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丰南区档案局主动融入民生领域,以群众需要为导向,以强化民生档案建设为中心,本着为民、亲民、便民、惠民的主题,在民生档案服务的平台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构建起一条档案惠及民生的通道。
一、打造民生档案管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对本区范围内各机关单位产生的民生档案进行分类登记、汇总,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对民政局、劳动就业局、社保局、辖区街道等形成民生档案的重点单位,深入实际,详细调研。建立民生档案登记和年检制度,详细记录本县民生档案的形成和管理单位、主要内容、数量、整理规范和标准、信息化建设、开放利用规定和利用情况、移交进馆规定等信息,以便掌握民生档案管理和利用情况,实现有效监管。同时,指导各单位基层档案室结合本机关单位工作职能以及内部科室职能,研究各科室可能产生的民生档案种类,并深入科室进行实地调研、排查,对各科室实有民生档案种类、数量、整理现状、保管条件、利用率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登记、汇总。指导涉民档案管理部门完善相关业务标准,根据不同形式、不同服务人群等制定各自的管理标准或遵循行业标准,努力打造民生档案管理和服务的制度保障体系。做到“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展到哪里,民生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尊重。
目前,区档案局已经制定《民生档案数据库工程实施计划》,计划每年建立民生档案数据库不小于2个,积极启动一批查阅利用率较高、社会影响大、有一定工作基础的民生档案信息全文数据库工程。到2012年底已建成婚姻、土地承包、山林、房产、移民、知青、学籍、公证、破产企业职工等专题的民生档案全文数据库。去年以来,丰南区人事局从规范人事档案的管理入手,对丰南区在职、离岗、离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进行重新审核。针对部分干部人事档案信息数据不准确的问题,重新认定“三龄一历”(年龄、工龄、党龄、学历),以原材料为依据,对有异议的经过查阅档案,补齐遗失、缺漏的证明材料,并以档案整理小组分析论证,给予确认。丰南区档案局积极配合这项工作,对每一位来馆查档人员热情服务,不怕麻烦,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尽最大努力帮助利用者查阅到可以证明的材料。在这项工作中,共接待查阅人员132人次,查阅档案357卷。许多确认工龄的同志对档案局工作人员说:“多亏了档案为我们找出了工龄,提高了待遇,感谢你们!
二、民生档案真正实现惠及民生
通过建设民生档案体系,让档案为百姓服务,实现了档案与百姓的无缝链接,档案于无声中发挥着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家住唐山市的王某是原丰南区某企业职工,1970年下乡,今年到了退休年龄,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发现他的人事档案中没有当年下乡时的任何记载,工龄连续不上,出现了退休后工资待遇等一系列问题。他跑了很多部门都没有查到,非常着急。后来听朋友说,区档案馆存有一部分1960年前后下放人员落实政策档案,到那里去查查。于是,他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丰南区档案馆。工作人员了解完情况后,热情接待了他,并在馆藏数据库中认真查找、核对,最后在下乡知青的名册中找到了他的名字。
经查,他是于1970年5月从唐山市下乡到丰南县,1975年由于重大疾病返城,并为他出具了证明材料。当时,王某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连声道谢说:“就这一张纸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太感谢你们了!你们档案局能把该存的东西保存下来真是好事,作用太大了”。望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档案和档案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真正内涵。
自2006年丰南区委、区政府成功解决上世纪60年代部分遣返回乡的非农业户口有关人员问题以来,区档案局(馆)工作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今年我局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提供认真、热情的服务,让利用者满怀希望而来,称心如意而归。在组织、人事部门的甄别和复核下,共有52名利用遣返回乡人员的工龄和生活待遇问题得到解决,获取政府一次补偿160多万元。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肯定,特别是得到了受益人员的赞誉。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专题档案的潜力还很大,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深化检索的服务功能。
2012年8月的一天,神情焦虑的李先生走进了丰南区档案馆文档服务中心。经工作人员询问得知,他于1970年下乡,1972年就业在县土产杂品站,1993年调到开发区某单位工作。就在马上要办理退休时才被告知,1993年之前的个人档案全部缺失。没有档案材料,就无法证明自己那些年的工作经历,就相当于自己一下子少了20多年的工龄,这如何是好?犯愁的李先生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丰南区档案馆文档服务中心。经查找,工作人员很快就在知青下乡档案中找到了他当年下乡的登记表。但在查找就业介绍信时,出现了问题。先是在土产杂品站上级主管部门(县供销社全宗)的档案材料中进行查找,却没查找到相关内容。李先生回忆说,他就业时土产杂品站是属于商务局的。于是工作人员又指导他在县商务局全宗的档案里进行查找,可是将1972前后几年的就业、招工信息都查过后,依然一无所获。就在李先生感到失望、急躁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为他查找到了1973年在商务局的定级表,上面明确写着李先生于1972年就业并于1973年定级的相关情况。接着,又在县供销社全宗的档案里为他找到1991年的升级表,为他连续计算工龄又提供了一个依据。有了这些材料,李先生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下来。
今年5月的一天,一位形色匆匆、神色焦虑的中年人出现在丰南区档案馆的门口,汗水从他略显斑白的鬓角渗出来。档案馆工作人员热情地将他引到档案查阅利用室,打开空调,送上茶水。经工作人员仔细了解,该同志姓陈,来自天津某铁路部门,由于各种原因,如今到了退休年龄,工龄确认出现了问题。他当年曾因“战备疏散”随母亲落户到丰南县大佟庄村,后落实政策回到天津工作,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档案馆查阅当年落实政策的相关文件,延续工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办理了档案调阅登记手续,并投入到紧张的档案查阅工作中。经过工作人员认真仔细地查找,终于在专题档案“落实办全宗”中找到了记有陈先生母亲和他名字的相关档案资料,并为其提供了原始档案资料复印件。当档案馆工作人员将复印件交到陈先生的手上时,他进馆时一脸的焦急变成了满脸的喜色,连声向工作人员道谢,并感叹这下工龄确认没问题了。
不管是办社保,还是领取养老生活补助,或是查当年上山下乡的时间和参加工作的单位,都可以来档案馆查一查,这些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一直以来,“老手工业者”和“老知青”成了2010年以来档案局接待最多的人群。一段时间以来,每当惠及民生的相关政策出台后,丰南区档案局总是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主动超前做好基础性工作,将库房馆藏的关于手工业工作、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等相关的所有文件、招工表、报表、工资表等资料凭证全部整理出来,集中搜集好这些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原始档案材料,并率先输入数据库,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查档提供便利,让他们的应有权益得到维护。
近年来,丰南区档案局已为大批职工、群众顺利办理退休、进社保、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办理医保和再就业等手续提供了大量翔实依据,有效地维护了群众的切身权益,避免了社会矛盾的发生,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