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极”力量的真正崛起,是2012年中国内地电影的主题词和关键词,继暑期档的《画皮2》之后,《人再囧途之泰囧》在贺岁档票房上的惊人表现,正式宣告了这一时代的到来。《泰囧》的成功之道,正是中国内地喜剧电影完成了产业上的一个大升级,它不再是段子所凑成的影片,而是类型化元素大放异彩的、精心构建的一个喜剧模式。
今年的贺岁档刚一启幕,冯小刚和陆川就未能保住以往中国内地贺岁档双赢的惯例,《1942》《王的盛宴》均远远落后于双方预期票房,华谊上《1942》时雄心万丈的“过10亿”悄然成了一个业界笑话。而《少年派之奇幻漂流》愈战愈勇的势头,和《人再囧途之泰囧》不可思议的票房表现已经传达了观众迫切的愿望:我们要好看的电影!
贺岁档来历和功用:迎合主流观众图乐需求,制造票房佳缋
何谓贺岁档?相信过往的香港电影人和香港电影已经给了我们充分的启迪和示例,以上世纪80年代初新艺城和嘉禾的贺岁片之战为开端,随后形成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里的一些明星都会自发地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地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多年来,许冠杰、成龙、洪金宝、麦嘉、黄百鸣、周星驰、周润发等演员,《最佳拍档》《最强喜事》《福星高照》《家有喜事》等系列电影均让观众耳熟目详,使其完全接纳了贺岁片的提法。
好莱坞则称呼类似档期为圣诞档,是一年中仅次于暑期档的大档期,功用除了收揽票房,同时还起到了奥斯卡颁奖季的作用,而香港电影的贺岁档则有所不同,几乎为华人世界缔造了一年中最独特、最重要的档期,主打的就是票房牌,沿袭至今。这类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内容上也基本满足以下两点:首先是喜剧,其次有知名明星扮演。这完全是经济发达后,市场对电影的自发需求,因主流观众在一年结束,喜迎年关之际,追求的正是轻松、愉悦、欢乐、祥和,最好有个圆满祥和的大结局。
内地则是在上世纪末冯小刚的冯氏喜剧电影崛起之际,及2002年张艺谋拍摄的古装大片《英雄》正式掀开了贺岁档电影的帷幕,虽部分延续了香港的做法,但也带着更多的特点:不一定是喜剧,类型更多元化,题材更厚重、喜大制作大投入;最好档期用行政手段留给票房表现最好的导演,同时更具票房野心。贺岁档也不仅仅是岁末春节才开始,而是提前到11月末,滞后到春节过后。十多年来,港台合拍的贺岁片和所谓的“中国式大片”大部分都在这个档期粉墨登场,其他中小成本电影唯恐避之不及,就连好莱坞大鳄们也在这个档期受挫,《金刚》《007》系列、《哈利·波特》俱都不敌中国导演在这块“自留地”上的耕种,直到2009年末《2012》和《阿凡达》的呼啸冲击,中国内地票房榜上第一次有了单片过10亿的概念,中国电影业也第一次在贺岁档期真切感受到了好莱坞大片的冲击。
过往贺岁档的三大势力:合拍片、中国式大片、好莱坞A级制作
从中国贺岁档诞生以来,有三股势力先后加入,随后在新世纪十余年来纠缠厮杀,互不相让,相比一年内其他档期,交战更为惨烈,其效用等同于发达国家的暑期档。
因本土影市萎靡而北上寻求机会的港台导演,他们最早启动了贺岁档的概念,深谙此道,所以运作最为流畅,大捞其金,但也因为其过度炒作旧题材和旧概念而日益被内地观众所不喜,近年来,除了《投名状》和《龙门飞甲》,其他贺岁片几乎没有进过内地票房前三甲,大多都是用低廉成本捞点快钱,尤以黄百鸣、王晶、刘伟强为甚,烂片不断。
另一股势力则是以冯小刚、张艺谋为首的本土势力,他们的影片因为其个人独特风格和响亮招牌而受内地观众青睐。大多在制作和宣发上都“用心良苦”,即使影片在上映后饱受争议,也总能博得眼球来年再度归来,循环圈钱。
最后一股势力则是好莱坞大片日益全球化的战略而渗透进中国内地影市各档期,而且造成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少年派》就是一例,它在北美本土的票房尚不及中国内地,也不算是好莱坞年度最精彩的影片,但在中国市场上,即使面临档期不好、上映场次被对手完全盖过等劣势之下,犹能反败而胜,可见好莱坞A级制作之精良,这又催发了中国市场对好莱坞制片厂商日益加剧的吸引力,相信他们绝不会放过这块香饽饽。
曾几被贺岁档所忽视的新晋草根导演宣告了“第四极”时代的到来
《人再囧途之泰囧》杀人贺岁档的成功则宣告了第四股票房势力的到来——中国新晋草根导演们,他们大多从电视圈、广告、MV导演升级而来,而不是之前曾被人们寄予厚望的第六代。而中国日益增长的银幕数量则为他们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空间。
其实从去年开始,《失恋33天》的3.56亿票房已经有了这股势力的前兆,业界当时都觉得这片是黑马个例,且不在真正的贺岁档期放映,所以大家仅忙着研究它为什么成功及所谓的“光棍节效应”,意图在接下来的每一年都复制这个成功,却未能意识到这是一股中国影坛新势力崛起到来的前奏,它是必然会再度出现的,只是不一定会是“双十一”,有可能是“双十二”,也有可能是“双七七”,《人再囧途之泰囧》和《画皮2》印证了这点,同时也极可能会包揽2012年国产片票房的状元榜眼。与其钻研在哪个档期会复制其辉煌,还不如真正研究这股势力下的真实图景,这才能把握其规律和成功之道。
《失恋33天》《画皮2》《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导演滕华弢、乌尔善、徐铮加上之前的宁浩,几乎全部来自电视圈和广告圈,他们不像第六代背负太多的时代责任,也没有科班出身那种矜持清高的习气,但他们懂得精研商业类型片的流变,也懂得迎合观众真正的需求。他们一路打拼过来,靠的是现实所给出的教训和经验:在贺岁档上,香港80年代到90年代那一套不灵了,明星效应并不一定会得到彰显,除非有个好故事;好莱坞才是应该学的王道,尽量拍摄紧贴现实和时代的电影,时下最重要,年代戏若功力未逮,则能不碰就不碰。
于是乎,这些导演加上提携他们的,在中国内地票房大战的血海腥风中依旧能挣扎至今的,那些开始懂得电影市场的制片公司,会在策划时就接近观众当前所关心的时势与事物,并为此精心打磨,伸展类型片的空间,有人称呼这些导演“接地气”,事实上这只是片面的说法,好莱坞大片接中国的什么地气?不一样卖得火爆?商业片关键不是说“接地气”,实际那是文艺片和纪录片才最为迫切需要的。对类型片的探索和商业元素搭配一定要有独特的心得,加上制作时的用心,方能驾驭观众。好莱坞的成功其实和这些草根新晋导演们的成功是同一个奥秘。
第四极势力未来几年将同时吹响进军票房和文艺的号角
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观众的口味也在改变,他们正在利用手中每一张电影票所汇集起来的力量,将那些贪婪、粗糙、狂妄自大的电影驱逐出电影院和市场。今年的贺岁档里,《血滴子》和《大上海》的票房战绩情况恰恰佐证了这点,哪怕前者的监制是号称香港最懂得内地市场的陈可辛,哪怕后者是王晶这几年最为用心制作的电影,但烂片如云导致逐步失去信用的后果让他们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无间道2》里那句经典台词正印证了这批北上的香港导演心头之百般滋味:“出来混的,迟早得还。”
我们观察到:最近两年来,在内地影院中,传统的“中国大片”模式正在明显失效,以后占据票房半壁江山的将是各种类型片导演和真正优秀的文艺片导演。第四级势力和其他三股市场势力的角力已然开始,这场战斗将漫长曲折,但新晋导演们的号角已经吹响,他们将完成新兴的中国电影走上百花齐放、健康发展道路的新使命。我们将这3年内以诚恳真切的态度制作电影,努力为观众奉献好电影的新晋导演分为商业、文艺两个领域为大家介绍。
商业篇:
徐铮:197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其最先为公众知晓的是他那喜剧演员的身份,电视剧方面代表作有从《春光灿烂猪八戒》开始红到现在的《大男当婚》,电影方面代表作有《疯狂的石头》《爱情呼叫转移》《疯狂的赛车》《人在囧途》等。然而其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却是其导演处女作《人在囧途之泰囧》上映21天累计票房突破10亿元人民币,观影人次超过3000万人,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首周票房、单日票房、累计观影人次等多项纪录,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票房过10亿的华语电影。演编导俱优,前途不可限量。
乌尔善:1972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9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退学,第二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广告系,与李蔚然是同班同学,毕业后从事广告导演工作,多次获得国内外广告奖项,逐渐成为内地最具号召力的广告导演之一。2011年其电影处女作《刀剑笑》引起了业内强烈的反响,获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2012年暑期档里,其执导的《画皮2》成为华语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续集电影并票房收入达7亿,称霸暑期档。乌尔善擅长在电影里展现视觉效果,被誉为中国的扎克·辛德。
滕华弢:中国内地新锐青年导演,其父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滕文骥。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从事电视剧导演工作,代表作有《新言情时代》《危情时刻》《找不着北》《非你不可》《危情24小时》《双面胶》《王贵与安娜》,2009年其执导的电视剧《蜗居》在全国热播,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2011年执导的《裸婚时代》再度成为年度热门电视剧。滕华弢早年也曾麾战过大银幕,但因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不够成熟,其执导的电影《一百个……》《情牵一线》《心中有鬼》都未获得票房成功,直至2011年的11月11日,《失恋33天》大发神威,击败前后夹击的两部好莱坞大片,斩获3亿多票房,自此滕华驶被视为华语都市爱情类型片的新贵。
李蔚然:1975年11月29日出生于云南昆明,中国年轻一代代表性广告制作人。他是唯一一位荣获广告界最高荣誉“oneshow”的中国人。其广告代表作是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拍摄的作品《别人的孩子》。2010年暑期档曾用处女作喜剧片《决战刹马镇》叫板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引起圈内轩然大波,可惜狮口夺肉的壮举最后只能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总结,《决战刹马镇》票房未曾创下佳绩,但李蔚然依然是圈中最被看好前程的商业导演之一。
丁舁:粗犷、硬气、节奏快是丁舁的典型风格,从出道时的《大惊小怪》一直延续到2011年清明档的《硬汉2:奉陪到底》,但其成功的商业代表作还是成龙和王力宏主演的《大兵小将》,在2010年的贺岁档上拿到了1.5亿的票房佳绩,以后丁舁的暴力美学还能走到多远,拭目以待。
文艺篇:
王竞:1966年生于江苏。199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现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是新世纪以来最被中国电影低估的导演。作品:电视电影《方便面时代》;电影《圣殿》《一年到头》《无形杀》《我是植物人》《万箭穿心》;纪录片《水城》《爻》。曾获2004年第1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电视电影导演奖”。《万箭穿心》被普遍认为是2012年十大国产佳片之一,其主演颜丙燕更被视为来年金鸡百花奖的最有力竞争者。王竞最新作品为《大明劫》。
程耳:199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电影导演专业,当年号称电影学院的四大天王,其毕业短片《犯罪分子》技惊四座,一鸣惊人。随后他又坚持了7年完成了自己的处女长片作《第三个人》,这片和《犯罪分子》一样,强调的是在看似波澜不兴的日常生活背后隐藏的巨大的人格分裂和精神困境,曾被评论界认为是中国第一部黑色惊悚电影,但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并没有待见这部电影,票房惨败。但坚持总是有回报的,程耳第三部电影《边境风云》终于在2012年引起了广泛关注,且被很多媒体评为国产年度十佳之一。程耳有望在黑色犯罪类型片上施展自己不凡的才华。
郑大圣:1968年生于上海,成长于天津,现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其家庭是个电影世家,外祖父是戏剧家黄佐临,母亲是著名导演黄蜀芹。作品:电视电影《阿桃》《王勃之死》《古玩》;数字电影《流年》;话剧《撒勒姆的女巫》;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电影《天津闲人》。《天津闲人》被视为是2012年度中国文艺电影里最为大胆创新的,其不同时空和叙事模式交叉剪接的手法,反响不俗。最近作品为送往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的《危城之恋》。
徐皓峰:1973年生,1997年开始纯文学与传奇文学创作,以小说成名,有《1987年的武侠》《处男葛不垒》《流氓家史》《柳白猿别传》等多篇小说;2006~整理出版《逝去的武林》;2007年,他用极简的笔法写了武侠小说《道士下山》,这本书被誉为“硬派武侠接脉之作”;2011年出版长篇小说《大日坛城》;2012年出版影评集《刀与星辰》。他是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和武术顾问。电影作品有《倭寇的踪迹》,2012年入围罗马电影节21世纪电影单元的《箭士柳白猿》。这两部电影上映后,徐皓峰被视为最有希望改观武侠电影面貌的导演。
张猛:生于1975年4月,辽宁沈阳人,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参加过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研修班,长春电影制片厂青年导演,曾是赵本山春晚舞台上的御用编剧,创作的小品《功夫》和《说事儿》连续两年获得春晚小品类节目一等奖。电影作品有《耳朵大有福》《离幸福就差半步》《钢的琴》。《钢的琴》在东京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上备受好评,其主演王千源获得第23届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最新作品为未公映的《山上有棵圣诞树》。
事实上,这个名单还待扩展,还有很多新晋优秀导演目前还在路上,尚待用作品证明自己,未来的岁月里,他们将更加努力地观察中国的当下,思考历史和未来,捕捉每一个个体的生命痕迹,为这个时代留下最华丽、最精准、最让人难忘的影像。
《泰囧》是中国类型片里一个新的产业升级典型
同时,如果留意中国内地观众对哪类影片需求最旺,口碑和票房最易成功,同时北上港台导演和好莱坞也不能完全取得优势的,无疑就是喜剧和爱情两大类型。也许,如果本土新晋导演想在票房上有所作为,必须从这两个类型上寻求突破,然后再谋求其他类型的创新,以点带面,然后才能全面翻新中国电影的面貌。冯小刚当年带动内地贺岁档的崛起其实就是极好地融合了此两点,宁浩倍受青睐也是得益于学盖·里奇多线叙事的同时把黑色幽默本土化,《泰囧》和《失恋33天》的票房丰收同样印证了这个规律。
商业电影首先是商品,其主要功能是娱乐观众,如果在娱乐及格之余,还能让观众有所反思或感觉温情,那么就是一个好商业片,如果还能在片中加上导演或主演自身的风格烙印及不断翻新的花样,那么就能形成系列卖座片,这个招数百试不爽。徐峥在2010年《人在囧途》上和王宝强合作,已经相互构筑了一个搞笑组合,当时的喜剧效果和票房俱都不俗,在两位当时都不是一线明星的背景下斩获了7000多万票房,是极大的成功。《泰囧》无非就是《人在囧途》升级版,但拿捏的节奏更精准,同时又能以剧情为框架,各个段子笑料为情节矛盾和性格对立而生,不以低级的“屎屁尿”为卖点,同时也不矫揉造作,还能掺入一个黄渤饰演的角色加强戏剧冲突,其作为良质电影工业产品的效用已经凸显,具备了继续系列化的前提。
我们同时还注意到,这轮贺岁喜剧片回潮,战胜了如《1942》《王的盛宴》等其他类型的“中国式大片”,并不是简单的如10年前中国喜剧电影以纯粹段子逗乐为主的形式手段。徐峥在制作《泰囧》时实际上是学习了好莱坞《阿呆与阿瓜》、《尖峰时刻》系列、《宿醉》等片的成功之道,加入了新的商业电影元素,同时继续类型片上的探索,他在喜剧这个单一类型上,又混搭进了公路片、风光片,伦理片等元素,使得片子又好看又好笑还带一点感人,同时角色性格的两元对立继续扩大,在周星驰和葛优那种一力独撑或香港贺岁片里群星璀璨的局面外重树了这种双谐星并立、缺一不可的形式,继承了香港喜剧片在《阿飞与阿基》后久已断裂的、在这种类型片上的探索空白,可以说把各种优势都融会贯通得比较巧妙,这是一次产业意义上很重要的升级:貌似贺岁片喜剧又回归到原点,实是已经螺旋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看则相同实则不同,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是件大好事。
在贺岁档期,喜剧确是无冕之王,这不仅仅是冯小刚、宁浩、徐峥总结出来的经验,同时也是无数影坛前辈总结出来的经验,观众就是图一乐子,这点都不能满足,制片公司还去奢求票房?近几年,中国尚处在一线的导演们越来越脱离观众,各类型大片不断,投资上越来越大,剧本主题越来越杂,都想借电影说事,可惜功力又不够,最重要的是忘掉了贺岁档期最初的市场需求在哪儿。《泰囧》则证明靠拢观众需求,同时类型化才是出路,相信随着这股“第四极”势力的继续壮大,中国的电影类型化的探索会继续深入下去,到时会涌现更多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