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目标,不仅在于救助他人,更希望能让人们在道德、体质和智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
——罗伯特·博世
青年罗伯特·博世,额头高高的,显得很得意,鹰钩鼻子,嘴和下巴散发着朝气。人们很难看出他内心深处对幸福、快乐和人间幽默的感受和向往。在纤细的运动员的躯体上,是他那高傲的头。有人称他是工业时代的先驱者之一,也被戴上大慈善家的冠冕,但博世似乎对任何头衔都不感兴趣,他曾在职业一栏写上“人”。
自由的家庭
德国多瑙河畔的乌尔姆,1861年9月12日,罗伯特·博世在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呱呱坠地,他是塞瓦蒂乌斯·博世第11个孩子。传说,老博世是共济会会员,一家人积极经营着他们的不动产,他们一致认为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而应该依靠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判断来收获财富。
老博世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唯理智论者,“我们是在非常自由的思考中长大的,父母让我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博世在1885年的一封信中写道,父亲的信仰是“做一个人,尊重人的尊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天性是老博世给孩子们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但对公开露面他却毫无兴趣,这点在博世身上也是如此的明显。
低调再低调
在家乡乌尔姆,小博世完成了中学学业,其后又分别在德国的不同企业、美国爱迪生手下和西门子在英国的分公司工作了7年。1897年,罗伯特·博世第一次成功地把自己发明的火花塞安装在一个汽车发动机上,小火花塞点亮了博世从小车间走上向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发展的辉煌道路。
但博世告诉他的一个朋友,他一直梦想到了45岁时,能够从繁忙的事务中脱身,以便完全专注于他的业余爱好。
20世纪头10年即将过去,博世打算提供资金在腓特烈港创建航空旅行和技术实验学校。但当地政府不相信这所学校能够承担该项目的长期义务,他不得不另找出路。
1910年,博世的老朋友斯图加特应用技术大学机器制造教授卡尔·巴赫在给他的信中叙说自己的困难:年度资助许多研究所的科研经费如何短缺……款项在5马克和8000马克之间。博世在得到以前老师的保证后,在这一年接近尾声时,他给斯图加特应用技术大学校长的信里附了他决定资助学校的动机和各项预算的细目单,“就我所知,这些小额的钱决不够满足急需,也与技术大学的任务和目标不相称。因此决定捐献1000万马克用作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基金会将支持和培养运用技术物理基础,特别是机械工程学领域。
该基金会董事会由校长、各研究所所长以及博世组成,博世死后由家人继任。各研究所所长可以使用这份收入,只要他们认为合适就行,但从主基金提款需基金设立者同意。其目的是把官僚主义减到最小。
在当时的德国,私人资助那些传统上由政府提供资金的领域,远不如英国普遍。1910年,百万马克的捐助使得博世的名字已经超出技术科学或汽车工业的圈子为许多人士所知。
后来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的特奥多尔·豪斯认为这笔捐赠使博世走上了他作为“慈善家的杰出事业”。但对博世来说,重要的是要有提供具体帮助的欲望和能力,他既不想要荣誉也不想要勋章,不要权力也不要影响。
在博世头几年的慈善事业中有一件有趣的事。当时家乡正在筹建一所新校舍,市长突然想出关于经费可以找村里最杰出的儿子商量。博世很乐意接受这个邀请,同意资助1万马克,但条件是:如果在报纸上透露任何一点消息,市议会的每个成员和当地学校董事会将被罚款500马克!博世知道,只有这个办法可以堵住当地农民的嘴。
博世的捐助起初并不系统,却是一个传奇。
“红色博世”美誉
在外界的印象中,博世独立、反叛。其实对博世而言,很多决定只不过是他对实际情况做现实主义洞察后的结果。
1906年,博世的工厂张贴出一纸工作规则,大意是:从1906年8月1日起实行8小时工作制。
早在1894年,博世引入9小时工作日,将工作时长减少了两个半小时。工作时长是19世纪末公共社会政治关心的焦点。在博世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工厂,这一举措是非常感人的。并且在博世工厂停止工作的节日名单里,在复活节和耶稣升天日之间还包括5月1日这一天,由此他获得“红色博世”的美誉。但对博世来说,这是他将伦理和博爱与对人的工作能力的生物学研究方法交织在一起的产物。
在以后的数十年,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博世的“红”再添一笔亮色。
1912年12月,正当巴尔干危机威胁着整个欧洲的时候,博世在给朋友的回信中说:“我愿意付1000万马克,假如这样做能阻止战争的话。”但战争最终还是爆发了。
1921年8月,博世邀请斯图加特市长来拜访他,并捐赠数十万马克,由他们自由使用,据说主要用于资助战争孤儿。这次自发行动,成为博世在大战期间广泛救济活动的开始。尽管他看起来粗暴、不易动感情,但面对战争引起的无辜平民的痛苦,他表现出极大的同情,这也促使他后来形成了不想从战争中赚钱的观念。
一战爆发后,他先是捐款30万马克成立贸易和工业的战争援助组织,而后又把他新落成的厂房装备成一所野战医院。多年后回忆往事,博世常常因为能够减轻伤员的痛苦而满意和自豪。
但由于固执,他拒绝援助红十字会。他对自己树立的好榜样评价并不那么高,反而害怕他的捐献将会授人以柄,认为他们自己的慷慨不再必要了。“只要人们有所需要,就可以找博世。”
作为一个公民,博世没有基督教色彩也没有民族主义情绪,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他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致力于德国和法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他希望借此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和无关税壁垒的欧洲贸易。
可惜德国纳粹的掌权使得罗伯特·博世的努力很快化为乌有,博世公司不得不接受军备订单并强迫员工劳动,但同时罗伯特·博世又资助反抗希特勒的运动,并救助他的犹太人员工和其他被纳粹追捕的人免于被放逐。
但博世没有看到纳粹倒台的那一天。
92%的承诺
1942年3月12日,罗伯特·博世在斯图加特去世。但在离世前,博世已经为他的企业规划出蓝图。
1937年,罗伯特·博世将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即罗伯特·博世股份有限公司,并且立下遗嘱规定公司的盈利必须回馈给公众和慈善事业,他还在遗嘱中设计和起草了公司章程。
1964年,他的继任者根据他的遗愿,修订和实施这部章程并一直沿用至今,同年还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博世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它在1969年改制成为“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支持的领域主要有公共医疗、国际交流、社会福利、教育培训、文化艺术以及社会自然科学。其实博世在慈善活动中,既向纯粹的世俗也向宗教事业布施,他唯一的要求是,项目要有意义,并有可靠的人管理。
慈善性质的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是目前德国最大的工业基金会之一,拥有罗伯特·博世集团92%的股权。由于公益性,基金会不从事商业活动,而将其所拥有的投票权移交给罗伯特·博世工业信托公司。作为公司的传统,基金会每年将所得到的所有红利全部用于公益事业。博世集团独特的所有权形式保证了其财政独立和企业发展的自主性,确保企业能够注重长远发展胜于短期利益,这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奠定了极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