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节能型自动扶梯设计

2013-12-29 00:00:00顾子瞻
科学大众(中学) 2013年2期


  设计背景:
  电梯,特别是自动扶梯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扶梯一般分上行与下行两部分,根据乘电梯的人数来调节电动机功率,使自动扶梯始终保持匀速运动。前不久,深圳就曾经出现由于乘电梯的人数过多,电机功率不足而导致电梯倒滑,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于是我想,在我们增强安全意识的同时,能否把扶梯下行时,将人的重力势能转变成扶梯上行的动力,从而达到省电节能的目的呢?
  设计构思:
  有一天,看见两个孩子在玩跷跷板,引起了我的思考:可否用下行乘客的重力来带动上行呢?这样安全系数也会提高很多!根据我现有的知识,将两个转向不同的装置连接起来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齿轮组。那么,是不是可以在电梯内部安装一个齿轮组来完成我的设想呢?
  设计过程:
  (一)理论推导
  首先,介绍几个数据并做出假设:
  1.自动扶梯空转功率P:(垂直)高度小于4m的自动扶梯,功率在7.5kw左右,此处取整P=7.5kw。
  2.摩擦因数μ:根据有关资料,摩擦因数在0.6~0.8之间,由于上了润滑油,摩擦因数 μ取0.6,摩擦力为f。
  3.自动扶梯规定的运动速度v=1.5m/s。
  4.每一个乘客的体重取平均值600N(即60kg)。
  5.自动扶梯的倾角θ:为作对比,自动扶梯的倾角将取深圳失事电梯的倾角 θ=45°。
  为了简化计算,将自动扶梯的空转功率转化成“人功率”P人(即将n个人送上4m所需的功率):式的意义在于,当电梯不制动且处于运动中时,7个人可以令其停止。传统电梯采用双电动机模式,每个电动机动力为7人功率,当上行人数为X,下行人数为Y时,有①下行人数小于等于P人:P总=2P人+X?△P-Y?△P=14+X-Y;②下行人数大于P人:P总=(P人+X)+(Y?△P- P人)= X+ Y。
  节能型扶梯采用单发电机联动模式,电动
  机动力为P人′14人功率。不论下行人数是多是少,都有:△P′= X?△P-Y?△P=X-Y;P′总=P′人+△P′=14+X-Y。上述几式中,?P为将一个人送上去的功率,即单位人功率。
  通过以上各式,我们可知道,当下行人数小于平衡人数P人时,节能型扶梯与传统扶梯的功耗相同;而在下行人数多于P人时,节能型扶梯要比传统扶梯功耗更少。该装置可行性理论得证。
  (二)实物设计
  最初的设想图如下图:其主要工作原理是由一个马达带动,靠两个齿轮组进行联动工作,从而达到“一马达,两方向”的最终运行效果。这个方案的基本构想就是利用人给自动扶梯的下滑力,为上行电梯提供一部分动力,从而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
  图1中每个齿轮组由4个齿轮组成,箭头方向表示其旋转方向 。电机与扶梯之间有脱轴装置,当中间的齿轮组出现故障时,脱轴装置会自动断开,同时启用备用电机,使齿轮故障不会影响到自动扶梯的运行。备用电机:备用电机平时不启用,紧急时刻作用有两个:一是当齿轮组故障时,配合脱轴装置,使两电梯仍正常运行;二是当电机出现故障时,可以启用以使电梯正常运行。图2为完成的实物模型:
  (三)实验测试
  将整个模型接入12伏的直流电源,电梯正常运行,电流表显示电流大小约为250mA。当在上行电梯上放上1千克重物时,电流表示数为300mA。之后我又在下行电梯上放同样重的物体,示数在325mA左右晃动。
  之后,我将铰接装置分开,分别在上下行放上1千克重物,电流表的示数达到了近375mA,比节能模式下要大了将近50mA。仅仅是12伏电源就有如此大效果,这个结果说明该设计设想是成功的。
  结论总结:
  通过理论推导以及反复的实验验证,该设计具有极高的可行性,虽然改进电梯会增加一定的成本,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这一设计是利大于弊的。首次,本设计使用齿轮组将上下行自动电梯相铰接,一个马达驱动两个方向,利用下行乘客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力来减少一部分电能,从而达到省电节能的作用,特别是下行人数越多,节省的电力越多,且不会由于下行人数过少而导致电梯的功耗增大。尤其是在超市、车站、影院的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该设计的省电量将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在安全方面,由于两自动扶梯相联动,所以使电梯达到倒滑程度所需的摩擦力也会增加整整1倍,将大大降低电梯倒滑事故的发生率,极大限度地保障了乘客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