论的中心便是将来干什么。念大学是肯定的。因为那时,党号召我们读大学,而且全部公费,吃、住、书籍、讲义全不用自己花钱,由国家供给。而且国家正需要各种人才,让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努力奋斗,但是学什么专业就各有不同的想法了。我受斯大林的“机械制造是工业的核心”的影响,要为祖国工业化做出贡献,所以产生念机械制造专业的想法。有的同学想学建筑专业,为建设新中国出力,也有人想学文学等等。
记得高考那天,我住在二中宿舍,考场在沈阳三中,又没有公交车,天上下雨,地下积水,我们光着脚步行几公里,坚持去参加高考。那年,东北地区的学生只能报考东北的大学,所以只有哈工大、东北工学院、大连工学院三个学校可以选择。什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不准报考。哈工大学制六年,太长。大连工学院也很好,学制四年,所以我报考大连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不久,在报纸上刊登了录取名单,随后又寄来了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还特别写上了,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路费。我报到后,院方让我在三个专业中(机械制造、造船、化工机械)任选一个,我仍然坚持选择机械制造专业。
我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证书和高考录取通知书都保存完好,存入家庭档案。闲暇时拿出来看看,回顾往事,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无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