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景勋:让支教回归理性

2013-12-29 00:00:00方易
环球慈善 2013年4期

一篇名为《新志愿者做好支教之13注意》的帖子,出自伍景勋之手。与其他支教团体热情洋溢地传播支教的使命和意义不同,这篇帖子里没有一句鼓动读者投身支教的话,而是再三叮嘱支教老师务必注意的事项。

一个小孩不停地将沙滩水坑里的小鱼捡起,扔回大海。成年人不解地问:孩子,搁浅的小鱼这么多,你一个人能捡多少,谁在乎呢?孩子不抬头,边捡边说:“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这条也在乎……”尽管这是一个略显俗套的故事,但每每有人问伍景勋支教有什么用时,他都会用这个故事大声地回答:“王志群在乎,李长会在乎,陶树军在乎,李发云也在乎……”

六年前,伍景勋辞去朝九晚五的工作,独力创办好友营支教团。在一片质疑声中,他将仅有3位教师,一个支教小学的小团体,发展到今天超过80位一线教师,20所支教小学的规模,召回失学儿童1000多名。而最让伍景勋欣慰的是,在第七个年头,好友营终于组建起一个稳定的核心团队,有8名全职工作者在广东佛山总部就职。“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度过了求生存的阶段,可以更加专业地开展工作。”伍景勋的语调里透着难以掩盖的兴奋。

●长期支教遭遇师资短缺

伍景勋,广东佛山人。浓眉大眼,带着广东人特征的宽宽的口鼻,给人的感觉就和邻家大哥一样。对这个在高中毕业后20年坚持每周踢球的大男孩儿来说,运动服是最基本的装备。

2006年春天,在一次徒步旅行中,伍景勋误打误撞走进木里,这个位于川滇交界处的小城拥有全国最高的森林覆盖率,大片保存完好的树林和草场让厌倦了随团旅行的他兴奋不已。然而当他尝试要和小朋友们打招呼时,却发现整个村里没有一个孩子能说好一句普通话。伍景勋了解到,村民曾自发修建了一所学校,然而因为缺乏教师,孩子们没有上过一天学,校舍也成了鸡羊避雨的地方。看着那些跃跃欲试想和自己对话的孩子,伍景勋萌生了创办乡村学校的想法。

2006年暑假,好友营支教团在广东佛山成立。在第一批教师开赴木里的同时,伍景勋也悄悄辞去从事了10年之久的工作。

支教在当时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在伍景勋的记忆中,2006年前后,全国有大大小小几百个民间支教团体,但短期支教是否真能对乡村教育有所裨益的疑问也在社会响起。2010年,一篇名为《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文章在网上广为传播。文章作者以乡村学生的视角和语气,历数短期支教的种种“罪状”:扰乱教学秩序、伤害学生感情、以支教为名谈恋爱、刷简历等等。“短期支教不可能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伍景勋说。在他的经验中,老师和学生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去磨合。“我们都不是专业教师,怎样教,怎样了解学生都要花时间,学生也要时间和老师取得信任。一两个月的短期支教,双方刚刚适应就要分开,成本太高,而且对学生感情伤害很大。”

由于建立的初衷是让孩子“有书可读”,好友营从一开始就定位为长期支教,每一批老师承担半年到一年的教学工作。在支教期间,老师需定期向总部提交支教心得或日志,遇上物资短缺或是教学困难也可及时向团队反映,由负责对应片区的同事协调解决。

稳定的支教团队让好友营与地方村小建立了良好的信任,但也让很多想要报名的人望而却步。好友营却多次遭遇师资短缺。伍景勋的态度是:宁缺毋滥。“招不到人比招到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要好得多。”伍景勋说。

老师“昭昭”曾经在Chxr9e3O0f4crgn+hb802g==2009年参加好友营的春季支教。“光是报名一项,就要花很多时间。”昭昭说。她不仅需要填写一份包括教育和工作经历的个人资料,还要准备一篇关于支教想法和准备的陈述,关于支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10个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完成就给定命题进行读书笔记、教学视频观后感或者备课三选一的题目。“在准备三份材料的过程中,志愿者必须认真思考支教是什么、自己是否已准备好支教这些问题。如果一个老师兴冲冲地跑到村小,支教三天以后发现不适应跑回来,对我们的学生以及整个团队都是很大的伤害。”伍景勋说,“我们要确保支教是一个理智的决定。”

●给想要支教的人泼泼冷水

在QQ群里,伍景勋自称“飞翔的伍大妈”,因为好友营的大小事务他都要经手,像大妈一样。你可以当他是居委会大妈,和他海阔天空地聊,从升学到足球,从诺贝尔奖到旅游美食,他总是笑呵呵的样子。但只要一涉及支教,他就认真起来。一篇名为《新志愿者做好支教之13注意》的帖子,出自伍景勋之手。与其他支教团体热情洋溢地传播支教的使命和意义不同,这篇帖子里没有一句鼓动读者投身支教的话,而是再三叮嘱支教老师务必注意的事项。帖子覆盖从山村生活、教育心理到与当地的关系各个方面:

请认真对待支教的孩子。山区孩子的学习基础很差,但那不是他们的责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做一点,千万别想“这些孩子没什么出息了,学不学是一样,我过来就是陪他们玩的……”这种思想尤其要不得。

不要掺和到当地的经济官民事务中。支教时间长了,当地人会向老师讲一些心里话。千万注意不要涉及到村官选举,婚恋决择,土地争议,这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与我们的初衷无关。

“没办法,关于支教的谎言太多了。”伍景勋说着,两手一摊。他所谓的“谎言”指的是社会对于支教的标签化看法:身残必然志坚,人穷必不志短,与世隔绝必也童叟无欺……“殊不知,我们也只是跟正常人打交道而已。比如,开林、开矿,村官选举这样的事情,利益分配非常复杂,不是支教老师能够处理的。”伍景勋说,“支教不光是教书,还包括怎样和当地人相处,作为一个外来人,怎样赢得当地信任而不是带来麻烦,这些都需要志愿者自己处理,我们能帮忙的很少。”

支教任务的特殊性,让伍景勋在挑选老师时格外小心。“做事随随便便,待人又不宽容随和的,我们一般不选。这样的人不安全。”

在伍景勋的书架上,有这样一本花名册,上面记录着好友营6年历史中合作过的229位一线支教老师,每一个名字都能让他想起一张鲜活的面孔。“我不能保证每位老师都完美,但至少80%让人满意。这样的比例,即使在用人严格的外企,也不容易达到。”

●“做到200所小学,好友营说话就有分量了”

随着好友营支教范围的铺开,各方面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多,从全职员工的工资和日常行政费用,到村小的基本教育设备,如桌椅和黑板,到支教老师的基本住宿等,无一不需要资金支持。于是自然而然,伍景勋想到要与企业合作,或者依靠慈善基金会。“师资是个看不见的东西,你捐助了多少行政费用,多少教师补贴,对于是否提高当地教育水平没有直接关系。企业没有办法宣传,也就没有意愿资助。”

现在,好友营会不定期举行义卖活动,为项目运作筹资,同时在网上开办淘宝店,售卖支教纪念画册和台历,以及本子、桌椅等金额不同的虚拟产品,光是台历一项,一年就能卖出几千册。顾客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热心人,也有很多支持好友营的企业以团体形式订购产品。话费充值也是他们提供的服务之一。“捐款渠道便捷了,大家的捐款积极性也会提高。”

20所支教小学,一千余名受益儿童的成绩使好友营堪称支教行业中的佼佼者,然而伍景勋还远远没有满足。他的目标是,200所小学,超过1万名受益儿童。

“要支教,首先要知道市场需求有多大。”伍景勋说。在好友营成立之初,他曾做过一个估算:根据好友营在木里开展支教的经验,教育水平中等的白碉乡老师缺口10个,全县29个乡,缺口约290名老师。“这样的市场需求,10个好友营也填不满。”伍景勋非常清楚,要填补教育空白不能单纯依靠民间机构,但民间机构能推动政策转变。“等我们做到200所小学,好友营在这个行业里说话就有分量了。”

这个目标,他估计在4年之后就可以达到。在他看来,好友营的模式已基本成熟,扩大的工作可以通过“软复制”完成。通过与企业、NGO或者其他有意愿从事长期支教的机构合作,由对方提供人力和物资,好友营提供管理技术,规模将会快速扩大。“就像做连锁酒店一样。”伍景勋说,“这也可以让我们避开资金困境。”

●探索教育的出路

经过六年的发展,很多孩子已经在好友营的帮助下完成小学学业。看到昔日连自己名字也不会写的孩子们慢慢可以进行阅读和作文,伍景勋和他的团队都非常欣慰。有这样一篇日记让他们记忆深刻:

今天看到妈妈吃的青霉素药。原来在吃药前要做试敏,要不然可能会呕吐、晕厥甚至死亡。真可怕,原来妈妈吃了那么久的错药都不知道。幸好我识字,要不然我也不知道。

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以及孩子实际的学习基础,很多学生小学毕业后回到家里帮助父母料理农事,几年之后,当他们十四五岁时,就要离开父母,结婚生子。有人问伍景勋,既然教育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那么支教的意义何在?他反问道:“难道读书的意义仅仅在于升学吗?”在伍景勋看来,帮助他们脱离文盲,也是帮助他们获得了解外面世界的可能。“当这些孩子结婚生子之后,孩子从小就能获得比他们父母更高的文化水平。提高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的事。我们只能慢慢来。”

话虽如此,对于少数成绩和能力都很优秀的孩子,是否有办法让他们比同龄人走的更远,是伍景勋一直思考的问题。各方面限制因素还很多,但是,为孩子们探索走出大山的途径——是好友营也是伍景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