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场局部战争中,机载弹药的使用对战争的胜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是机载弹药的体积和重量普遍较大,一架战机携带的弹药量有限,为了打击更多的目标,不得不多次往返飞行,既拖延时间,又增加了被击落的危险:二是在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的同时,对非军事目标造成的附带损伤较大。近年来,随着无人作战飞机的快速发展和实战应用,研制能够满足无人作战飞机挂载需要的小型化的机载弹药受到了各国高度重视。从20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世界主要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制小型化的机载弹药。
提高作战效能
从重量9800千克(约20000磅)的炸弹之母(MOAB)到仅重113千克(250磅)的GBU-39(SDB),机载弹药始终在作战需求的牵引下与飞机平台相结合而发展。
一架飞机一个架次摧毁更多的目标一直是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机载弹药的小型化可使一架飞机一个架次的作战效能显著提高,同时,也能显著提高飞机的生存力。F-117A战斗机的载弹量仅有2270千克,仅能挂载2枚2000磅级(908千克)的BLU-109激光制导炸弹。海湾战争中,频繁地奔波于基地与战场之间,飞行员疲于奔命,地勤人员疲于应付,后勤补给也难堪此重任。如果说保障与维护问题在高度现代化的美军眼里算不了什么,那么被敌方击落的几率增大是如何也回避不了的,而后来F-117A“夜鹰”在科索沃的折翼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假如将BLU-109换成最新型号的SDB小型精确制导炸弹,作战效能将提高10倍,在毁伤同等数量目标的情况下,战机的出动架次将减少到10%。这种缩减带来的效益是:地勤保障的负荷大幅下降,同等数量的保障人员能保障更多的战机:燃油使用量大幅下降,大大减轻了远程作战以及敌占区作战的后勤补给压力:减少了飞机出动架次就等于减小了飞机被击落的概率:甚至连雷达吸波涂料的用量都会大大减少。
以一支美军正在试验中的“全球打击特遣部队”(由12架B-2A和2个中队48架F-22组成)为例,一架B-2A可携带908千克的JDAM16枚,F-22可携带2枚454千克的JDAM,这样,一支特遣部队总共可携带248枚JDAM,若这些作战飞机全部携带小直径炸弹(SDB)的话,一架B-2A可以携带216枚SBD,一架F-22可以携带8枚SBD,这样则一次战斗出动可携带高达2976枚的精确制导武器,为前者的11倍之多,由此可见,小型化机载弹药可大幅度提高作战效能。
在飞机的作战半径方面,虽然通过空中加油机能够延长作战飞机的航程和作战半径,提高其突防能力,但存在着时间延迟、空域划分、飞行协同、增加保障力量等等问题。而增加作战飞机自身的航程和作战半径才是提高其突防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起飞重量一定的情况下,飞机的载油量越大,航程和作战半径就越大,然而,飞机的载油量和载弹量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保证作战效果,必须保证每一架飞机挂载一定数量的机载弹药,这样,就必须减小机载弹药的体积和重量,才能减小总载弹重量,既不影响飞机的作战能力,又能增加载油量以确保较大的航程和作战半径。
在隐身方面,作战飞机在设计时往往把设置内部弹仓作为提高隐身性能的重要措施。与弹药外挂相比较,内部弹仓的容量显得非常有限,为了保持飞机的作战能力,只有将每一枚弹药的尺寸缩小,增加载弹的总数量。
无人机作战要求
2001年11月14日夜,RQ-1“捕食者”无人机向“塔利班”基地组织发射了2枚AGM-114“地狱火”反坦克导弹,首开无人机对地攻击的先河。近几年,无人机实施作战的消息屡见报端。美国等军事强国都在加紧研制新的无人作战飞机,无人作战飞机将是主要军事强国实施远程打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会称,到2025年,美军90%的战机将是无人机。
与有人驾驶的作战飞机相比,无人作战飞机的尺寸和空机质量小得多,内置或外挂载荷的能力更有限。美国的MQ-9A“死神”无人作战飞机重5吨、外表看起来比较大的海军的X-47B无人作战飞机的质量也只有6吨多,可见,无人机挂载现有大体积空地弹药的能力很有限,甚至不能挂载。无人作战飞机只能挂载小型的机载弹药,也只有小型机载弹药才能满足多数量。多目标打击的要求。
目前,还没有专门为无人作战飞机研制的机载弹药的报道,现役无人作战飞机挂载的弹药,如“地狱火”反坦克导弹、227千克的JDAM、113千克的SDB,都是从有人驾驶的作战飞机上移植过来的产品,相对于无人机来说有点过大。可以肯定地说,不久的将来,专门为了无人作战飞机研制的机载弹药将大量装备部队,与现役机载弹药相比,无人作战飞机的机载弹药的体积将小得多,而制导精度、威力也将取得较大的进步。
人道主义要求机载弹药小型化
大体积空地弹药对目标攻击时产生的附带破坏作用亦大,这是未来作战所
不能允许的。世界著名的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TheLancet)刊登过一篇调查报告称,自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已有65.5万伊拉克人死亡。根据该份报告显示,伊拉克战争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伊拉克总人口的2.5%。也就是说,在伊拉克每3分钟就有一人死亡,每40个伊拉克人中就一人死亡。而在这组惊人的数据背后,有13%来自于空中打击。面对可能的舆论压力,任何一个政府都抱着谨慎的态度。于是,小型化机载弹药就成了各国在战场上的“首选利器”。小型化机载弹药既打击了目标,又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了误伤平民和非军事目标,也是人道主义所要求的。
在伊拉克战争中,英国皇家空军的“狂风”GR.4只能投454千克的增强型“宝石路”Ⅱ激光制导炸弹,其破坏威力远远超出摧毁目标的需要,部署在海湾的“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上的第8航空联队的F/A-18战斗机,主要负责执行对在伊拉克美军地面部队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但使用的武器为227千克的GBU-12激光制导炸弹。227千克的GBU-38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和AGM-65“幼畜”空地导弹,对所要攻击的目标而言都太大。据试验,一枚908千克的炸弹爆炸时,可产生28米半径的弹坑,而113千克重的小炸弹爆炸产生的弹坑半径为8米,其所造成的附带损伤比908千克的炸弹要小得多。
科技对小型弹药的推进
当摄像机停留在大尺寸、电脑处理器停留在电视大小的阶段时,弹药的小型化无从谈起。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中,美军研制了电视制导炸弹,炸弹里的摄像机的体积与计算机的显示器一般大小,重达数十千克。现在的航空摄像机仅有火柴盒大小,电子处理器小到指甲大小。也正是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才有了现在的SDB制导炸弹甚至更小的SMACM导弹。
在各类导弹上,发动机都占据了较大的体积和重量,高效率、小型化的导弹发动机一直是各国努力的方向。例如火箭冲压发动机是微型发动机的重要技术之一,它依靠吸入的空气作为氧化剂,所带燃料较固体火箭和液体冲压火箭发动机都少,因而,发动机的体积可以减小。
此外,新型高能量高密度炸药技术可进一步缩小战斗部装药的体积,而不降低威力,甚至还能增加炸药的威力,缩小战斗部甚至整理个弹体的体积;现代制造技术和加工工艺将使弹体更紧凑,从而使弹体的体积大大缩小。