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亭: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四战四捷
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王新亭的革命资历在开国上将中并不显眼,入伍入党都在1930年,但他进步的速度并不慢。仅用了3年零3个月的时间,他就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迅速成长为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时期,他从连指导员做起,历任团党务书记、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由于一直担任各级政治部门的领导,王新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他曾回忆说:“我在基层做政治工作主要是抓两条,一是进行政治教育,二是鼓舞战斗士气。在战斗间隙,给战士上政治课,讲土地革命的道理,讲革命形势和任务,提高大家的政治觉悟。”“要求党员首先做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
抗日战争时期,王新亭大部分时间是担任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政治主官。1937年8月25日,他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训处组织部长。10月任第三八六旅政训处主任,实际上履行政治委员职责。1938年1月至1942年5月间,任第三八六旅政治委员。1940年5月,兼任太岳军区政治委员。1941年8月,兼任太岳纵队政治部主任。1942年6月,任太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3年12月至抗战胜利,实际上履行政治委员职责。
解放战争时期,王新亭更多的担任军事主官,而且有一半时间是军政主官重担一肩挑。1945年8月20日,他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太岳军区司令员。1947年8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成立,他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9年3月1日,第八纵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他任军长兼政治委员。
在中原战场和华北战场上,王新亭厚积薄发,大放异彩,逐渐成为一名敢于攻坚、善打硬仗、有勇有谋、文武全能的优秀战将。
1947年10月18日,王新亭率第八纵队2个旅,在地方部队的配合下,从三面包围坚固设防的运城。正待攻城之际,突然得悉国民党军4个旅由平陆向北增援。王新亭立即改变计划,留下少量部队监视运城之敌,率主力再加上西北野战军的王震第二纵队配合,转兵南下打援。由于敌援军已占据有利地形,打援效果不理想,而一部援敌乘隙窜进运城,致使运城守敌由1万增至1.3万人。
12月17日,再攻运城时,我军组成前线指挥部和前委,王新亭为前指司令员,王震为前指政治委员。经前指研究,定下作战部署:以八纵在北面主攻,二纵在西面助攻,太岳军区部队阻援。至23日,当我军把外围据点和登城障碍都扫清完毕时,又获悉黄河南岸敌4个旅准备渡河增援。王新亭和王震不为所动,以独三旅协同太岳部队阻援,主力坚决攻敌破城。25日夜,第一次总攻因准备不足而失利。26日,王新亭、王震等冒着空中乱窜的流弹和飞舞的雪花,到八纵二十三旅指挥所研究破城之计。经研究决定:由已将交通壕挖到距城北外壕20米处的第七连发动强行作业,深入外壕去挖坑道,填好炸药爆破,为主力开辟冲击道路。
当夜,七连顶着刺骨寒风和敌人冷枪冷弹,进行土工作业。至27日晨,挖成了5.5米的坑道和可容纳3吨炸药的药室。白天,乘着敌人几次封锁的间隙,爆破队小心稳妥地填装炸药。黄昏时分,随着王新亭一声令下,总攻开始。3吨炸药顿时发出震天巨响,将城墙炸开了20多米宽的缺口。八纵主力顺势突入城内,第二纵队也在城西登城成功。激战至28日,全歼守敌,攻克运城。战后,新华社发表社论,祝贺运城攻坚的成功。
1948年3月7日,王新亭率八纵打响了扫清临汾外围的战斗,4天后,即推进到城南墙下300米处。4月1日,前线指挥所司令员徐向前决定:以八纵主力从东北担任第一主攻,十三纵主力在东南面为第二主攻,以坑道爆破为主要手段,夺取东关;八纵第二十二旅在城南担任助攻。
4月5日至9日夜,八纵战斗力最强的第二十三旅通过外壕将4条坑道和药室挖到东关城墙下,并将8100公斤的炸药,装填在3条坑道的药室。10日傍晚,3条坑道同时爆炸,把东关的城墙炸开两个宽10余米的缺口。两个团的突击队趁着烟雾,只用一分钟便登上了城头。经过巷战,敌守军第六十六师大部被歼灭。
4月15日,王新亭奉命率部担任城东南角至大东门地段的突破任务。经一个月的土工作业,八纵共挖掘破城和夺取敌护城阵地的坑道12条。守敌则从城内往外挖掘坑道,妄图破坏我军的坑道。经过激烈较量,在总攻前,我军保住了第二十三旅挖的两条各长110米的坑道。王新亭立即命令装填炸药。第二十三旅组织300多名指战员,排成队伍传送炸药,一条坑道装黑色炸药6200公斤,一条装黄色炸药3000公斤。
5月17日19时30分,随着总攻的信号弹腾空升起,紧接着就出现两声巨响,城墙上被炸出两个各30多米宽的大缺口。第二十三旅突击队在炮火掩护下迅速突入城内,经激烈巷战,协同兄弟部队于当日深夜全歼守敌,夺取了国民党军在晋南剩下的最后一座设防坚固的城市临汾。战后,经徐向前提议,中央军委批准晋冀鲁豫军区授予在战役中起了重大作用的第二十三旅“临汾旅”的光荣称号。
1948年6月11日,徐向前用围点打援之计,以吕梁军区部队围攻高阳,吸引阎军第三十四军主力和“亲训师”及“亲训炮兵团”分别从介休、平遥、汾阳向西驰援。18日,王新亭率八纵与兄弟部队一起,突然出击介休至祁县间东南山口敌据点,打开了晋中阎军的“大门”,迫使援敌仓促回援。21日晨,“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以多路纵队,一下子钻入了我军在介休、平遥间张兰镇设置的“口袋阵”。王新亭率八纵与太岳部队采取中间突破和前后夹击的战法,经3小时激战,共毙伤俘敌7000余人,缴山炮24门。
23日,阎军又以2个军和1个暂编总队,分由榆次、平遥南北对进,到祁县以南的洪善地区集结,企图寻求我军决战。对此,徐向前则以声东击西之计应对,令地方部队北进,破击榆次、太谷段铁路;主力进至太谷、祁县间待机歼敌。7月3日,阎军感觉腹背受敌,遂仓皇北逃。王新亭奉命率部北插至徐沟断敌逃路,于7日下午率八纵主力攻克祁县。尔后,协同兄弟部队将阎军3万余人,合围于大常镇、南庄间地区。
10日,总攻开始,八纵奉命首先从戴李青打开缺口,然后向南庄扩大战果,合击大小常镇的阎军指挥部及其主力。当日傍晚,向我军轮番扫射、轰炸的敌机误将戴李青北门围墙炸开一个缺口,我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一团乘机突入村内,全歼守敌。11日,王新亭指挥2个旅攻击南庄,经逐屋争夺,激战至12日晚,歼敌暂编总队过半和1个师的主力。当夜,第二十二旅留下继续参加围歼战,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旅奉命转兵追堵由平遥、汾阳北逃的阎军。至21日,歼敌8000余人。
晋中战役胜利后,党中央致电高度赞扬:“仅仅一个月中,获得如此辉煌战绩,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原文拟稿最初为“很大”,后来,毛泽东亲笔把“很”字改成了“极”字。
1948年10月5日晚,太原战役第一阶段,王新亭指挥八纵攻歼侵入小店镇的阎军第四十四师和第四十五师一部,激战至6日,将其全歼,俘其师长及副师长等人,获得首战胜利。接着,我军开始攻打阎锡山的所谓“第二道坚固防线”,即太原城东的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这四大要地,为进攻太原做准备。
当时,八纵负责攻击小窑头。该据点位于太原小东门正东4公里,有大小10多个山头,均设了支撑点。这里可以钳制东门城壕和环城铁路,系敌人防守的要害之处。
26日晚,我第二十二旅第六十四团发起第一次攻击。战至27日下午,占领了前沿阵地。当晚,担任主攻的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一团发起攻击,战至28日晨,占领了敌纵深主阵地。阎军随后以3个团进行疯狂反扑,把这些主阵地又夺回。
29日晚,第七十团与第六十五团联合发起第二次攻击,对敌纵深主阵地进行突击。激战至30日下午,终因战斗组织不够严密,第二梯队未及时投入,而主动撤出战斗。
31日下午4时半,王新亭将王牌“临汾旅”的第六十八团第三营调来配属第二十四旅,一起发起第三次攻击。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以小组连续爆破,一举突入敌阵,经激烈搏杀,终于完成了攻占小窑头的任务。
小窑头争夺战甚为残酷激烈,八纵以牺牲477人的代价,共歼守敌3100多人,并缴获大批武器。
1949年4月22日,我军集中3个野战兵团对太原发起总攻。其中,第十八兵团由东门分左右两个集团攻城。右集团由第六十军和第一野战军第七军组成,王新亭任指挥长,第七军军长彭绍辉为政治委员。
4月22日,城外全部据点被扫清。24日拂晓,总攻开始。在集中1300门火炮急袭,将城墙轰开缺口后,王新亭与彭绍辉指挥右集团协同各兵团迅速突入城内,第六十军第一七九师与兄弟部队迅速合围并攻占了太原绥署。历时6个多月的太原战役获得了胜利。
朱良才:从工农革命军军部秘书到北京军区政委
1955年春,全军由6大军区扩编为12大军区时,朱良才出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责任不可谓不重,名气不可谓不大。作为参加过湘南起义的5名开国上将之一,这一任命足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他的信任和倚重。
朱良才是乡村教书先生出身。在20世纪20年代,能够当上乡里的小学教员,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绝对不行的。朱良才自幼读过两次私塾,又先后毕业于家乡汝城县高等小学和衡阳市诚德中学。在这两所弥漫着新鲜思想、新鲜空气的新式学校中,朱良才了解了国内外的许多事情,既增长了学识,又开阔了眼界。后来,南北军阀战争爆发,学校停课,朱良才只得离校回乡,当了乡里的小学教员,一教就是3年。1925年,中共党组织在汝城发动农民运动,朱良才这位“乡村秀才”积极参加农运活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33年后的1958年,早年的“乡村秀才”朱良才拿起笔来,响应军委和总政的号召,为弘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书写革命峥嵘岁月的回忆文章,有两篇被收录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星火燎原》丛书。其中,《朱德的扁担》荣登第一集篇首,《一根灯芯》也刊登于该集之中。
朱良才作为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亲身经历者,深情地回忆了毛泽东、朱德这两位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战士同甘共苦,同穿粗布衣,同吃红米饭的感人故事。党代表毛泽东亲自向部队宣布了使用油灯的规定:连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不办公时,即应将灯熄掉;连部要留一盏灯,供带班、查哨用,但只准点一根灯芯。军长朱德虽然年已不惑,但仍和指战员们一样,从宁冈茅坪挑粮到五六十里外的茨坪山上,干部、战士们生怕累坏了他,便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他却另找来一根扁担,并在上面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朱良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质朴无华的语言,平实地把朱、毛这种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高大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后来,《朱德的扁担》被全国小学课文录用。当出版社征求意见时,朱良才坚决不让署上自己的姓名。以至于后来,这篇文章的影响很大,流传很广,但读者却不知道作者是谁。
朱良才革命戎马生涯的最初起步,是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之时,他担任军部秘书,给朱德军长掌印;不久,部队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之时,他仍担任军部秘书。
后来,朱良才主动请求到一线部队带兵。1928年6月,上级任命他为第三十一团一营一连党代表,接着,他就带领连队参加了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1929年初,朱良才随毛、朱进军赣南、闽西,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0年12月,朱良才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红三军第九师政委,随即率部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作战,此战中,红九师一举攻占张辉瓒的指挥所,并缴获一部电台。第二次反“围剿”时,朱良才指挥红九师俘国民党军2000多人,受到毛泽东的称赞。第三次反“围剿”时,朱良才率领红九师根据毛泽东确定的“避实就虚”的作战方针,首战莲塘告捷,全歼上官云相师2个团。接着,朱良才率部乘胜追击,再战良村,又围歼敌2个旅。尔后,朱良才按毛泽东的“声东击西”之策,三战佯攻龙岗,保障兄弟部队出敌不意地消灭了毛炳文的第八师。四战高兴圩、老盘营,朱良才率红九师冒酷暑、急行军,和红三军主力协同作战,只用了40分钟,就全歼了蒋鼎文部1个旅。五战方石岭,红三军全体乘胜追击,又消灭了韩德勤师。后来,朱良才又率红九师先后参加了著名的漳州战役、南雄水口战役和乐安、宜黄战役。打宜黄时,朱良才亲率突击队爬上城头。由于准备充分,战术正确,指挥得当,红九师无一伤亡便攻破城防,进入城内。此战役红九师协助主力歼敌约3000人,并缴获了敌人的无线电台。
在担任红九师政委的两年中,朱良才常常指挥部队出敌不意地在敌背后挥戈突击,红九师由此被誉为“善打迂回的常胜师”。
1933年初,朱良才升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政治委员。接着,他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和草台岗战役。在这两次战役中,红十五军都负责正面作战,配合主力共歼敌约5个师。特别是在草台岗战役中,敌人凭借优势装备,一度突破红军阵地冲到军部。朱良才临危不惧,抄起大刀、短枪,率军直机关和勤杂人员将敌兵击退,并乘胜反击,配合主力,全歼敌第十一师。
经过战火的洗礼,红十五军逐渐锻炼成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朱良才也在1933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中革军委授予二等红星奖章。
长征途中,朱良才先后担任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政治委员、红军总卫生部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在战斗十分频繁、敌情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朱良才始终不忘抓政治工作。没有大块时间上大课、搞教育,他就充分利用战斗间隙,讲形势,搞鼓动,谈思想;行军路上组织说快板,讲故事,篝火旁边召开控诉会、军事民主会,把政治思想工作搞得很活跃,对鼓舞部队士气、保证作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936年11月,红四方面军将士2万多人组成西路军,渡黄河西征。朱良才时任红四方面军教导团团长兼政治委员,也随军西征。由于孤立无援,环境恶劣,又连番与强敌作战,西路军终于以失利告终,几乎全军覆没。1937年4月中旬,幸存的朱良才,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历尽艰险,经过36天的沿途乞讨和化装潜行,终于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穿越河西走廊,找到了援西军,回到革命队伍中。不久,他任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担负起收容西路军失散干部战士归队的工作。1937年8月25日,抗战开始之初,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朱良才被任命为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秘书长,仍然做西路军失散人员的营救工作。由于他有亲身经历,对失散红军认得特别准,找回了许多红军干部。对于归来的西路军人员,援西军政治部迅速进行审查甄别,除个别确有叛变行为外,一律予以信任,及时恢复党的生活,重新分配工作。
1938年2月,朱良才回到延安,毛泽东对他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军事上过硬,政治上合格”,是“军之良才”。
抗日战争时期,朱良才基本上战斗和生活在晋察冀军区。1938年秋,任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1939年初冬,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40年7月,代理军区政治部主任。1944年春,任军区政治部主任。
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朱良才非常重视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宣传文化工作,积极倡导和组织开展模范党支部和杀敌立功运动,及时发现和宣传了“狼牙山五壮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先进典型。同时,他大胆使用知识分子,团结教育他们,使这些同志在文化、宣传、理论、教育等领域做出很好的成绩,如邓拓等人就成为宣传文化领域的骨干和领军人物。
朱良才注重运用多种形式,把政治工作做深、做活,使干部战士乐于接受。他亲自组织和领导的《抗敌三日刊》(后改名为《子弟兵报》)、《晋察冀画报》和抗敌剧社,被誉为晋察冀的三支文化“轻骑兵”。《抗敌三日刊》和《晋察冀画报》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形象真实的图片、新颖通俗的形式,及时地宣传抗战形势和著名的战役战斗,反映敌后军民丰富多彩的战斗生活。干部战士称这两个刊物为“爱不释手的精神食粮”。抗敌剧社的同志们,坚持以艺术作刀枪,以舞台作战场,热情讴歌抗日军民,愤怒鞭笞凶恶敌人,把戏演到日伪军的碉堡下,把标语贴到伪县政府的影壁墙上,把漫画画到敌占村庄的墙壁上。剧社不仅创作和演出了《子弟兵和老百姓》、《戎冠秀》、《李国瑞》、《战斗里成长》等大量优秀剧目,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文艺骨干,有些后来成为著名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
聂荣臻元帅对朱良才的政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从抗战开始就和我并肩战斗,成为我的一位好战友、好帮手。”“以他的思想、才能和模范行动,把政治工作做深做活,做到每个战士心坎里。”“良才同志非常重视抓部队的基层建设,抓党支部的建设。这对巩固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起着重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