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之道(一)

2013-12-29 00:00:00陈克鑫
湘潮 2013年3期

☆ 毛泽东在批示中、会议上讲历史,把读史、鉴史作为领导干部提升领导水平和思想素质的重要渠道。1965年,毛泽东在《汉书》的《李固传》、《黄琼传》上批示“送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一阅”,“送陈毅同志阅”。黄琼、李固都是东汉人,均以国事为重,并以耿直方正、忠言谏君著称,毛泽东推荐阅看他们的传记,意在为高级干部树立正气作借鉴。据工作人员回忆,看到毛泽东批示后,“刘少奇立即认认真真地进行了研读”。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回忆:1959年第二次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一口气读完了吴晗主编的一套中国历史小丛书,“并建议我们买一套,浏览一下。之后,我照办了。读后感到很通俗、很生动、很受教益”。

☆ 周恩来的洒泪和批示。1972年到1973年,甘肃定西地区连续22个月没有下雨,群众生产生活极为困难。当省委书记宋平在中央工作会议西北小组会上谈到定西旱灾时,参加这个小组会的周恩来听了十分难过,他说:“我们解放几十年了,甘肃老百姓还这么困难,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对不起老百姓。甘肃农村的这些情况,我们过去不清楚,没有派人下去调查了解,我们国务院有官僚主义。”说到这里,他伤心落泪。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周恩来立即从国务院8个部委抽调干部,奔赴甘肃帮助救灾。1973年冬,国家救灾的大批粮食和解放军后勤仓库拿出来的大批旧军服,源源不断地运到甘肃。一年以后,已查出癌症的周恩来对甘肃的灾情还是放心不下,指示财政部、商业部再次到灾区调查。当工作组的报告放到病床边,刚刚做过手术的周恩来在报告上写下9个不够和3个感叹号:“口粮不够,救济款不够,种子留得不够,饲料饲草不够,衣服缺得最多,副业没有,农具不够,燃料不够,饮水不够,打井配套都不够,生产资金、农贷似乎没有按重点放,医疗队不够,医药卫生更差,等,必须立即解决。否则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响劳动力!!!”

☆ 周恩来一贯拒收地方礼,还曾提议中央发出通报,严禁地方向中央送礼的不正之风。他到地方考察,总是首先交代地方,生活上一定不要浪费,不要搞什么大鱼大肉,鸡蛋也不要搞。他要求子侄辈一定要做一个普通老百姓,不能因为他是国家总理,就想有点个人好处。如果有人问起和他的关系,就说是远亲。总理办公室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不许领导迎送、不许陪餐宴请、不许吃高级菜、不许摆烟酒水果等等。

☆ 精雕细刻,是邓小平处理具体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他除了拥有“举重若轻”的恢宏气度外,也拥有“举轻若重”的细致功夫。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接见共青团中央工作会议与会代表时说过一句话:“过去冀鲁豫的工作比太行热闹得多,太行的工作不够热闹,但是精雕细刻。当然,那个时候太行的工作再加点热闹就好了,但是归根到底它是细致的工作,精雕细刻的工作,很深入的工作,结果得益处大,兵就不跑。”他还说过:“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一切工作的成绩,都是由一点一滴的细致工作积累起来的。”曾担任中组部部长的陈野苹说,邓小平对工作“既抓得紧,又放得开。在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上,他抓得很紧;在具体工作和日常事务上,他又放得开手”。邓小平把“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两种工作作风有机结合、相机运用。

☆ 邓小平谈“变”与“不变”。1984年10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时,针对一些人关于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一国两制”政策会不会变的担心,明确表示:“我们的政策不会变,谁也变不了。因为这些政策见效、对头,人民都拥护。既然是人民拥护,谁要变人民就会反对。”接着,还说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变也并不都是坏事,有的变是好事,问题是变什么。中国收回香港不就是一种变吗?所以不要笼统地说怕变。如果有什么要变,一定是变得更好,更有利于香港的繁荣和发展,而不会损害香港人的利益。这种变是值得大家欢迎的……问题是变好还是变坏。不要拒绝变,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是个思想方法问题。”

☆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说,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现在会太多,文章太长,不行。要行动,要抓落实。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要多干实事,少讲空话。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周总理四届人大的报告,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

☆ 陈云论坚持群众路线。他说:“因为只有群众才真正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只有在群众中才能讨论出在当时当地解决问题最适当的办法。”“疑难不决的事情,要请教群众。没有这一条,不能算马克思主义者。”

☆ 陈云论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1953年,他指出:“革命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1962年,他指出:“人民群众要看共产党对他们到底关心不关心,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活的问题。这是政治问题。”1957年,陈云很尖锐地指出:“老百姓喊毛主席万岁,要看他有没有衣服穿,有没有饭吃。”1978年他指出:“建国快30年了,现在还有讨饭的,怎么行呢?要放松一头,不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如果老是不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农民就会造反,支部书记会带头进城要饭。”

☆ 陈云论调查研究。他说:“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从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中找出对策。”他认为:“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他把马克思的相关哲学原理具体化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用以指导调查研究。还曾总结道:“这15个字,前9个字是唯物论,后6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他说:“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1987年,他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还特别指出:“建议书记处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事先要调查研究,要准备好方案,而且要准备两个方案,不要只准备一个方案。”

☆ 胡耀邦任中央主席和总书记期间,经历了6个春节,其中有4个春节是在基层同广大群众一起度过的。他深入矿山井下、穷僻山乡、牧民帐篷、边防哨卡,一头扎进老百姓中间,同他们拉家常、议致富、话未来。自胡耀邦开始,这种春节下到基层访问、给群众拜年的工作方式,逐渐作为一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工作制度延续了下来。

☆ 国家领导人的个性回信。谁的回信最多?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有时一天要看几十封人民来信。后来刘少奇认为毛泽东的工作量太大了,要中央办公厅秘书室选送一些,待毛泽东同意后,每天选送5至10封,一直到1966年。胡耀邦一年要读5万封人民来信,读到愤慨处,常常拍案而起。1979年至1985年,胡耀邦6年批阅的人民来信达到2000封,平均一天一封。

☆ 1936年,埃德加·斯诺到陕北采访,他从毛泽东打满补丁的衣服、朱德用马尾毛做的牙刷、彭德怀用降落伞布做的背心、林伯渠用绳子缠着一条腿的眼镜中,看到了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